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看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9 02:12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看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在写作之前,要深入了解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包括其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主要内容等。红旗渠精神主要包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等。
2. 明确作文主题:根据红旗渠精神的内涵,确定作文的主题,如“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红旗渠精神与当代青年的使命”等。
3. 结构安排:合理布局作文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红旗渠的背景和红旗渠精神的意义,引出作文主题。 - 正文:分几个段落展开论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a. 红旗渠精神的形成过程及其时代背景; b. 红旗渠精神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当代的价值; c. 红旗渠精神对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启示; d.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践行红旗渠精神。 -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红旗渠精神的重要性,并提出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4. 语言表达: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使文章更具感染力。注意以下几点: - 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式,避免单调乏味; - 适当引用名言警句、历史故事等,增强说服力; - 保持文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使读者

精神长河 映照初心——红旗渠精神述评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光明日报记者丁艳王胜昔崔志坚李晋荣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自力更生创奇迹,高举红旗永向前……”初冬时节,河南林州,乐曲《定叫山河换新装》在红旗渠上空响起来。这段铿锵的旋律,回荡在太行山中,让群众和游客激情澎湃。

红旗渠,被称为“人工天河”,它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红旗渠,是一条流淌着共产党人初心的精神长河,它的建设映照着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和使命。

红旗渠建设中,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引领着勤劳勇敢的林州人民“又踏层峰望眼开”,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福太行”的发展五部曲。

红旗渠精神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2019年9月,红旗渠建设者等22个集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红旗渠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中华儿女在追梦路上高举旗帜、不畏艰险,勠力同心、奋勇向前。

1.自力更生

“渠道网山头,清水到处流;吃的自来水,鱼在库中游;遍地苹果笑,森林盖坡沟……”这是红旗渠建设前,林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受气候、地形及地质条件的影响,林县土薄石厚、水源稀缺,历史上“十年九旱”。据《红旗渠志》记载,红旗渠修建之前,林县550个行政村中,307个村人畜饮水困难,100多个村的群众要跑5公里以上取水。

《红旗渠》(油画)王君瑞、梁佳卿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清水到处流”的梦想,1960年2月,3.7万名林县干部群众奔赴修渠工地,劈山填谷,开山凿渠。

1960年3月6日到7日,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正式命名该渠为“红旗渠”,即高举红旗前进。

“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1960年,红旗渠动工时,林县县委响亮地提出了这样的口号。

红旗渠工程动工时,正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时期,物资匮乏。但林县人民不等不靠,更没有伸手向国家要投资、要材料,而是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依靠集体力量自己筹划。

自己烧石灰、制水泥、造炸药,主动出工出力、自备生产工具,自带口粮、自建营房、自搭炉灶。各级施工组织挖掘潜力,自己制造修理工具,坚持定额消耗,超用不补。

红旗渠工程总投资6800多万元,其中85%为林县自筹。

愚公奋起十春秋,引来漳河润田畴。

历时10年,先后有30万修渠大军鏖战太行,用简陋的工具绝壁穿石,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道。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竣工通水;1966年,三条干渠竣工通水;1969年,红旗渠全线竣工。

饱受缺水之苦的太行山人,终于圆了吃水梦!

修渠前,林县的水浇地只有不到2万亩。红旗渠建成后,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截至2020年年底,红旗渠累计引水130亿立方米,灌溉农田超4700万亩,实现粮食增产18亿公斤。

半个多世纪以来,太行山崖壁历经风雨巍然挺立,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在青藏铁路的施工现场,在南水北调的建设工地,在港珠澳跨海大桥矗立的万顷碧波……一代代建设者坚持自力更生,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一个个人间奇迹。

2.艰苦创业

“既然愚公能移山,我们修渠有何难,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当年,在粮食紧张、物资短缺、技术设备条件落后的极端艰苦情况下,林县人民喊出了荡气回肠的豪迈口号。

“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做绒毡,高山为咱站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面对重重困难,大家有的住山洞、睡席棚,有的住在山崖下;白天抽空到山上割草,夜里把草铺在石板上,便是床。

这是蜿蜒穿行于太行山间的红旗渠总干渠。新华社发

长616米的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洞中岩石非常坚硬,锤一次钢钎只能留下一个白印。没有大型施工机械,真是难上加难。

“石头再硬,也硬不过我们的决心,就是铁山也要钻个窟窿!”300余名青年勇挑重担,穿山凿洞。苦战17个月,终于凿通!

