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0 21: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苦儿流浪记》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突出主题思想: - 确保文章主题明确,围绕《苦儿流浪记》这部作品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展开,如勇敢、坚持、成长、友情等。 - 分析作品中所体现的社会现象,如贫困、家庭问题、人性等,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
2. 介绍作品背景: - 简要介绍《苦儿流浪记》的作者、创作背景、故事发生地点等,使读者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 描述作品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主人公所处的社会地位,为读者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3. 概括故事情节: - 简述故事的主要情节,包括主人公的经历、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结识的朋友等。 - 强调故事中的高潮和转折点,突出主人公的成长过程。
4. 分析人物形象: - 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成长过程、心理变化等,展现其勇敢、坚持、善良等品质。 - 分析其他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朋友、家人、对手等,以及他们在故事中的作用。
5. 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 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悟,谈谈从《苦儿流浪记》中获得的人生启示。 - 分析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如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坚持梦想的重要性等。
6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平台:电影红花会(dyhonghuahui)
刘德华主演的电影《失孤》即将于3月20日公映,日前片方举办了影片的媒体看片会,真实感人的故事和刘德华的演技均获得影评人的点赞,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影评人们如何评论这部电影:
平凡之路上一个父亲的执念
文/梦见乌鸦
刘德华在《失孤》中的表现让人吃惊,这里不再讨论其民工一般的扮相和布满老茧的双手,电影里他把一个父亲的执念演绎到入木三分。15年的寻子过程,对他来说是人生的征途,那种漠然的表情写满了沧桑,当他得知“儿子”的下落后那种期盼的眼神,颤颤巍巍的步伐,随后得知找错人之后那种失落与悲凉,甚至打算蒙骗自己而要回自己的“儿子”时的表现,更让人体会到多年以来他的辛酸。当他与井柏然同路而行的时候,刘德华与井柏然饰演的曾帅结伴而行那一刻似乎体会到了作为一名父亲的感受,承担起了作为父亲的责任感。当曾帅找到自己的亲人后,刘德华在片中第一次落泪,究竟是感动还是有些失落?作为一名父亲他有感于亲人的相会,但也明白路上短暂的“父亲”生涯也会随着他人的团聚而结束。这是一部刘德华撑起来的电影,《失孤》用了深入浅出的笔墨去刻画这个角色,让观众真正走进角色的内心,哀而不伤,悲而不凄,抒发出更深厚、更有韵味的情感,形成最贴心的抚慰,送给那些与亲人失散的父母和孤儿。
当骨肉被隐匿世界渺渺
文/鱼为
