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4 19: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观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标题明确:标题要简洁明了,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吸引读者的兴趣。
2. 开篇点题:在开头部分,简要介绍电影、电视剧、书籍等作品的基本信息,如名称、作者、导演等,并简要概括自己的观点。
3. 突出主题:在观后感中,要抓住作品的主题,围绕主题展开论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想要传达的核心观念,如爱情、友情、家庭、成长等。
b. 人物形象:描述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成长变化等。
c. 故事情节:梳理作品的故事情节,分析其结构、发展、高潮和结局。
d. 艺术手法:探讨作品在表现手法、叙事技巧、视觉冲击等方面的特点。
4. 举例论证:在论述过程中,要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情节、人物对话、场景描写等,进行举例论证,使观点更具说服力。
5. 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分析作品的同时,要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包括以下几点:
a. 作品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作品给自己带来的启示、感悟或反思。
b. 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何将作品中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c. 作品的社会意义:作品对社会的启示
作者:张志君
日前,应邀观看了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属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拍摄,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联合摄制,徐洁勤执导的纪录电影《您的声音》,感慨良多。个人觉得,这是一部有助于化解相关行为主体信息不对称,堪称“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好电影。
“信息不对称”原本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指的是不同的行为主体之间所掌握的信息并不完全相同,甚至是完全不同。这种不对称的结果,往小了说,可能影响个人的相关决策;往大了说,则有可能会影响到社会乃至国家的治理。所以,用古人的话说:“不可不察”。笔者认为,纪录电影《您的声音》至少在以下五个方面有助于化解不同的行为主体的信息不对称。
一是有助于化解公务人员和老百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中国古人其实很早就注意到了管理者也就是公务人员和被管理者,也就是老百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且有“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说法。但是这有一个问题,“在宇下”和“在草野”者虽然知道“漏雨”和政治得失与否,但是却不一定有稳定且通畅的渠道向上反映。所谓的微服私访,其实解决不了所有的公务人员与老百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最早来源于1987年北京市设立的“市长电话”的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简称12345热线),应当说在化解公务人员与老百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方面确实起到了其他渠道难以替代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如何将这个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事业让更多的人熟知,让更多的地方学习?恰如该片导演徐洁勤所说,纪录电影《您的声音》能够“展现更多‘看不到的地方’”,有助于帮助更多的地方的公务人员更好地化解他们与其所在地老百姓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是有助于化解公务人员之间的相互信息不对称。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7月,中国已有349个地级以上城市设立了“12345”热线电话端和互联网端。虽然“各村有各村的高招”,但不同的行政区域之间,同一行政区域内部不同的行业部门之间,同一行业部门内部不同的层级之间,可能还存在程度不同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解决这些不对称有很多办法,纪录电影《您的声音》至少是其中很重要的选项。恰如一位来自北京之外的城市“12345”热线从业人员所说:“看了这部电影,我们从北京的同行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做好‘12345’热线服务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电影的问世将有助于更好地化解相关公务人员之间有可能存在的相互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是有助于化解老百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根据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发布的《北京人口蓝皮书·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85.8万人。这2000多万居民都是12345热线的潜在用户。而12345热线的工作人员即使再多,与这些潜在用户相比也只是沧海之一粟。对于北京市居民来说,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将想要表述的东西表述清楚,以便不挤占12345工作人员宝贵的时间资源,这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而每一个投诉,它的解决都需要一段时间。如何看待这段时间的有无和长短,就存在着一个诉后如何调整心理预期的问题。在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这些方面,纪录电影《您的声音》也通过胡同停车治理、老楼加装电梯、话务员成长、街道书记工作、接诉即办立法、外国记者调研、应急抢险等7个故事,给12345热线的潜在用户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他山之石”,确实有助于化解作为12345热线潜在用户的北京市民之间的相互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四是有助于化解相关理论工作者和12345热线从业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12345热线理论上涉及到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学、行政学、文化学等很多领域,特别是涉及到社会治理领域。众所周知,社会治理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世界性难题,在这方面相关的理论工作者也做了很多的研究和探索。我们都知道,文艺创作和新闻传播都强调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其实,理论研究也应当做到这“三贴近”,从12345热线从业者的维度加以考量,他们也存在着如何将相关理论工作者相对比较枯燥的理论话语、学术话语转换成自己理解的个性话语,然后将个性话语转化成公众理解的群众用语这样的“三转化”问题。纪录电影《您的声音》通过鲜活案例中的相关故事给予人们宝贵的启示,有助于化解理论工作者和实际从业人员之间有可能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我们在立法过程中做了很多调研,到今天看到形成的文字、法条出现在银幕上,在一桩桩具体的事中落实,内心很激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委综合办公室主任李放的这番话告诉我们,这部电影确实有助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之间的双向奔赴。
