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如何写《咏柳中心思想》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3 04:15

如何写《咏柳中心思想》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咏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诗歌背景:首先,要了解《咏柳》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包括诗人王之涣的时代背景、诗歌产生的文化背景等,这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中心思想。
2. 分析诗歌意象: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柳树、春风、青青等,来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注意把握柳树这一意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如生命力、柔韧、坚强等。
3. 体会诗人情感:关注诗人在《咏柳》中所表达的情感,如赞美、感叹、寄托等。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其情感背后的原因。
4. 梳理诗歌结构:分析《咏柳》的结构特点,如诗的起承转合、平仄押韵等,这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整体意义。
5. 关注诗歌主题:明确《咏柳》这首诗的主题,如赞美春天、歌颂生命、抒发情感等。在此基础上,分析诗歌如何体现这一主题。
6. 引用相关文献:在作文中适当引用相关文献,如关于柳树的文化内涵、诗人王之涣的生平事迹等,以增强作文的说服力。
7. 结合现实意义:在分析《咏柳》的中心思想时,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环境保护、生命价值

中山教育来论|古诗词创作教法——咏同物表达不同主旨

【编者按】

新时期新形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为进一步促进中山市教师队伍教学教育理论的交流、推进中山教育实践高质量发展,南方+中山教育频道特推出《中山教育来论》专栏。欢迎广大教师围绕各学段、各学科的教育实践、教育成果展开讨论,聚焦教育热点,传播教育声音。

投稿要求:字数3000字以内,1—2张文章内容相关或校园风采配图及1张个人照。来稿须注明所在单位、姓名、手机号码。投稿邮箱:nfrbzsxmt@126.com

文|钟志烽(中山纪念中学民众中学教师)

古诗词——中华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几千年的沉淀,依旧绽放出她独特的迷人色彩,朗朗上口,让人爱不释手。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形式之一,当代语文教师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让她的光芒更加闪亮,让她独特的光彩照耀更多的人们。

作文语文教师,如何传承和发扬这种形式的中华传统文化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做法。其一,加强引导学生更广、更深涉猎古诗词,多朗读背诵经典古诗词。其二,加强指导学生更深一层赏析古诗词,赏析诗词的内容和主题思想,分析表现手法、体会意境。其三,加强指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行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古诗词创作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在创作古诗词中游刃有余。接下来,我就如何进行古诗词创作之咏同物表达不同主旨谈谈我自己的创作体会与方法,希望这个方法对古诗词创作教学有些许帮助。

1、自古以来咏物诗都很盛行。

从古诗词的内容来说,可以分为咏物诗、送别诗、怀古诗、边塞诗、田园诗和山水诗等类型,而咏物诗自古以来都很盛行,说明历代诗人很热衷这种类型的诗词创作。以下我列举各个朝代咏物诗的出色作品。诗歌盛行于唐朝,就从唐朝说起吧。

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岁月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墨梅(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开花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要清气满乾坤。

吟石灰(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卜算子•咏梅(现当代•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还有数不胜数的作品,可看出,咏物诗在历代都盛行,说明咏物诗是可以鼓励诗词爱好者去创作的。

2、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咏同物而表达不同主旨的作品。

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咏梅,咏竹等咏物诗,有同一诗人咏同物表达不同主旨的,也有不同诗人咏同物表达不同主旨的。举个例吧。王安石写过数首咏梅诗,我们来看看。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王安石)

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

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

同是咏梅花,第一首表达了对梅花傲雪绽放的坚毅品质的赞美,对梅花留得清香满乾坤的正直美德的推崇。第二首则是通过写梅花又开又落,表达了对万事万物无常变化的感慨,同时也体现作者了要顺应大自然的运行规律的人生感悟。

不同诗人咏同一事物,表达不同主旨的就更多了,毕竟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人生哲学也不一样。举个例子,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就是很典型的。我们开看看这两首词。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陆游词通过写梅花所处的困境以及梅花对生死态度,借物喻人,赞美梅花傲然不屈的精神,同是也表达自己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的品质,但有淡淡的哀伤之感。毛泽东词则是一反陆游词主旨,表达了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得出结论,咏同一事物是可以表达不同主旨的。历代古诗词作品里面这种情况也是如瀚海风沙一般存在的。

3、怎样对同个事物表达不同主旨。

怎样对同个事物表达不同的主旨呢!其实这个问题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发散性思维。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个事物,用不同的思维去思考同一个事物,这样,你会发现同一事物有不同面的存在。这样说还是有些抽象,以下从我创作的例子来解说吧。我的咏物诗《七律•古桥》(共四首),每一首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古桥,用不同的思维去思考。具体如下。

一副古桥的图片,我看到的是孤单的古桥横跨江面,周围的山和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桥下的江水始终不停的流,而古桥却是长久如此。于是,我表达的主旨是赞美古桥青山不该,自始而终的品质。

七律•古桥(钟志烽)

百年枫树满山红,千岁古桥两岸中。

东出西回鹤慢慢,南来北去客匆匆。

凄凄风雨任你洒,淡淡云烟伴我终。

耸耸青山依旧在,淙淙流水自始东。

上面这幅古桥图片,我看到的是佳人从桥上走过,却不见回来,周围的事物都不断的变化。于是我表达的主旨是似水流年,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