从来没有任何时候,觉得夹裹在扰攘人群中随波逐流的刘德华是那样的孤独无助,影片前十分钟几乎毫无台词,即使在渡轮上因他而起的吵架,都像是被他隔绝在世界之外,成为事不关己的画外音,而他胡茬唏嘘挂满沧桑又面无表情的,抓紧生命一样抓紧胸前的挎包,递出里面失踪十五年之久儿子的照片,将此散发给每一个身边的人,像之前千万次做过的一样,孤独无助到麻木。摩托车、笔记本、挎包、寻人启示单、泡面、胡茬……这些极具象征意义的符号,很长时间都在传递着一个父亲“失孤”之后的心情——因为失去所以孤独。但紧追上来的井柏然却带给影片新的情感,让刘德华恍如失而复得忍不住想要亲近的情感——摩托车后座上的刘德华热不住将手环住了他的腰。有个片段让人忍不住泪流满面,是两人前后走在闹市中,转身忽然找不到对方的时候,刘德华大声训斥,真的是害怕了再失去,而井柏然也大声的埋怨,是因为害怕了再被丢失。还有之前的那次,两人洗完澡,躺在椅子上的刘德华把腿压在井柏然的身上,说:你的家人睡觉时也怕你会丢掉吧……那一刻,如父如子,如痴如醉……
千山万水何尝不是一种靠岸
文/铁任
从东方人的情感来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血脉深情,骨肉相连。可是当亲人离散之后,怎样面对,是像雷泽宽一样苦苦寻觅,还是凭其自然,是一道没有对错的选择题,片尾,雷泽宽问僧人,我能不能找到他啊?他是不是还活着啊?僧人大概的意思是说:找到是缘起,找不到是缘尽。你坚持到了,便有相见之时。佛家的禅语是大智慧,不会执着于具体的答案。天亮后,雷泽宽再次上路,行驶在无尽的路上,渐渐隐入那一片天地的无尽生命之中,那一条路对他来说,是没有尽头的千山万水,可是,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靠岸。
那些光影中的骨肉分离
文/战台烽
2014年9月10日,公益电影《有一天》公映,影片由十部短片组成,其中包括打拐题材的《回家的路》……2014年9月25日,电影《亲爱的》公映,影片不仅直面了失子家庭的撕心裂肺之痛,而且也触及到了偷子家庭在得而复失之后的沟壑难平……2015年3月20日,电影《失孤》行将公映,一个丢失了儿子的父亲,和一个从小被拐卖的青年,共同踏上了千辛万苦的寻亲之路……半年的时间内,三部与拐卖儿童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接踵上映,这对于中国电影市场而言,是一件可以载入史册的大事件,在电影的娱乐化功能被无限放大的今天,能有这样一批充满社会责任感,深刻挖掘人性的善恶的作品,所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公众对拐卖儿童这一人性罪恶的更强烈关注,同时也会对整个社会起到警醒犯罪、动员监督的作用。当然,民间也早已构筑了一道强大的联动网。
在电《失孤》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刘德华扮演的雷泽宽只是一介平民,他的寻子之路尽管辛苦,但并不孤单,因为他懂得使用互联网,而那里,有千千万万的同命相怜者,以及热心相助者,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寻子网络,大家互通信息,互为帮助,即使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会投入百倍的热情,这是最令人感动的关怀力量,你虽然是一个人寒来暑往各地奔走,但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是来自民间的真诚互助。
当然,几年来在微博微信上的#随手拍解救被拐卖儿童#行动,也显示出了公众的参与积极性。如今,相关题材的电影的上映,也将拐卖儿童的话题,推向了全社会热议的广度,电影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其一是唤醒罪犯的良知;其二是减少儿童买卖,俗话说“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儿童被拐卖,很多情况下,就是一个供需的问题;其三是能启发行程遍布全社会的人工“电子眼”,令罪恶无处可逃。当然,这些,只是影片之于现实世界的功能性价值,其实战台烽更想感受的,是在一部影片中,这些“断、舍、离”的故事,带给我们怎样的内心触动。
骨肉分离,是一种切肤之痛。许多年来,有关寻亲的、告别的故事,总是此起彼伏的一次次敲打观众的心弦,勾起观众的泪点。在一定程度之上,“生离”又往往会大于“死别”之疼,只是因为,生离虽然还有希望重逢,但渺茫的可能,既不能诞生奇迹,又无法让人放弃,就这样牵绊着,最是痛苦,而死别虽然遥遥无期,却一了百了,反倒有种解放了的轻松。所以,多少年过去,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影像世界,那么多的“撒手人寰”场景,都渐渐变得模糊,却有几个锥心的找寻,久久难忘。
