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写作《曹操讲话》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4 02:49

写作《曹操讲话》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曹操讲话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围绕曹操的某次讲话展开。可以是曹操的某一篇著名演讲,如《蒿里行》、《观沧海》等,也可以是曹操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讲话。
2. 确定立意:在明确主题的基础上,确定作文的立意。可以从曹操的讲话内容、思想、历史背景、影响等方面进行立意。例如,可以从曹操的领导才能、政治智慧、军事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述。
3. 突出人物特点:在作文中,要突出曹操的人物特点。曹操是一位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他既有雄才大略,又有奸诈狡猾的一面。在作文中,要客观地展现曹操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4. 结合历史背景:曹操的讲话往往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在作文中,要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曹操讲话的背景、原因和影响。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曹操的讲话内容。
5. 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作文中,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同时,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6. 举例论证:为了使论述更有说服力,可以列举曹操讲话中的具体事例进行论证。这些事例可以是曹操在政治、军事、

毛泽东说曹操:这个案要翻

“我们反对这种奴才思想”

京剧《法门寺》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公子傅朋在孙家庄偶遇孙玉姣,互生爱恋,后因歹人诬陷卷入一桩人命奇案,蒙冤入狱。侠女宋巧姣趁宦官刘瑾陪同皇太后至法门寺降香时,冒死告状。刘瑾命人复查,真相大白,结案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内。对这出戏,毛泽东十分爱看。仅40年代初在延安,他就看过四遍。重庆谈判时,蒋介石三次请毛泽东看戏。毛泽东去了两次,其中一次就是看《法门寺》。

毛泽东如此喜爱《法门寺》,除欣赏其卓越的文艺价值和演员们精湛的表演技巧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剧中刘瑾身边一个名叫贾桂的小太监令他印象深刻。这个角色,成为毛泽东后来经常提到的一个话题。

《法门寺》是据明代中叶武宗正德(1506-1521)初年,发生在陕西眉县的一段真实故事改编而成。但贾桂这一角色却是因剧情需要而虚构的。他给毛泽东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幕是:当刘瑾让他坐下时,他说:“我站惯了。”据毛泽东在延安时的身边工作人员回忆,每次演到这儿时,毛泽东总忍不住哈哈大笑,然后指着贾桂说:“你看,他真是一副奴才相,人家叫他坐下,他说站惯了。”



京剧《法门寺》剧照


1949年夏,毛泽东在北平长安大戏院观看完京剧《法门寺》后,对身边的警卫说:“《法门寺》里有两个人物很典型,一个是刘瑾,一个是贾桂。刘瑾从来没有办过一件好事,唯独在法门寺进香时,纠正了一件错案,这也算他为人民办了一件好事。贾桂在他上司的面前,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十足的奴才相。我们反对这种奴才思想,要提倡独立思考,实事求是,要有自尊心。”

进入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又多次谈及贾桂。当时,新中国面临着成立以来最严峻的国际环境。一方面,中苏关系日趋紧张;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不断抛出各种威胁,妄图扼杀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在种种困难面前,有一部分人甚至党内一些干部也变得茫然无措、丧失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新中国要想依靠自身力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先鼓舞起大家的士气。

1956年,针对社会上流行的“如果没有苏联的援助,中国的建设是不可能的”的错误观点,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写道:“有些人做奴隶做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像《法门寺》里的贾桂一样,人家让他坐,他说站惯了,不想坐。在这方面要鼓点劲,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把抗美援朝中提倡的‘藐视美帝国主义’的精神发展起来。”

1958年5月14日,第二机械工业部党组为转报北京第三工业建筑设计院关于在总路线精神推动下和苏联专家由两股劲拧成一股劲的经验向毛泽东、中共中央报告。16日,毛泽东将报告批转给邓小平时在批语中又写道:“尊重苏联同志,刻苦虚心学习。但又一定要破除迷信,打倒贾桂!贾桂(即奴才),是谁也看不起的。”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与茅盾(右二)等人合影(1949.7)


“金猴奋起千钧棒”

《西游记》是毛泽东最为喜爱的一部文学作品,贯穿了其一生的读书生涯。他非常欣赏书中主人公孙。在他的著作、讲话中,也常常以孙为例作古为今用的借题发挥。

1945年10月重庆谈判期间的一天,毛泽东会见陈立夫,谈话中以孙自喻,含蓄地批评了国民党发动十年内战的事情,说:“我们上山打游击,是国民党‘剿共’逼出来的,是逼上梁山。就像孙大闹天宫。玉皇大帝封他为弼马温,孙不服气,自己坚定是齐天大圣。可是你们连弼马温也不让我们做,我们只好扛枪上山了。”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作报告。在谈到准备和南京国民党政府进行谈判的问题时,他说:“我们希望4月或5月占领南京,然后在北平召集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并定都北平。我们既然允许谈判,就要准备在谈判成功以后许多麻烦事情的到来,就要准备一副清醒的头脑去对付对方采用孙行者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兴妖作怪的政策。 只要我们精神上有了充分的准备,我们就可以战胜任何兴妖作怪的孙行者。不论是全面的和平谈判,或者局部的和平谈判,我们都应当这样去准备。”