七律•古桥(钟志烽)

古桥平卧任风雨,野鹤横飞越彩虹。

近处笛箫声渺渺,远方猿鸟音重重。

有情客过红尘外,无意花落岁月中。

他日群山虽会绿,今朝流水却非同。

上面这幅图,我看到是繁华的江南,古桥伴见证了江南从凋敝到繁华,可繁华最终是物外。于是我表达的主旨是繁华似水,却是如过眼烟云的无奈。

七律•古桥(钟志烽)

一川流水绕人家,绕到江南尽繁华。

小小钱塘江畔舞,圆圆三桂府中哀。

古桥日日看流水,烛火纷纷如醉花。

流尽繁华成过客,一朝烟雨一朝霞。

而最后一幅图,我看到的是清冷和凄美,古桥无一人相伴,江面平如镜,但那轮明月却始终照着古桥。于是我表达的主旨是因为有明月相随,所以孤独无畏,这是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七律•古桥(钟志烽)

一江流水大荒垂,两岸沙鸥犹未回。

昨日桥中船客过,今朝江面杜鹃飞。

平常惯看沉鳞跃,以往不见鸿雁归。

不见归回亦无谓,那轮明月永相随。

别人所见肯定会和我有所不同,我也尽可能从多角度去看,去思考,得出不同的感悟。创作咏物诗,本应该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去思考,正因为这样,所以中国古诗词作品中才会给我们留下那么多精彩的作品。我曾以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让学生多个角度看待、思考同一事物,然后进行创作。而这个方法还是有些效果的,以下是学生作品,一起看看。

七绝•荷花(梁诗曼)

池塘荷浪似水柔,鱼儿塘中嬉戏游。

淡淡清风抚水绉,荷花朵朵塘中悠。

七绝•荷花(陈梓豪)

荷塘遍处满荷花,鱼儿扑腾水似霞。

如此人间好风景,引得学子此处暇。

七绝•荷花(刘畅)

风拂芙蓉水相叠,月夜鳞波衬碧斜。

此等风光无限好,相伴三载却相别。

七绝•荷花(张吉荣)

荷塘淡淡十里芳,戏水蜻蜓沐暖阳。

谁言春去芳菲尽?风举罗裙阵花香。

当然,古诗词创作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专题,古诗词创作教法也是多样的。例如巧用典故、善用修辞、写景抒情还有铺叙等手法。这里我就不去探讨了,因为本文的论题只是对咏同物而表达不同主旨这一创作教法的探讨。希望以上方法对古诗词创作教学能起到一定的经验作用吧。

【整理】南方日报记者 廖冰莹

【作者】 廖冰莹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感悟曾巩先生的《咏柳》

●李学华

咏 柳

(北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柳树,是北方最常见的一种树,它以其顽强的生命力,阔伞般优美的树冠,不择环境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肆意地随处生长着,虽然它没有一定的形体,也很少彰显其伟岸高大,但千百年来却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不能不说是自然界的奇迹,古往今来,引得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赞咏,最著名的如唐人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妇孺皆知,还有大诗人白乐天先生在《杂曲歌辞·杨柳枝》所写四句也较为有名:“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走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的马路边,公园里或者河堤旁,柳树几乎是随处可见,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北方暖冬的到来,这种不起眼的植物更显示出了它的神奇,在北方,它是最早报春的生命,不是吗?你一定会感觉到,哪怕是在数九寒冬的北国,也一定是柳树首先向人们展示出它黄绿眉眼的色彩,到了春寒料峭的早春,其它花草还在平躺着睡大觉,柳树却开始悄悄无声无色地向人们报告春天的绿色。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巩先生对柳有着怎样的感悟,竟然在《咏柳》一诗写出了:“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的句子。

掀开北宋年间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曾巩在政治上主张改革,他高度关注社会现实,对当时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这首《咏柳》诗就可以看作是他以政治家的角度对社会现象的一种隐喻。诗中的柳树倚仗东风的势力肆意飞扬,可以象征那些依附权势、为非作歹的人。曾巩通过这种形象的描写,表达了他对这种不良现象的批判,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古先贤的政治理念中往往包含着对清正廉洁、公正无私的追求。曾巩先生一生为官清廉,致力于改善民生。这种政治情怀也恰好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咏柳》中,“不知天地有清霜”,无不暗示了那些不良势力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正是反映了他对正义的坚守和对邪恶的抵制,展现了他作为一代政治家的高尚情操和理想追求。

这首诗的思想内涵丰富,从社会层面来看,它批判了那些依附权势、为非作歹的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这种“小人得志”的现象可能较为普遍,《咏柳》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抵制和批判,体现了他关注社会现实、勇于担当的精神。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也给人以启示。它提醒人们要坚守正道,不要依附权势,不要被眼前的名利所迷惑。只有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些不良势力虽然暂时嚣张,但最终会受到客观规律的制裁。这种思想反映了曾巩对世界本质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事物发展规律的思想。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