那些刻画父母亲情感人电影:
《英雄儿女》(1964)、《小花》(1979)
其实,革命电影年代,也有手足离散的故事,将这样的情感,附着在战争岁月中,剧情就会显得格外曲折且充满人性,比如说《小花》中两个小花与两个家庭的故事,《英雄儿女》中王文清与亲生女儿王芳的重逢等等,一定给老一辈电影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饱含着革命情怀与战争主义的情感,必定要为所谓主旋律主题让步,太高尚的情怀,反倒会降低的情感的共情程度,但是打鸡血的效果,还有足够强劲。
《望乡》(1974)
阿崎婆少女时代便被卖去南洋做娼妓,但心向祖国,心向家乡,她属于比较幸运和坚强的一员,能够勇敢的返回日本度过余生,但是那些曾经相依相伴的姐妹们,却很多都客死他乡,尽管连墓碑上的名字都不敢用自己的真名,墓碑却朝着祖国的方向。这是一种非常极致的怀家念国却又耻于接近的复杂情感,生与死之间,只是一根飘零的浮萍,是最典型的生之无奈,死之眷念。
《咪咪流浪记》(1977)
改编自《苦儿流浪记》的日本动画,如今给众多70、80后留下深刻记忆的,却只有了当年孙佳星演唱的中文版主题曲《找爸爸》,这是一部令人看下去欲罢不能的动画片,咪咪是一个坚强的男生,有着一个苦难的童年,但他的勇敢在于,毫不气馁的走上了寻找亲生爸爸的道路,尽管这一路还遭遇了更多的告别,狗狗小乖,和蔼的彭师傅……但风雨兼程总能见到彩虹,他的角色,就是《失孤》中少年版的井柏然。
(1991)
一部反思战争与人性的作品,日本侵华战败后匆忙逃跑,遗留下来的孩子却被有着血海深仇的中国农民收养,更具戏剧性的情节是,孩子长大后赴日交流,却被亲生母亲认出,两个国家,两个妈妈,揭开了那段血腥的疯狂的但又万般荒唐的历史,其实,在战争的机器下,人人都是受害者。
《海洋天堂》(2010)
患有绝症的单身爸爸带着有自闭症的儿子相依为命,但却无法陪伴他继续行走未来的人生,抛弃他,还是在生前尽量安排好他的未来,都是纠结的选择,特别是片中父亲所实施的,和儿子一起溺亡的行动,令人感到锥心的痛,“爱你爱到杀死你”虽然极端,但却合理,合理到让人全身冰冷,这是整个社会的病,还要慢慢治。
《如父如子》(2013)
出生的时候,孩子被抱错,养大了被发现之后,又要换回来,这样的新闻真的不少,尽管有的完璧归赵,有的维持的原状,但抱错了的事实一旦被发现,就不可避免的在两个家庭中间出现了一把双刃剑,谁也不会是赢家,更需要关注的,还有两个无辜的孩子,对他们而言,养育之恩与血缘亲情,无论怎么选择,都是痛。
《亲爱的》(2014)
一个孩子,两家的痛苦,尽管一家是飞来横祸,另一家是咎由自取,但每个女人内心的母性,却都是一样的平凡而伟大,只是,都被“拐卖儿童”这一惊天大恶所戏弄,丢失的孩子,就成了一颗珍珠,成了众人争抢的宝。这是一部反血缘的影片,导演并没有从孩子归属的理性角度来予以评判人性的善恶,而是仅仅抓住了“谁比谁更虐”一路狂奔。
《妈妈再爱我一次》(1989)
经典的虐心大作,哭伤了几代人,影片的讨巧在于充满草根负能量,豪门的飞扬跋扈,穷困母子的孤单无助,撕心裂肺的骨肉亲情被强拆,年幼的儿子为寻母几近丧命,失子的母亲又因此成为疯妇,母爱永远是伟大到奋不顾身的疯狂,但所有的悲剧也源于各方的较劲,如今再看,会觉得,如果豪门接纳了母子两人,或者母亲会觉得儿子回到父亲身边会有更好的生活和发展,就都不会如此极端的惨烈。
两周岁上下,啾啾会认二十来个字了,便开始对家里的藏书发生了兴趣,常常站在书架前观望,解释说:“我挑一本。”
她的确会抽出一本来,坐在小板凳上,真的“读”了起来,手指着书上的字,一行行往下,大声念着,非常流利,却是一串又一串谁也不懂的句子,而她非常投入,能乐此不疲地“读”很久。
“读”的间隙,她会站起来,在屋里走来走去,嘴里话语不断,也都是我们听不懂的,大约是在温习刚才“读”的书吧。
当然,更多的时候,她是看图画书,每次新买一批,不几天就看得烂熟于心了。经常的情形是,我走出书房,她正专心看一本书,抬头看我一眼,说:“爸爸看书,我也看书。”
看她喜欢书,我给她买了一套西方童话名著,共十六册,她高兴极了,拿起这本,拿起那本,一再放声笑。当天晚上,她就让妈妈给她念书上的故事。此后,每天临睡前,妈妈都给她念。一天晚上,妈妈念了两个故事,困了,不肯念了,她批评:“多看一点书,要学习。”
可是,有一回,妈妈正在给她念书上的故事,她的小脑瓜里产生了一个疑问,指着书问道:“这上面都是字,故事在哪里?”