高山无言,渠水有声。

在红旗渠精神的鼓舞下,今天的林州人坚持精神立市,工业、建筑业、文化旅游业三业并举。

“质量第一,负责到底”。这句当年修建红旗渠时留下的口号,流淌在一代代林州工匠的血液里。

数十万红旗渠建设者的传人自强不息、奋斗不已。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一批在红旗渠建设中锻炼成长的能工巧匠奔赴全国从事建筑行业,为林州市打造出“中国建筑之乡”的金字招牌,让“红旗渠工匠”叫响大江南北。2015年,林州市荣获“中国建筑之乡”称号。

今年58岁的李江福,出生于林州市茶店镇辛店村,他的父亲李章拴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石匠,全程参与了红旗渠的修建。李章拴言传身教,李江福后来从事建筑业,“用良心做事、用诚信盖楼”,成为他坚守的信念。李江福曾荣获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和全国首届“诚信之星”等荣誉称号。

2019年国庆节,李江福受邀参加国庆观礼。他的儿子李鑫是阅兵方阵中的一员。“我是红旗渠建设者的后代,是一名工作了30多年的建筑工匠。我有决心再干30年!”李江福感慨道。

从30万修渠大军战太行,到20万建筑大军出太行,再到百万人民美太行,林州因渠而活,因渠而富,因渠而美。

近年来,林州以工业强市为方向,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引进新兴产业。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8亿元,同比增长10.8%。

同时,经过多年打造,林州市已形成了红、绿、蓝“三色”旅游品牌——红旗渠红色教育游、太行大峡谷绿色生态游、蓝天滑翔运动游,实现了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目前,林州市获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等“国字号”品牌共33个。2020年,全市接待游客904.0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6.57亿元,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3.团结协作

红旗渠的成功修建,是团结协作的杰作。

林县与山西省平顺县相隔巍巍太行,当年修建红旗渠这项跨省跨县跨流域引水工程,没有河南、山西两省的团结协作是不可能实现的。平顺县对工程给予了全面支持和配合,不仅让出了近千亩耕地,而且积极腾民房、找仓库、盘锅筑灶,充分体现了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林县的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干”字当头,在工地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修渠工地上,段与段、营与营、连与连之间还互相比赛,涌现出98个标兵连、233个董存瑞标兵班、117个李改云突击队、2472个模范人物。

红旗渠建设中,吃苦在前,是每个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他们经常背着钢钎镢头,清基出碴、抡锤打钎,吃大锅饭、啃窝窝头。其中涌现出献身水利事业的技术员吴祖太、带头实干的五好连长石文祝等先进典型。

“红旗渠的建设,是干群团结协作的结果。没有群众的愿望和创造,不会产生修建红旗渠的设想;没有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苦干精神,也不可能建成红旗渠。”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朱金瑞表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红旗渠!”93岁的红旗渠特等劳模任羊成,在林州市东岗镇武家水村讲起红旗渠的故事,这是他同所有村民共同的感受。

当年,林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凝聚同心圆梦的共识,增强拼搏进取的动力,通过团结协作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这种精神不只存在于那个特殊年代里。

在村民眼里,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党支部书记郁林英是一位敢拼敢做的“硬核”女支书。在这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带领下,3年多时间,庙荒村从一个贫困闭塞的小山村,变为远近闻名的“幸福村”。

“俺村当时太穷了!”郁林英回忆,以前,这个地处太行山下的贫困村,就如它的名字一样“荒”,300多亩耕地靠天收。

没有钱,啥也干不成。郁林英多次外出“取经”。看到好些村通过乡村旅游走上致富道路,她动了心。“俺村背靠太行山,红旗渠穿村而过,发展乡村旅游肯定行!”

