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精心挑选《西柏坡 观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0 16:56

精心挑选《西柏坡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西柏坡观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你对西柏坡的观后感。可以从历史意义、文化价值、革命精神等方面入手。
2. 突出个人感受:在作文中,要充分表达自己参观西柏坡后的真实感受,如震撼、敬佩、感慨等。避免空泛的议论,注重个人体验。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西柏坡的背景和参观原因;主体部分详细描述参观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自己的观点。
4. 语言表达:在作文中,要运用丰富的词汇和生动的描写,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同时,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避免出现错别字和语法错误。
5. 结合历史背景:在描述西柏坡时,要结合其历史背景,阐述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可以引用相关历史事件、人物和文献资料,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6. 思考与感悟:在参观西柏坡的过程中,你可能会产生一些思考与感悟。将这些思考与感悟融入作文中,使文章更具深度。
7. 避免偏题:在写作过程中,要紧扣主题,避免

【队伍教育整顿·学习心得】赶 考——参观西柏坡有感


赶 考

——参观西柏坡有感


今年五一假期,难得不用加班,我们决定去西柏坡看一看。选择去西柏坡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路途虽然遥远,但不会堵车,事实证明确实如此;二是我对西柏坡神往已久,很想亲身感受一下;三是结合现在的队伍教育整顿,顺便也让孩子从小接受红色教育。



西柏坡是五大革命圣地之一。从革命摇篮井冈山到转折之城遵义再到革命圣地延安,五大革命圣地我已经走过了三个。这一次,我终于来到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西柏坡。1947年初,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解放区失败后,改为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3月18日,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在枣林沟,中共中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组成中央前委,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刘少奇、朱德等组成中央工委向华北转移,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1948年5月27日,毛泽东也乘车来到了西柏坡,这个小山村从此成为全国革命的领导中心。就在这个小山村,党中央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草案,西柏坡因此有了“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


在西柏坡,我们重点参观了纪念馆和中共中央旧址,学习了西柏坡精神,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毛主席和周总理那段关于赶考的对话。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由西柏坡进驻北平。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同县乡村干部和群众座谈时指出,“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正在征程中。‘考试’仍在继续,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总书记的教诲言犹在耳。我想,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每一天不都是在考试或者赶在考试的路上么。


文/图:大王叫我来巡山


信仰的光芒力透时代-西柏坡红色之旅有感

2016年7月,恰逢党的95周年华诞,段党委组织年度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党员骨干参观了革命圣地西柏坡。满怀内心的激动、期盼和憧憬,我们驱车300多公里,挺进巍巍太行山,走近西柏坡,近距离触摸一段恢弘彪炳的革命历史,在老一辈革命家曾经的生活起居、工作的地方膜拜一样的徜徉、学习、参观,沉淀一段段革命的动人故事,内心感触良多。

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是滹沱河北岸柏坡岭下一个极为普通的小山村。据史书记载,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因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而得名。1935年,该村一位教书先生将“卜”改为“坡”,又因与“东柏卜”村相对而居,遂改名为“西柏坡村”。她地处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在一片向阳的马蹄状山坳里,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扼太行山,东临冀中平原,距华北重镇石家庄仅90公里。交通方便,易守难攻,既适宜危机时刻向山里撤退,顺利时又便于向城市进军。从经济条件来看,西柏坡村一带村庄稠密,相距多在1-2公里,且沿滹沱河分布,依山傍水滩地肥美,地宽粮丰,稻麦两熟。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选定这个原本是河北平山县一个只有百十来户的普通山村。朱德总司令的秘书潘开文当时实地参加了考察和选择,他回忆说:“我们当时是这样考虑的:一是村子要适当集中,将来后委一些机关要来,能放得下(至于中央、毛主席来不来,谁也没说,我们更不知道,并且那应该是以后的事);二是交通要便利,便于和各解放区的联系;三是安全问题。尽管洪子店、郭苏、夹峪等村子很大,但目标也大,人多不便于保密。西柏坡村子较小,后边有个小山好防空,并且离周围村有一段距离(1公里左右),便于保密;四是住宿条件。西柏坡当时许多房子被鬼子烧了,但基础很好,便于建设,将来住在一起比较集中,方便工作”。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怀着莫名的激动心情近距离感受西柏坡的历史、文化和积淀,看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在一个条件落后,交通不畅的环境下,却能运筹帷幄,指挥千里之外的人民军队取得了对国民党军队的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从而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老一辈领导人的故居旧址以及遗物照片,看着那一件件伟人们的手稿和先烈的遗物,读着那令人心潮澎湃的文字,倾听着解说声情并茂的解释点评时,我的内心被强烈地震撼了。那一间间简陋的土屋,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幅幅感人的照片,生动展示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历史画卷,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两个务必”的伟大实践。简陋的中央军委指挥所:一间土坯砌成的房子里,摆放着一张满是洞疤的长方形桌子,挂着几乎一面墙大的军用地图;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人家们窄小的庭院、简单的会议室和躺下就没有地方的床,据说毛主席的床上有大半地方是用来放书的,回头再看看很多的楼堂馆所宏大气派,真是震撼的心动。有谁会想到,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们,就是在这世界上最小、最简陋的指挥所里,在衣着朴素,粗茶淡饭中,却运筹帷幄地指挥了震惊世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全面胜利,传承了中国革命领导人艰苦奋斗,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血肉相连的故事,对当今的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无疑是难得的优良传统教育。

观看纪念馆里选址工作的路线图,能够深切的感到这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是中央工委领导们辗转几千公里,在大山和长途跋涉中,考察选址,同时还要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面临着血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战斗!经中央同意,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使这个普通的山村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从此,西柏坡以其独特的贡献,彪炳于中国革命史册,仅仅十个月的驻留,发生了全国土地会议、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和赴京建国等重大历史事件,于是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辉煌篇章,迎来了如旭日东升的新中国,正如2008年4月26日,作家阎涛在西柏坡纪实文学《东行漫记》中提出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再想想近年来党中央开展的“八项规定”“三项管理”等各项工作中那些不讲规矩、不守纪律、不挂着多为人民谋福只记得自己有个“小天地”的党员领导干部是如何的忘记历史、忘记责任和忘记本职!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被称之为西柏坡精神“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展示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它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坚持代表人民执政,执政为了人民。要把人民的利益代表好,就必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勤政不息,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也就是一种忧患意识,艰苦奋斗的作风则是一种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使命意识。

信仰的光芒足以力透时代,永恒传承。从本质上讲,西柏坡精神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历史转折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既善于破坏旧世界、又善于建设新世界的革命精神,它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概括和总结,又是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升华。这与全党正在进行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本身就是一脉相承,这也是激励广大党员奋勇前进,岗位立功的根本。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正在征程中。‘考试’仍在继续,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两个务必”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排除万难、不断夺取新的胜利的保证。

“信仰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它只有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对于我们来说,学习参观只是一种形式,落实执行才是最重要,要在平常工作中时时刻刻将西柏坡精神融入其中,转化为工作岗位上扎扎实实的行动,要把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落实在实际行动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