1960年初,毛泽东在广州审定《毛选》第四卷


在毛泽东的诗作中,也有取材于孙的作品。60年代,中苏关系逐渐恶化。“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的孙形象再次进入毛泽东的视野。1961年11月17日,他写下了“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的著名诗句,表达了不惧压力的坚定决心。

实际上,毛泽东之所以如此喜欢《西游记》,其原因不仅在于欣赏该书的文学价值,更重要的是认同作者讴歌的敢于抗争的精神。这种精神,恰与他自己的性格不谋而合。这一点,从他批阅与《西游记》相关研究文章中也能体现出来。

毛泽东对《西游记》及孙的评价和引用虽然较多,但反映善恶观的评语,据现存史料来看,只有下面一条:

“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常有余。”乡愿思想也。孙的思想与此相反,他是不信这些的,即是说作者吴承恩不信这些。他的行善,即是除恶。他的除恶,即是行善。所谓“此言果然不差”,便是这样认识的。

在行善问题上,毛泽东无疑是站在孙这边的。“乡愿”出自《论语·阳货》:“乡愿,德之贼也。”后用“乡愿”代指不问是非的好好先生的处世哲学。联系毛泽东的革命经历来看,信仰“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武力革命思想的他否定唐僧“乡愿”思想而肯定孙的做法并不为奇。

正如毛泽东自己所说的那样,“我读过经书,可是并不喜欢经书。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他从《西游记》中读出了人生的哲学,也从《西游记》中悟出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真知。这恐怕是一直到他晚年,还在书房里存放着五种版本《西游记》的缘故吧。

说曹操:“这个案要翻”

魏武帝曹操是三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评价曹操的主流观点。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魏书·武帝纪》里记载了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下“唯才是举”征贤令一事。该令的主要内容是曹操叙述征战经历和内心活动,表明自己绝无取代汉室的想法,并决定让出封地以消除世人误会。近代学者卢弼在其《三国志集解》中对此做了大量修正,又引用了一些别家评语,对曹操提出了诸多责难。诸如,曹操在令中嘱咐妻妾,自己百年之后,无论她们嫁到何处,都要向他人表明自己绝无叛汉之心。卢弼认为这番话“为奸雄欺人之语”。又如,曹操在令中说自己不愿放弃兵权,“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这是为后世子孙打算,也是为汉室国家安危着想。卢弼说曹操这是“肝隔至言,欲盖弥彰者也”。再如,曹操在令中说自己打仗“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通擒)大”。卢弼又列举曹操在汴水之战、濮阳之围、清水之难、乌林之役、潼关之困的种种败绩,说他“志骄气盈,言大而夸”。


毛泽东读到此处时,写了这样一段批语:“此篇注文,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从这段批语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不同意卢弼的注文的。

毛泽东看问题、评价人历来主张一分为二的观点。对曹操,亦是如此。他曾多次赞颂曹操的文韬武略。1954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1958年11月,毛泽东在河南新乡视察时对安阳县委书记陈春雨说:安阳是曹操起家的地方啊。曹操这个人懂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毛泽东也非常喜欢曹操的诗词,他甚至还写有《浪淘沙·北戴河》来凭吊曹操,并向自己的亲人和同事推荐曹操的诗歌。在褒扬曹操文治武功的同时,毛泽东对他的不足也不避讳。他对曹操未能及时进攻四川以致给刘备留下休养生息时间的做法提出异议,对赤壁之败中曹操对人严而责己宽的做法认为不妥,留有“赤壁之败,将抵何人之罪”的评论。

毛泽东评价曹操,不盲从流行说法,不掺杂个人好恶感情,客观公允,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从容气度。

来源:作家文摘

毛泽东是如何评价曹操的

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中对古代帝王有过这样的评价:“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在毛泽东眼中,评价古代帝王不仅要看其政治上的成就,也要考量其文学才华。那么对于二者兼具的一代枭雄曹操,毛泽东是如何评价的呢?

