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8 21:15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生平简历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真实性与准确性": - 确保所有信息都是真实准确的,包括教育背景、工作经历、技能和成就等。 - 避免夸大或虚构内容,因为一旦被发现,可能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2. "针对性": - 根据申请的职位或目标,调整简历的内容和重点。 - 突出与职位相关的技能和经验,避免无关紧要的细节。
3. "简洁明了": - 简历应尽量简洁,通常不超过两页。 - 使用清晰、简洁的语言,避免冗长和复杂的句子。
4. "格式与布局": - 使用专业的简历模板,保持格式一致。 - 确保字体大小和类型适合阅读,通常使用10-12号字体。 - 使用清晰的标题和子标题,使简历易于浏览。
5. "个人信息": - 包括全名、联系方式(电话、电子邮件)、LinkedIn个人资料链接(如有)。 - 可选地,提供个人照片,但需确保照片专业且适合职业环境。
6. "教育背景": - 列出最高学历,包括学校名称、学位、专业和毕业年份。 - 如有特殊成就或荣誉,可单独列出。
7. "工作经历": - 按照时间
延安的春冷得有点狠劲,窑洞前的杨树已经抖出了新芽。画面里那个年轻的女红军,风风火火,头也没抬就迈步走进了屋里。她看见毛泽东就在前方,竟像淘气的妹妹般,猛地从后面拍了下他的背。那一声“老毛!”打破了屋外的沉寂,连风声都被震散了。毛泽东一回头,脸上真是喜悦到藏不住。那时候没有什么权威距离,两个人像很久不见的家人,问的都是“吃得咋样”“睡得习惯没”,一派寻常。谁能想到,这样的亲昵后来竟成了他们关系最真实的注脚?
眼前的这个女孩正是曾志。她胆子大,脾气冲,见谁叫谁,没人敢抱怨。推门那一刻别人还愣着,偏她就敢扑上去。她和毛泽东柔软、松弛的兄妹情谊,街头巷尾很久才传开。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这点火花还在延烧。毛泽东隔三差五还惦记这个“妹妹”,甚至连她日后的岗位、调动,也时常给上两句指点。这样的亲缘,旁人怎么看得明白?不过细想下去,她那个有名的遗嘱,可真让后辈们哭得说不出话。
曾志一开始没多大志向。1928年她跟着队伍爬上井冈山,本来也就是一份“讨生活”,只是刚结婚没几天的蔡协民站在门口,看着自己媳妇扬眉吐气,神情里分不清骄傲还是担忧。她身怀六甲,疲得要倒,随便找个祠堂就靠在老蔡肩头歇歇脚。门口突然闹哄哄,一个高个子男人推门而入,话音里满是打趣,俨然熟人一样。老蔡赶紧站起来介绍:“这是毛润之。”但她还是在偷看。她怎么都以为,这个名字里该是冷峻或神圣,结果却是温和又带笑意。笑得像自家哥哥,没架子。
后来“模范夫妻”的笑谈,是毛泽东一语点破的。当时两人总是在一起,别人听了都觉得有趣,大战将临也顾不上这些小情绪。毛泽东看到她怀着孕,就把自己的那匹马给她腾了出来,让她去井冈山的后方做留守。每当讲到这一笔,曾志老爱笑,说毛泽东太有心,自己那时光知道走路,竟还给了自己一份安全感。
孩子生下来了,日子里多了一团忙。毛泽东趁机调她身边,让她做宣传工作,成了名副其实的“自家人”。小青年们挤在一起,还能听他讲些趣闻,“你们要懂方式方法”“群众工作是核心”,一切都说得浅显明白。曾志就爱跟着学,话也说得活络。偏偏有一回,两人竟翻了脸,众人瞧得出来,也是常事了。
1929年争执那次,陈毅让毛泽东回部队,贺子珍怀孕不便出行。毛泽东一句让曾志照看贺子珍,却没讲清楚,曾志心里烦躁,担着干部的重担,偏还要做护理,哪个女人乐意?她开口冲了毛泽东,倒也不怯。毛泽东也大脾气,说就是要你去,有你合适。两人僵住。谁成想最后是一句解释,才恍然大悟。原来照顾不等于天天守着,是关心而已。两人都笑,有点懊恼,好像谁都不欠谁。
