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捐赠仪式上捐赠人讲话》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3 21:48

写作核心提示:
在撰写捐赠仪式上捐赠人的讲话稿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开场白":
- 简短而礼貌地自我介绍。
- 对主办方、参与者表示欢迎和感谢。
2. "捐赠目的":
- 清晰地阐述捐赠的原因和目的。
- 强调捐赠对于受赠方的意义和价值。
3. "情感表达":
- 表达对受赠方及其工作的认可和敬意。
- 分享个人或企业为何选择捐赠的情感动机。
4. "具体细节":
- 提供捐赠的具体信息,如金额、物资、项目等。
- 介绍捐赠物品或资金将如何被使用。
5. "受赠方信息":
- 对受赠方的成就和贡献给予肯定。
- 如果可能,提及受赠方代表发言或表示感谢。
6. "社会责任":
- 强调企业或个人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角色和承诺。
- 表达对未来合作和持续支持的期望。
7. "鼓励与号召":
- 鼓励在座嘉宾和公众对受赠方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
- 号召更多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
8. "结尾":
- 再次对主办方和受赠方表示感谢。
- 以积极向上的态度结束讲话,留下深刻印象。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注意事项:
- "语言风格":保持正式而诚恳,避免过于
在宋庆龄的国际友人 “人民友好使者” 耿丽淑档案捐赠仪式上的讲话
编者按 2025年是与宋庆龄保持终生友谊的国际友人、“人民友好使者”美国人耿丽淑逝世30周年。 耿丽淑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人民友好使者”称号和奖章的首批获得者,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向外国人颁发的第一号“中国永久居留资格证书”的拥有者。她为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了宝贵贡献。1979年9月,耿丽淑在北京宋庆龄寓所与宋庆龄(左一)见面。为纪念宋庆龄和耿丽淑两位伟大女性,传承她们的精神风范,从特定视角感受百年党史的艰辛历程、巨大变化和辉煌成就,2025年4月1日上午,中国福利会在上海“宋庆龄文化空间”举办“宋庆龄的国际友人 ‘人民友好使者’耿丽淑档案捐赠仪式”,向宋庆龄故居管理中心、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宋庆龄研究会捐赠了耿丽淑的有关档案和遗物。本文作者应邀赴会并讲话,本刊特予转载。作者李天震在捐赠仪式上发言。(图源:作者提供)今天大家聚集在这里,纪念耿丽淑。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耿丽淑同志有资格接受这份怀念,有资格接受这份荣誉。上海外事战线的老前辈、老领导,新华社香港分社前副社长李储文同志生前曾多次说过:“格拉克(耿丽淑的英文名字)1926年来到上海,她是上海的老人,对上海有功,对中国人民有大功。”1984年,耿丽淑与作者合影。(图源:作者提供)我结识耿丽淑同志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她已耄耋高龄。初次见面,我的印象是:这是一位淑雅娴慈的老者,慈颜善目,温文尔雅;接触多了,便发现在她优雅外表的包裹下更有一种坚毅和真诚。路易·艾黎她的战友路易·艾黎在自传中曾描述过自己心目中的耿丽淑。他以“典雅文静”四个字传神耿丽淑的仪态和丰姿;以“把(人们)给她的掌声视若对别人的欢迎”,称道耿丽淑的谦和与雍容;以“伟大的美国女性”赞誉她的人格与品质。耿丽淑曾对我说过,她平生有“四爱”:一爱“新中国”,二爱“孩子”,三爱“巧克力”,四爱“与人交谈”。她之所以把“热爱新中国”列为自己一生的“首爱”,是有其实践依据和感情基础的。她是从旧中国走进新中国的,她亲眼目睹了旧中国地狱般的黑暗,同时又亲身感受了新中国的光明灿烂。她从新、旧中国的对比中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所以她倍加热爱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20世纪初,耿丽淑由美国基督教女青年会派遣来中国工作,1926年到了上海。从此,她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来中国之前,她对中国的了解仅仅局限于从马可·波罗的游记中所获得的那些关于中国的信息,“新奇”和“神秘”参半。而当她实实在在地接触到“中国社会”及活生生的各类“中国人”的真情实感后,她才真真切切地懂得了什么叫“百闻不如一见”。她在大学学习的专业是“社会学”,来到真实的中国后,她开始“睁大眼睛,摄取自己从未见过的一切景象”,从妇女“三寸金莲”的扭曲“美”及“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人生无奈,到军阀混战背景下兵荒马乱的社情、衣衫褴褛的难民和在背上插根草自我出卖的儿童,凡此种种黑暗的社会乱象都对她这样一个社会学者产生了强烈的刺激,激发了她对社会不公的强烈反感。1927年,耿丽淑在北平华语学校学习汉语,闲暇玩箜竹。为了便于在中国的工作,耿丽淑来华之初曾到北平华语学校学习中文,在北平结识了当时在中国活动的苏联共产党人鲍罗廷。1927年,当军阀张作霖准备加害于鲍罗廷的夫人鲍罗廷娜时,耿丽淑曾冒着危险,以自己美国人的身份掩护鲍夫人摆脱险境,返回苏联。基于这样的交情,耿丽淑1930年第一次返美休假途经莫斯科时就住在鲍罗廷家中,并在那里结识了美国进步作家安娜·露易斯·斯特朗。结束了在北平华语学校的学习后,耿丽淑被调派至山东基督教女青年会。在鲁工作的两年多,她做了大量社会调查,接触了更多的进步人士和爱国学生,在他们中间,她感受到了从中国社会内部涌动而出的一股势不可挡的对黑暗势力奋勇抗争的力量。在这样一种力量面前,她被感染、被激励。用她自己的话说,“那正是我认识‘革命’,并向中国革命靠近的第一步。”从此以后,她有意识地“向中国革命靠拢”,在她的朋友圈中不断增加了一些与她有同等思想情怀的国际进步人士。1934年,耿丽淑参加了在宋庆龄关心下由在华新西兰人路易·艾黎等人发起的“政治学习小组”,开始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同时从她的美国同胞史沫特莱那里获悉,在中国江西的红土地上有一群共产党人正在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付诸实践,对当时的社会不公正展开了强有力的抗争,这令她深受鼓舞。