“只要把心放正,工作不抱私心,守住道德底线,老百姓就会把你当主心骨。”郁林英说。

说干就干,她三番五次到北京招商,终于引来一家地产公司——“太行观霖乡村生态旅游”项目落户庙荒村。2017年,庙荒村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努力打造“渠畔人家”特色民宿旅游村,使65户村民受益。截至2021年8月,已投资4000多万元,21户生活较为困难的群众获得一次性征地补偿和土地流转金134万元。

庙荒村不仅甩掉了贫困帽,还成了致富“明星村”!

红旗渠精神不只存在于林州这个小小的地理单元中,更是充溢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在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里生生不息,蕴含着迎接现实和未来的磅礴力量。抗洪救灾、脱贫攻坚、抗击疫情……每一场战斗、每一次遇险涉难,中国人民总是能够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团结协作,无往而不胜。

4.无私奉献

“红旗渠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灵魂,我们代代都要把红旗渠的故事讲下去,把红旗渠精神传承下去!”在红旗渠干部学院,72岁的红旗渠特等劳模张买江,受聘担任红旗渠故事讲解员。每每说起红旗渠,他的心情就难以平静。

张买江一家三代人,都把自己奉献给了红旗渠。1960年,张买江的父亲为修渠牺牲。1961年,13岁的张买江走上红旗渠工地,苦战8年,与无数修渠人一起引来了漳河水。后来,他的儿子张学义成为红旗渠上的一名护渠人,日夜守护着红旗渠。

张买江是个“闲不住”的人。退休后,张买江成了红旗渠干部学院的“编外教师”。他将亲身经历的红旗渠故事,讲给一批又一批学员听。

薪火相传终有继,江山更待新宇开。

林州城内路灯、井盖、雕塑等被注入红旗渠元素,处处可见特色文化标识;夜幕下,红旗渠灯带闪烁,宛若天河;林州城乡,活跃着810支志愿者队伍21.3万名志愿者,他们也是流动的“红旗渠”。

太行山下,红旗渠畔,林州市区高楼挺拔、街巷整洁明净;农村生态园、农家乐次第建成,生意红火。一辆辆旅游大巴车在城市和农村穿行……

林州的变化太大了,没变的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红旗渠”!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被老百姓念在心里、挂在嘴边。

2013年,红旗渠干部学院正式成立。“为民、务实、清廉”的院训,“传承红旗渠精神,增强党性修养”的办学宗旨,使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再度激扬中华大地。

2019年2月28日,红旗渠景区讲解员牛琳琳,在首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中被评为志愿组金牌讲解员。她说:“作为红旗渠建设者的后代,我的使命就是传承好红旗渠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红旗渠精神,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追求。脱贫攻坚进程中,河南人民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在一个“三农”工作特色鲜明、任务繁重的农业大省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面对超过历史峰值的暴雨灾害,河南人民把红旗渠精神转化为重建家乡的无穷力量,同心聚力共渡难关,加快推进灾后重建,努力开创新的局面。

红旗渠精神,是中原大地上动人的“精神图腾”和耀眼的“精神高地”。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渠长根认为,红旗渠精神作为伟大建党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艰难探索时期的重要实践发展,一方面充分表达了当年林县人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英雄事迹,另一方面也充实丰富了中国革命精神谱系。

今天,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仍然有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要去攻克。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弘扬红旗渠精神,永远保持自强不息、奋斗拼搏的状态,为了创造美好生活永不懈怠!

红旗渠水长流不息,太行山石巍巍而立。红旗渠精神始终闪耀着历久弥新的光芒。这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将激励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阔步前行、一往无前!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12日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 红旗渠精神学习体会

2019年7月21日至27日,经区委同意,按照区委组织部统一安排,我们到河南省林州红旗渠干部学院进行实地学习,走“红飘带”,观青年洞,瞻仰扁担精神纪念馆,深刻体验60多年前那段震撼人心的历史,让我的心灵再次接受洗礼。