这还不算啥。1932年毛泽东占了漳州,想到两口子总分居,把自己那间大卧室让了出去。条件苦,连餐桌上都罕见荤腥,毛泽东却破例买了只火鸡,还开了一罐牛油罐头,专门给兄弟姐妹送行。这用心,换谁都得记住。
日子过得快,这样的关照,几十年都没断。曾志建国后到了广州,每年去北京,总要到毛泽东那里坐坐。毛泽东跟她没半点隔阂,什么都能说。有一次他把身份的事交底,把自己退下主席职务的打算都告诉她。这层关系,是信任,是依赖,不是所有人都有。
她还替贺子珍促成了最后一次见面。在庐山那个时刻,无声无息,但历史的桩桩件件都落在眼下,不讲出来别人还真读不出情味。曾志在毛泽东身边半个世纪,像亲人,更像入世的引路灯。这个身份她自知,别人羡慕多少都没用。
对于自己孩子,曾志态度可截然相反。她那个大儿子石来发,出生还没认得家门。战事紧,婴儿只能寄给副连长。这个孩子命苦,八岁丧父母,后半生靠乞讨过活。终于找到母亲,却没能改变命数。因为在曾志看来,革命家儿女不该讲特殊。毛主席的儿子都去了朝鲜前线打仗,为什么你不能种地?石来发三次南下广州,次次碰壁,母亲理都不理他。
不过,换个角度想。曾志是真的狠心?说她铁石心肠也行,说她公私分明也没错。可别人看了又会疑惑,为何不帮亲生儿子一把?她倔强,说的是原则,可就怕转身后早已泪如雨下。
心里其实没法完全堵住缝隙。石来发最后明白了,要靠自己在井冈山护林员的岗位活下去。他母亲也就再没提过为他谋职位的事。这份冷静和清规戒律,一刀切割亲情与革命,可也容易让人冷得打哆嗦。到底对不对,没人敢下定论。
到了改革开放,曾志一下交出天安门旁边的四合院,搬去郊区的楼房。本来讲起来就罕见,她是真不在乎。新屋子破旧、沙发巾褪色裂口、墙上老画发黄,她自己缝了又缝,拆了又合。有人来家里吃饭,只有清汤寡水,最隆重的配置也就是一盘豆制品。人家吃得愣住,她笑得自在,说就是这样,难道还要讲究点什么?
可对外人,她又不小气。有落难的亲戚朋友总能收到钱,保姆老家出事,她也是二话不说给现金。陶铸家乡的小孩子考学缺钱,挥手就把钱寄过去。身边来了客人,走的时候她就把人家的礼品塞回去,从不往家里捞便宜。
自己买菜也是爱挑远的地方,挤公交出糗被车门夹、被医生劝要出门休息,她压根没当回事。晚年,子女买点降价西瓜都能被骂,嘴上说“奢侈就是腐败”。有人觉得她“铁公鸡”,可其实遇到别人难,常常解囊救急,拎得清。对自己抠门,也是性格,她怕麻烦别人。其实,也怕让人说出不好听的话。
还有件事奇怪。她一早给女儿定规矩:我死了,别念那些繁文缛节。遗嘱里写得清楚,“不开追悼会、不念生平简历、不拉亲友来奔丧”。甚至骨灰也不入祖坟,要埋在两地:井冈山一棵树下,剩下的白云山石头底下。一切静悄悄,消息都三个月后再发。死也想干净利落。
可真到头,还是拦不住敬重她的人赶来送行。牛皮纸信封里那张字迹苍劲的信,自己交代了所有事。交代工资一个月一袋,袋子不能丢,谁也别想分她的遗产。全数捐出去,要么建希望小学,要么做党建资料。一分钱都不让含糊。她嘴上总笑着说“自己劳动挣的钱最安心”,可说穿了还是放不下身后名声。
临终前说起这番话,她迷迷糊糊地提醒女儿再三核对,非要亲自签字才罢。怕别人怀疑,怕说不清楚,怕给子女惹来麻烦。她对女儿说,“一定要证明,都是我的工资”。怕拖累谁,也怕这份清白打了折扣。
最后醒醒睡睡间,她还哭着让别人别把她“抬得太高”。其实,做到极致,也许只是想让人记得,她活得干净、自在,有点小倔。至于亲情、原则,公与私,最后自己也不见得理得太明白。
人的一生真要分得清清楚楚,有时成了别人说嘴的柄。曾志这样活法,有人觉得值得,有人暗自叹息,甚至有人质疑这是否就是真正的人民公仆。可谁又能说,哪种选择一定更高明,或者哪条路不会后悔?她的故事,或许只是一个缩影,一个时代复杂、多棱的投射罢了。
她用自己的方式,走到底。没有归纳,没有大道理,因为她就是她,不想再多加半分修饰。