毛泽东爱读曹操的诗歌。他曾经这样称赞曹操的文才:“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在曹操留下的二十一首乐府诗中,毛泽东特别推崇的是他曾手书过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是曹操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率军平定乌桓(又称乌丸,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后,在班师途中,登临当年秦始皇、汉武帝曾登过的碣石山(今河北秦皇岛附近),俯瞰大海壮观景象时所作。全诗气势宏大,疏朗开阔,既表达了诗人取得战争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也展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1954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期间,多次谈起《观沧海》。据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回忆,有些日子,毛泽东无论是在海边散步还是工作疲惫出门观海,常常低声吟诵这首《观沧海》。他还找过地图进行查证,说曹操“建安十二年五月出兵征乌桓,九月班师经过碣石山写出《观沧海》”“曹操是来过这里的”。

7月23日,毛泽东在给女儿李讷、李敏的信中又谈到曹操,并希望女儿们能读一下曹操的“碣石诗”。他写道:“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曹操,字孟德。编者注)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妈妈那里有古诗选本,可请妈妈教你们读。”毛泽东所说的“碣石诗”就是以“东临碣石”开篇的《观沧海》。

正是在这里,毛泽东对工作人员说出了他对曹操诗歌最为直接的评价:“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也许是受到曹操诗歌的影响,抑或是浩瀚沧海引发了毛泽东的诗情,毛泽东在北戴河酝酿并创作了气势雄伟的《浪淘沙·北戴河》一词: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首词中的“东临碣石有遗篇”指的就是曹操的《观沧海》,而“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则是化用了《观沧海》中的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毛泽东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萧瑟秋风”已不再,千年过后的今天已经“换了人间”。毛泽东之所以写下“换了人间”,与当时正如火如荼开展的新中国建设分不开。从1953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1954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政治、经济形势要求,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首词作正表现了此时的毛泽东对于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豪情与信心。

除了《观沧海》,毛泽东还研读过曹操的其他诗歌,并进行过圈点。

在毛泽东故居的藏书中,有四种版本的《古诗源》和一本《魏武帝魏文帝诗注》。其中,毛泽东对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土不同》《龟虽寿》《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等,进行过多次圈画。在一本《古诗源》中的“武帝”旁,毛泽东用红铅笔画下两道线,并对“武帝”下编者对曹操诗风的评注进行了圈点断句。这一评注是:“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沉雄俊爽,时露霸气。”从毛泽东对曹操诗的评价看,其对于这一评注应该是比较认可的。

“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冤案,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二千年也要翻”

明清时期,曹操在历史小说和戏剧舞台上一般都以奸臣的形象出现。但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不认同这一观点,新中国成立后,又坚持要为曹操翻案。

1918年8月,青年毛泽东与新民学会会员李维汉、罗章龙、张昆弟、陈绍休等人从长沙启程赴北京,准备赴法勤工俭学事宜。途经河南许昌时,遭遇大雨,火车不能前行。在滞留许昌期间,他与罗章龙、陈绍休专程去了距离许昌约30里的邺城魏都旧墟,凭吊古人,发思古之幽情。曹操在魏都时,注重发展生产,积蓄力量,著名的金风台、铜雀台、冰井台,就是在那时修建的。毛泽东与好友一起吟诵了《短歌行》《让县自明本志令》等曹操的著名诗文。但是,面对魏都的荒凉萧条,毛泽东与罗章龙不胜唏嘘感慨,联句作了《过魏都》一首:

横槊赋诗意飞扬(罗),

自明本志好文章(毛)。

萧条异代西田墓(毛),

铜雀荒沦落夕阳(罗)。

毛泽东在诗中所提到的“自明本志好文章”指的是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这一文告作于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历来被看作是曹操的自述。曹操在文中坦言实为形势所迫,而被推举到高位,其并无取代汉室之意,只求国家统一,百姓安居乐业,为明此志甘愿让还所封的三县食邑。此篇文告言辞晓畅,朴实恳切,是一篇散文佳作。毛泽东用一个“好”字称赞此文,是对曹操本人及其志向的肯定。

后来,毛泽东在阅读卢弼《三国志集解》时,又针对卢弼评价《让县自明本志令》的文字,写过一段批语。卢弼先引他人之评价说:“文词绝调也,惜出于操,令不喜读耳。”又说曹操此文“为奸雄欺人之语”“志骄志盈,言大而夸”,并认为陈寿写《三国志》对《让县自明本志令》“削而不录,亦恶其言不由衷耳”。毛泽东在卢弼注文的天头处写了这样一段批语,对此进行批驳:

此篇注文,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辞)。李太白云:“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此为近之。

从这一批注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是非常不赞成卢弼看法的,认为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他所引用的“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出自李白《望鹦鹉洲悲祢衡》。祢衡是东汉人,颇有才华,但性情狂傲,曹操没有重视他反而为他所羞辱,就视他为蝼蚁,把祢衡遣送他人。李白在这句诗中肯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功绩,又指出他轻视东汉祢衡的过失。毛泽东比较认同这个评价,说“此为近之”。

毛泽东一直以来对曹操都是持正面评价的。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时,对其中“其实,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佩服他”这段话,用粗重的红铅笔画上着重线,表明自己对鲁迅看法的赞同。