三岁时,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妈妈前一晚给她念故事,她第二天起床后,就把书翻到昨晚妈妈念的那几页,给自己念上面的故事,虽然不认识大部分字,却念得头头是道。当然,因为她记得妈妈念过的内容。这成了她的一个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她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了。
终于有一天,那是她五岁的时候,妈妈拿着一本书正要念,她不让,说:“你念了,我自己再看就没有意思了。”
这本书是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她极喜欢,前几天妈妈开始念这本书,她担心地问:“妈妈,念完了怎么办呀?”她还宣布:“我也要写自己的事。”因为这本书有后记,她加上一句:“也要写后记喽。”
其实,在妈妈开始念的时候,她已经能读懂,而她很快发现了这一点。这几天里,我曾看见她独自在灯下读这本书,很专心的样子,便对她说:“有不认识的字,你用笔画出来,待会儿爸爸教你。”她说:“不用,我都认识了。”
我们没有特意教啾啾认字,她是怎么认识这么多字的呢?回想起来,大约有几个途径。其一,平时开车外出,她坐在车里,喜欢读路旁商店的招牌,有不认识的字就问我们。其二,她看着歌谱弹钢琴,开始时大部分字不认得,慢慢就对上了。其三,看有字幕的动画片,由听台词而认识了字。其四,就是看妈妈给她念过的书,连猜带蒙,熟字越来越多,终于把生字都收编了。
由此我看到,在幼儿的心智中,作为理性能力的一个表现,认字能力同样已是一种潜能,只要给予合适的环境,便会自然地展现和生长。也就是说,认字应该是一个轻松的过程,根本不需要强行灌输。
无可否认,在啾啾身上,家庭环境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正是我所说的“合适的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她的爸爸妈妈都是做文字工作的,在耳濡目染中,她很容易对文字产生兴趣。
三岁时,她就经常给我和红写“信”,用圆珠笔在稿纸的每个方格里认真地涂写,写满一张纸,便放进信封,用胶水封口,然后一脸严肃地交给我们。当然,信上的“字”,除了少数几个,我们都不认识。
她给妈妈写了一封信,让妈妈拆开来看。我凑上去读:“妈妈,你好,太阳已经老高了,你才起床,你是一个大懒虫……”她着急地制止,说:“不是,这信是以前写的,妈妈还没睡觉。”我说:“那你给我们念。”她挑出“大”“小”两个字念给我们听了,指着其余她涂的字告诉我们:“这些都不是字,是我胡说八道的字。”我说:“这些字是你想出来的,才棒呢,‘大’‘小’人人会写,这些字爸爸妈妈会写吗?”她摇摇头,然后谦虚地说:“美美也会写。”
她四岁时,我们之间有一次有趣的谈话。她翻到一本书,是关于尼采的,上面有尼采的像,评论道:“尼采很凶。”
问我尼采是怎么回事,我对她做了解释。她说,听妈妈说,尼采后来得精神病了。我说是,就精神病问题和她讨论了一会儿。然后我说:“爸爸以后不研究尼采了,研究尼采没意思,爸爸就研究你。”她说:“研究我也没意思,是我觉得没意思。”我笑了,连连称是,说:“让人研究真是没意思。”
她一页一页翻这本书,看见有铅笔记号,问是不是我画的,为什么要画,不同的记号是什么意思。我解释说,我看书时,觉得重要的就画一个小圈,觉得不对的就画一个小三角。
于是,她非常耐心地查看所有的记号,在每一处都指点着报告:“这里是重要的。”“这里是不对的。”最后,她有些遗憾地说:“好些字我都不认识。”我安慰她说:“你认识的字已经很多了。”
不久后,在她的一本童书上,我看到了用铅笔做的类似的记号,有小圈,也有小三角。
还有一回,她坐在双层床的上铺,埋头做着什么。红攀上去看,发现她拿一支红笔,正在一本书上画,已经圈起一个字,用一条红线把它拉出去,再在书页的边沿上画了一个小圈。红是编辑,这是改稿上错字时用的符号 , 居然被她学去了。她告诉红:“我学妈妈。”
我和红深深感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么大。
从四岁起,啾啾就迷上了阅读。从幼儿园回来,她一进门,总是鞋子都来不及脱,就挑了一本书,坐在地毯上读了起来。
她告诉妈妈:“我看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好像在里面似的。”她和红各人捧着一本书在读,小燕催她们吃饭,两人都充耳不闻。我问她:“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妈妈手里的书没收?”她抬头看我一眼,说:“不,我快要跟妈妈一样了。”
会阅读后,家里的藏书对于她有了全新的魅力,她经常会抽出一本来翻翻。一天晚饭后,她抽出一本卡夫卡的短篇集《变形记》,看见封面上有叶廷芳的名字,感到奇怪,问:“是叶爷爷写的?”叶廷芳是我们的好友,她叫他叶爷爷。我解释,是叶爷爷翻译的。
她又问:“整本书都是《变形记》?”我告诉她,《变形记》是其中的一篇。她表示想看一看,根据目录翻到了那一页,看了开头,立刻笑着说:“一开头就变成甲虫了。”
接着抽出一本《三剑客》,是名著名译丛书中的一种,书中有书签,印着这套丛书的书目。她仔细辨认如豆小字,对照柜里的书,很快告诉我,柜里缺了《前夜 · 父与子》。我一查,果然。
刚满五岁,她已具备很好的阅读能力了。我发现这一点,是缘于她当时喜欢让我们猜脑筋急转弯的题目。她手中有一本小书,这些题目用极小的字印在每页的边缘上,她低头辨认并一条条读出来让我们猜。我看她喜欢,给她买了一本书名就是《脑筋急转弯》的书,她捧在手里,兴致勃勃地给大家猜,从第一页读到了最后一页,基本上没有生字。
也在这同时期,她随手翻开《骑鹅旅行记》的一页,念出上面的一条标题:“斯莫兰的传说”。红惊叹:“你真行啊。”她感到奇怪,说:“这里不是写着吗?”