五是有助于化解外国老百姓和中国老百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中国本土社交媒体抖音的海外版TikTok的美国用户,纷纷迁徙到中国本土的另外一款社交媒体平台小红书上。对于这件事,很多人都做了各种各样的解读。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就在于外国的老百姓和中国的老百姓都非常想了解对方的真实生活。应当说,在这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小红书在内的中国本土社交媒体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我们也需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中国本土的社交媒体。不管怎么说,社交媒体都是一种比较偏“碎片化”的媒体平台,呈现的只是“碎片化”的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要想完整准确地了解中国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没有社交媒体是不行的,仅靠社交媒体又是不够的。纪录电影《您的声音》用纪实的方法讲述了7个完整的故事,有助于更多的外国老百姓了解真实的、完整的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达好中国声音,化解中外老百姓之间有可能存在的信息不对称。
正是由于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您的声音》这部电影不仅具有娱乐意义,更具有教育意义,不仅具有其所在领域的大众传播学意义,更具有推进创新社会治理,服务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达好中国声音,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的意义,用唐代著名文学家白居易的话说就是一部“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好电影。
【作者系中国教育电视台三级研究员(三级教授)、河北传媒学院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来源: 光明网
新重庆-重庆日报 杨思雨
作品简介:
《我是猫》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写于1904年至1906年9月,1905年1月起在《杜鹃》杂志上连载,取得巨大轰动后结集出版。该书以一只偶然间在穷教授家中安家的,一只善于思索、有见识、富有正义感又具有文人气质的猫的视角出发,来观察人类的心理和社会活动。小说以诙谐的语言、细腻的刻画和犀利的笔锋,通过强烈的暗讽和批判手法,生动地展现了明治维新初期的日本社会风貌,淋漓尽致地揭露了资本家和上层官僚的丑恶嘴脸,批判了金钱万能的社会和盲目崇拜西方生活方式的浮躁习气。
说起夏目漱石,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便是那句被万千少男少女奉为圭臬的告白金句:“今晚月色真美。”但是,与柔情似水的告白金句相反,夏目漱石其人却是一位以现实主义见长,被誉为日本近现代文坛上最杰出国民讽喻大师的作家。很多文学家都认为,要想理解“漱石式”的荒诞幽默,《我是猫》是最好的入门选择。
出身于新旧交织的时代,同时兼具东西方文学的熏陶,从事过多年新闻社论写作的夏目漱石对人的心理以及社会的运作有着深厚的造诣。借创办《杜鹃》杂志的友人邀稿之机,他在这个相对自由的平台笔走龙蛇,把他的所见所感由漫画式的镜头——一只教师家庭的猫展示出来,便有了这本表面忍俊不禁、实则饱含辛酸的社会风情画——《我是猫》。
从语言的运用来说,整本书“不正经”得宛如一本文字绘制的搞笑漫画。题好一半文,作家的开篇起笔就令人大跌眼镜:“我呢,是只猫。名字嘛,呃,目前还没有。”很难让人怀疑这本书到底是出自行家还是草台。对于主人苦沙弥喜欢在茅厕里唱谣曲的行为,作家毫不避讳地冠了个“茅厕居士”的雅号。书中的猫评价主人对女儿们放任自流的态度:“大概她们全部变身为褐色部或者灰色部,明天就跟哪个男子私会了,主人也不会眨一下眼皮吧。”
如此诙谐,一方面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另一方面也是以猫为作家的化身对社会嘲讽态度的映射。作家之所以多次在文中“曲解”传统文学典故,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明治维新后,社会自上而下刮起了一阵崇洋媚外,以西方化为潮流的风气。日本民俗文化和长期受到尊崇的中国唐学文化地位被严重贬低,而漱石本人是十分喜爱中国文化的,从他取名于“枕流漱石”就可见一斑。因此作家借歪曲典故嘲笑当时的文人模仿西方沐猴而冠,舍本逐末,抗议传统文化遭受的遗弃。
因为曲折的生活经历以及在新闻刊物工作的经验,漱石在现实主义方面尤其见长。借助工笔画般的细节描写,作家表达了在资本主义迅速崛起下,对社会普通百姓困顿生活的同情和对资产阶级剥削本质的厌恶。书中大资本家的典型代表金田一家便是如此,“他们家里人的鼻子,一个赛似一个的奇特……金田的老婆,我都忘了她叫什么,只知道她那鼻子,大得出奇,好像是硬把别人的鼻子抢来安置在自己的面孔正中似的,干脆就叫她鼻子。”
同时,对于人际关系的异化,横向对比,当时很多作家都有着重描写,并且都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了一种荒诞的文风。例如卡夫卡的人变成甲壳虫的《变形记》,小职员莫名其妙被逮捕和处刑的《审判》。但相比于卡夫卡沉重阴森的荒诞,受到中国文化深厚影响的漱石用明清话本的文风,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这个沉重的话题转变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转变成了一种轻松的荒诞。这也恰恰印证了那句名言,“现实生活往往远比小说更为荒诞。”
虽然现在的社会没有强权所苦,剥削压迫之难也不复存在,但是书中作家隐忧的享乐之风对品德的侵蚀,拜金和资本对人际的异化,却在当下有着隐约的抬头之势。例如屡教不改、屡禁不止的饭圈文化造成的暴力和伤害,都不禁引人深思过度的享乐主义造成猫咪口中所说的“缺义理、缺人情、缺廉耻”。
该小说出版后作家自己评价道:“比起嘲笑他们,我更嘲笑我自己,像我这样嬉笑怒骂是带有一种苦艾的余韵的。”的确,在这个短视频,网络小说和一切都赛博格化的时代,喜欢阅读传统纸质书籍,尤其是文史哲的人越来越少了。我很多时候都苦于身边没有可以畅谈书籍的同龄人,只能和几个长者喝茶攀谈,总有落伍寂寥之感。但我也不认同愤世嫉俗、不切实际的苦沙弥们,我更愿做自己心中那只清醒冷静,幽默,笑对荒诞百态的猫。
(作者为西南政法大学学生)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