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在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中说:“小说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正义一方的,汉是没落的。”

1957年11月初,毛泽东在莫斯科与郭沫若、胡乔木谈论三国史时,突然问翻译:“你说说,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人谁更厉害些?”接着他又自我解答说:“诸葛亮用兵固然足智多谋,可曹操这个人也不简单,唱戏总是把他扮成大白脸,其实冤枉。这个人很了不起。”

为了改变历史上对曹操的偏见,毛泽东坚决主张要为曹操翻案。

1954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与保健医生谈起曹操时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说,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氏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1958年11月20日,毛泽东在武汉东湖召集柯庆施、李井泉等人座谈《三国志》。在谈到曹操时,他说:“你们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注意了没有,这两本书对曹操的评价是不同的。《三国演义》是把曹操看作奸臣来描写的;而《三国志》是把曹操看作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来叙述的,而且说曹操是天下大乱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可是因为《三国演义》又通俗又生动,所以看的人多,加上旧戏上演三国戏都是按《三国演义》为蓝本编造的,所以曹操在旧戏舞台上就是一个白脸奸臣。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冤案,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二千年也要翻。”

毛泽东之所以要为曹操翻案,主要基于曹操的功绩。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曹操的历史功绩,他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中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和发展,是有功的。晚年的毛泽东,再次谈起曹操对于全国统一所作的贡献。他对当时为其伴读的北京大学讲师芦荻说,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司马氏一度完成了统一,主要就是曹操那时打下的基础。

在毛泽东提出为曹操翻案的号召下,1959年,中国学术界展开了一场颇有影响的“替曹操恢复名誉”的讨论。郭沫若、翦伯赞等学者纷纷撰文为曹操恢复名誉。同年的8月11日,毛泽东在庐山会议的讲话中说,曹操被骂了1000多年,现在也恢复名誉。好的讲不坏,一时可以讲坏,总有一天恢复,坏的讲不好。

正是在毛泽东的推动下,终于恢复了曹操的历史名誉。社会各界开始客观评价曹操,京剧舞台上白脸曹操的眉心也多了一颗红点,以示好人。

“曹操一生戎马倥偬,军旅生涯不会很安逸,在当时,医疗条件也不会怎么好,可他懂得掌握自己的命运,活了65岁,算得上是一位会养生的长寿老人了”

在毛泽东眼中,曹操还是一个“养生学家”,他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一诗中蕴藏着“养生之道”。这首诗为: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与《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曹操同一时期的作品,也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后归途中所作。在这次班师途中,曹操的谋士郭嘉病逝,年仅38岁,从而引发了时年53岁的曹操对于人生的感慨。这首诗共12句,主要表达了3层意思:前4句写“神龟”“螣蛇”寿命有限,借以说明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中间4句借老马依然存千里之志,表达人生暮年依然要拥有雄心壮志,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这4句诗也成为激励一代代志士仁人建立功勋的座右铭;后4句则说明了人的命运不完全取决于天命,只要遵循修养身心的规律,其命运是可以由自己掌握的,这一观点蕴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曹操所处的时代可谓是非常先进的。

毛泽东非常赞同“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中所蕴含的唯物主义思想,并将其视为养生的教材推荐给他人,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看法。

1961年8月17日,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因神经衰弱,无法正常工作,便致信毛泽东,请求休病假。25日,毛泽东回信表示同意,并在信中引用了这四句诗,安慰胡乔木:“你须长期修养,不计时日,以愈为度。曹操诗云: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此诗宜读。”并建议胡乔木:“以迁地疗养为宜,随气候转移,从事游山玩水,专看闲书,不看正书,也不管时事,如此可能好得快些。”

从曹操诗歌推及曹操本人,毛泽东认为曹操确实是懂得养生之人。他曾与自己的保健医生谈道:“曹操一生戎马倥偬,军旅生涯不会很安逸,在当时,医疗条件也不会怎么好,可他懂得掌握自己的命运,活了65岁,算得上是一位会养生的长寿老人了。”同时,毛泽东还提出了自己的养生观点:“不要使人养尊处优,不能小病大养,保健不是保命,不要搞什么补养药品,主要是乐观,心情开朗,锻炼身体。”

毛泽东一生都非常重视锻炼身体,践行着自己的养生思想。青年时代,他就与好友相邀风浴、雨浴,并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观点,其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也是有关强健体魄问题的《体育之研究》。在革命建设年代,无论其事务多繁杂,毛泽东始终热爱并坚持游泳这项运动。体育锻炼增强了他的勇气,磨炼了他的意志,在“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中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在这一点上,毛泽东是同意曹操的观点的。

“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这是毛泽东对曹操最为完整的一次评价,也是毛泽东唯一一次用“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评价同一个人。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