从此刻起,她凭着一个社会学者的良心和满腔热情,开始以“志愿者”的姿态,积极投身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解放”的伟大事业之中,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与中国人民同命运、共患难。1938年,她响应宋庆龄的提议,与几位中国爱国人士共同创建了“保卫中国同盟上海分会”。她是保盟上海分会中唯一的外国人和唯一的女性,并在“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学生部顾问”公开身份的掩护下,勇敢地承担起保盟上海分会的常务工作,直接对香港总部和宋庆龄负责。当时,在宋庆龄的领导下,“保卫中国同盟”肩负了宣传抗战形势、募集军需补给、联络国际支援的重任。遵照宋庆龄关于“香港总部负责支援八路军、上海分会负责支援新四军”的指示,耿丽淑多方努力开辟渠道与新四军建立联系,并在中共地下党的支持与配合下,克服种种困难,把来自国内外的医疗器械、救护车、药品、衣物、食品及钱款等救援物资送往新四军驻地,有力地支援了前线将士的对日斗争。1949年,耿丽淑在美逗留期间,与当时也在美国的爱泼斯坦等人发起组织了中国福利呼吁会并亲任主席,为援助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继续募集医疗器械和药品等军需物资。1951年,因为支持中国革命,耿丽淑被美国政府视为“共产党中国的同盟者”,并被列为“颠覆分子”而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同时被美国基督教女青年会解雇。在她面临有生以来最为艰难处境的时候,宋庆龄向她伸出援手,为她作了周密的安排,把她迎回中国。从此,耿丽淑为被宋庆龄视为“中国头号福利团体”的中国福利会的崇高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耿丽淑1952年回华后,与宋庆龄(左二)、沈粹缜(左三)等在宋庆龄上海寓所合影。1957年夏,耿丽淑在中国福利会托儿所视察工作。耿丽淑的大半生是在中国度过的,她把自己的智慧和毕生精力全部、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她的一生之所以能与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在历史为她设置的时空中,始终处在中国人民争取民主与解放的进步事业之中,并同中国人民一起投入了斗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耿丽淑是许许多多以支持中国人民进步事业为己任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光荣的一员。1987年,耿丽淑荣获“中国福利会妇幼事业樟树奖荣誉奖章”。1991年3月6日,耿丽淑(坐者左二)95岁寿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她“人民友好使者”称号。坐者左一为爱泼斯坦。耿丽淑平凡而伟大的实践活动,无疑在最精确的意义上注释了“国际主义”的深刻内涵,同时也把她的名字永远地镌刻在“国际友谊纪念碑”上。中国人民将永远怀念她,感谢她!——2025年4月1日于宋庆龄文化空间- END -作者 | 李天震图片 | 作者提供及网络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贾贾蔡磊捐赠!施一公发言致敬
7月15日,西湖大学发文
蔡磊捐赠支持西湖大学渐冻症研究
自2019年9月确诊后,蔡磊目前病情已进入中晚期。
当天他无法来到仪式现场,由妻子段睿作为代表签订捐赠协议,他通过视频连线参加会议。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为段睿女士颁发捐赠证书
蔡磊表示,“过去五年多来,西湖大学已经在类器官技术、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多个前沿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些研究成果无疑为渐冻症发病机制的理解、药物开发和临床试验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西湖大学卓越的科研实力和跨学科的研究氛围,我坚信这里将是攻克渐冻症等疑难病的重要阵地。”
“这不仅是一次资金上的捐赠,更是一份对科研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渐冻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和挑战,相信西湖大学能够成为攻克渐冻症的一股重要力量。” 蔡磊说。
蔡磊的妻子段睿女士签订了捐赠协议
渐冻症(学名肌萎缩侧索硬化,ALS)被称为“世界五大绝症之首”,这是一种无法逆转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后身体会逐渐丧失力量和控制能力,无法说话、吞咽、呼吸,最终导致死亡。其救治困境包括病因不明、靶点不清、快速发展不可逆、药效微弱、严重依赖护理等等。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表示,“包括渐冻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在内,目前世界上已发现7000多种罕见病,而在这些罕见病里只有约5%有治疗药物。攻克罕见病,是全球科学界、医学界努力的方向,也是西湖大学的使命所在。”他向蔡磊及其团队表达了敬意和感谢,致敬他们为渐冻症患者和相关科研事业的付出与贡献,也感谢他们对西湖大学的信任和支持。
据此前报道,今年年初,蔡磊宣布,与夫人将再捐1亿元,支持攻克渐冻症的科研项目。其中一小部分来自《相信》的版税,大部分来自“破冰驿站”的带货直播,每天一场,几乎不间断。
蔡磊1978年出生在河南商丘,2019年9月确诊渐冻症。从确诊渐冻症至今,他不但没有向这一“绝症”屈服,而且组建团队进行抗渐冻症研究,创立“蔡磊破冰驿站”抖音账号,并将直播收入全部用于抗渐冻症的研究,甚至表示愿意将遗体捐献给科研,这些举措正如他在自传《相信》中描述的,既然全世界至今都无法攻克渐冻症,也没有特效药,更是找不到病因,“我还有最后一颗子弹,就是自己的身体”。
综合|中国青年报、西湖大学、央视新闻、澎湃新闻
来源: 法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