一是初心凝聚民心。林县地处豫西北的太行山下,豫、晋、冀三省交界处,历史上十年九旱,每代人对旱都有深刻的记忆,每个家庭对水都有惨痛的回忆。解决好水的问题可以说就是当时最大的民生。为改变林县世代缺水的困境,以杨贵同志为首的林县县委一班人作出了修建红旗渠的重大决策,当时,修建引水渠是老百姓最大的心愿,号召一旦发出就是动员令,一时间老百姓积极踊跃报名,短时间内几万人都涌现在修建红旗渠的一线上,男女老少齐上阵,党员群众齐努力,妇女也顶半边天,连孩子放学后都会自觉地去工地搬上几块石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这就是民心所向。正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贴着老百姓的民心,才有今天的红旗渠,正如杨贵书记回忆所说:“我们是为了人民修渠、依靠人民修渠,所以才敢想敢干。修红旗渠,历经十年,如此巨大的工程,没有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就无法形成改天换地,推动历史前进的磅礴力量”。

二是精神凝聚力量。红旗渠是在六十年代特殊历史时期修建的,林县县委既面临三缺的矛盾:缺钱、缺粮、缺设备,又面对险恶的施工条件,同时还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误解和指责。即使如此,杨贵和县委一班人从未动摇过决心,没有粮食自己带,啃窝头,吃野菜,住山洞;没有工具自己造,烧石灰、制炸药;没有设备,就用板凳、脸盆吊水平,硬是带领党员干部群众用双手和钢钎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凿出蜿蜒1500公里的红旗渠,引来漳河水,结束了水贵如油的历史,把“愚公移山”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

三是旗帜引领未来。在劳模访谈会上,我们听的最多也是印象最深的几句话就是:共产党员就是完全、彻底的为老百姓服务,不能做到这一点,你就不是共产党员,不把漳水引回来,我就不回来;正是凭着这种共产党员精神信仰,红旗渠的工地上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哪里的工程最困难,工地指挥干部就带头在哪里参加劳动,哪里最危险,党员干部就带头出现在哪里,正是凭着这股真干实干的作风,老百姓才会真正的心服口服,跟着党员干部一起干。就像他们所说的“干部流汗水,群众就能流血水;干部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先后有81名党员干部群众奉献了自己的生命,涌现出吴祖太舍身太行、任羊成凌空除险、李改云舍己救人等许多感人事迹。

当前,我们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办事处多方整合力量,组织办事处行政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城管执法、市场监管、交警部门等80余人,成立环境巡查整治专班,每天早晚在辖区内重点街巷开展高密度日常巡查活动,针对市场经营乱象、乱搭乱建、乱停乱靠、毁绿种菜等“脏乱差”现象开展了多轮大规模整治,拆除违规建筑500余处,清理楼体、墙体破旧广告牌1000余处,粉刷墙面5000余平米,纠劝占道经营、流动摊点300余个。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城市管理,通过支部主题党日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周五大扫除活动等,发动居民3000余人次参与环境整治行动,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下一阶段,我们将以红旗渠精神为参照,紧密围绕建设品质随州总体目标,“干”字当头,“实”字托底,“敢”字支撑,进一步扎实开展好环境整治工作。

一是坚定目标不动摇。突出整治重点,克服难点,继续推进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及“五清一改”、铁路沿线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持续开展卫生死角、占道经营、流动摊贩、户外广告整治行动,进一步提高城乡环境卫生常态化、精细化、长效化管理水平。

二是发动群众齐参与。坚持以民为本,牢固树立“整治为民、整治靠民、整治惠民”的理念,全方位听取民意,结合正在开展的“访议解”活动,重点聚焦背街小巷改造、农贸市场环境整治、小区管理、厕所革命等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召开座谈会、意见征求会,广泛听取党员干部、居民代表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共谋良策。

三是重点项目快推进。明悦路、花溪巷作为区级背街小巷改造提升项目,目前已完成设计、招投标工作,现正式进入工程施工阶段。针对工程施工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将定期召开工作例会,深入现场督促指导,及时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会商解决,确保工程按时按质完成。

四是党员干部作表率。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身体力行带头行动,广泛宣传,广泛参与,利用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和乡风文明理事会,引导广大群众齐动手、扫干净、摆整齐,努力创造干净、整洁、宜居的生活环境。

作者:北郊办事处党工委书记 罗静

曾都发布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