(唐宋八大家之首 · 古文运动领袖 · 百代文宗)
姓名 | 韩愈 |
字 | 退之 |
称号 | 韩昌黎(郡望)、韩吏部(终官职)、世称“韩文公” |
生卒 | 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享年57岁 |
籍贯 | 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自谓郡望昌黎(今河北昌黎) |
家庭背景 | ▶ 孤寒早慧:3岁丧父,由兄嫂郑氏抚养 ▶ 妻:卢氏(范阳卢氏女) ▶ 子女:四子(韩昶、韩绾等),三女 |
时间 | 经历 |
773-786年 | ▶ 随贬官兄长韩会流放岭南,兄死后由嫂郑氏教养 ▶ 7岁读经史,13岁能文 |
792年 | 进士及第(时年25岁,历经四次落第) |
796年 | 中博学宏词科(三试终获通过) |
时间 | 职位与事件 |
796-802年 | ▶ 节度推官(汴州董晋幕府、徐州张建封幕府) |
802年 | ▶ 国子监四门博士(长安,从七品,首倡古文运动) |
803年 | ▶ 监察御史(正八品上) ❌ 贬阳山令:因《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触怒权贵 |
805年 | ▶ 江陵法曹参军(湖北,司法官) |
806-811年 | ▶ 国子博士(两度任职,分司东都洛阳)✅ 作《师说》《进学解》 |
812-817年 | ▶ 中书舍人(起草诏令,正五品上) ▶ 太子右庶子(东宫侍从官) |
817年 | ▶ 行军司马(随裴度平淮西吴元济叛乱,献奇计立功) |
818年 | ▶ 刑部侍郎(司法部副长官,正四品下) ❌ 谏迎佛骨:上《论佛骨表》被贬潮州刺史 |
819年 | ▶ 潮州刺史(广东)✅ 驱鳄鱼、兴州学、释奴婢 |
820-824年 | ▶ 国子祭酒(最高教育长官,从三品) ▶ 兵部侍郎▶ 吏部侍郎(人事部副长官) |
824年 | ▶ 病逝于长安靖安里宅,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
年份 | 年龄 | 事件 |
768 | 1岁 | 生于河阳(今河南孟州) |
773 | 6岁 | 随贬官兄长韩会徙居韶州(今广东韶关) |
792 | 25岁 | 进士及第(主考官:陆贽) |
796 | 29岁 | 中博学宏词科,始入仕途 |
803 | 36岁 | 任监察御史,冬贬阳山令 |
805 | 38岁 | 量移江陵法曹参军 |
812 | 45岁 | 升中书舍人,进入权力中心 |
817 | 50岁 | 以行军司马身份参与平定淮西叛乱,获赐紫金鱼袋 |
819 | 52岁 | 正月:上《论佛骨表》谏迎佛 三月:贬潮州刺史,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十月:潮州驱鳄兴学 |
820 | 53岁 | 召还任国子祭酒,整顿国学 |
822 | 55岁 | 单骑抚镇州兵变,化解叛乱 |
824 | 57岁 | 五月:病退居长安城南别墅 十二月二日:卒,归葬河阳。谥号:文 |
苏轼:“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白居易:“学术精博,文力雄健,立词措意,有班、马之风。”
潮州纪念:
笔架山改称“韩山”,鳄溪改名“韩江”
韩文公祠(始建于北宋)为现存最早纪念祠庙
他的一生是儒者的战斗史诗——幼年孤苦的灯火,长安谏诤的霜刃,潮州驱鳄的雷霆,最终凝成《进学解》中“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铮铮铁训,铸就中国士人的精神脊梁。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