在幼儿园里,老师发给每个孩子一份谈儿童营养问题的材料,让拿回家给家长看。发下来后,她当即就看了起来。老师惊讶地问:“这些字你都认识?”她不好意思地点点头,老师称赞她是才女。
她两岁时给她买的那套西方童话名著,包括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爱丽斯漫游奇境记》《木偶奇遇记》等,以前是妈妈给她念,现在她找出来自己一本本读了。
经常的情形是,我和红都在忙,我突然想起她,很长时间没听到她的声音了,在卧室里找到她,只见她坐在窗边,捧着一本书,在专心地读。我问她一句什么话,她一脸茫然,可见读得很投入。这情景真令人感动。
我知道我的女儿能够享受阅读的快乐了,应该给她准备更合适的读物,就选购了一套世界文学名著的缩写本,有二十多册,我翻看了一下,缩写得颇具水平。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基本上读完了。
最早读的是《鲁宾孙漂流记》,她说她害怕,改读《苦儿流浪记》和《八十天环游地球》,然后再回头来读完鲁宾孙,在书后写了一句读后感:“读完后觉得是很动人心的故事,尤其在无人岛上的时候。”她最喜欢的是《堂吉诃德》,经常笑谈其中的情节。
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她在书柜里发现了《卡尔维诺文集》,迷上了其中卡尔维诺编的《意大利童话》,上下两集,一千多页,读了好多遍。她真是喜欢书中那些充满民间智慧和幽默的故事,常常向我们绘声绘色地复述。
啾啾看书是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的。比如说,读《聊斋志异》连环画,她发表议论:“都是写爱情的,写一个书生爱上一个有点儿神秘的女孩。”很准确。
一次聚餐时,一个朋友拿一本兰波的诗集让她和另一个女孩朗读,朋友告诉红,她朗读得好,还评论这首是儿歌,那首是童话,都不是诗。问她什么是诗,她的是:“一个句子放在事物之中。”
朋友觉得另一个女孩朗读得不好,要教那个女孩,她制止,说:“每个人有自己的感受。”
在我们家里,最多的东西是书,满壁都是书柜,总有好几万册吧。我和红的日常生活就是看书。我几乎不看电视,红也就看看球赛,偶尔看一两部电影。除了收发邮件,我们都基本不上网。
在这样的氛围中,啾啾喜欢看书和学习,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她看电视也很少,小时候看动画片,上学后连动画片也不怎么看了,因为课余的时间太有限,她要省着用,看她喜欢的书。至于网瘾之类,对于她就是一个遥远的传说了。
我深信,熏陶是不教之教,是最有效也最省力的教育,好的素质是熏陶出来的。当然,所谓熏陶是广义的,并不限于家庭的影响。事实上,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也就开辟了熏陶的新来源,能够从好书中受到熏陶,这是良性循环,就像那些音乐家的孩子,在受到父母的熏陶之后,又从音乐中受到了进一步的熏陶一样。
也许有人会说:你是读书人,能给孩子以熏陶,普通人怎么办?我认为,从根本上看,对孩子的教育取决于父母的价值观,而不是职业和文化水平。
天下父母都爱孩子,一切忙碌都直接地或间接地是为了孩子,如果你在这样的忙碌中经常能安静片刻,好好和孩子待在一起,去发现、欣赏和鼓励孩子的智力闪光,你的孩子一定也会越来越聪明。
当然,要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父母自己也需要提高。从做父母的那一天起,人生便向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你能花时间为孩子挣钱,为什么不能花时间为孩子提高自己呢?比如说,你至少可以在下班后读一点书,少看一会儿电视,不给孩子树一个坏榜样吧?
欢迎转发点在看
转载请联系授权
大家都在看
一方藏孩子不让另一方探视有权向法院申请救济,法律首次规范人体基因、人体胚胎......人格权编草案二审稿九大看点了解一下
一家学霸!49岁宿管阿姨和儿子一起考上研究生,丈夫从技校生变博士
定了!4月23日,海军生日,举行海上阅兵!
来源/涵涵妈聊绘本微信公号
编辑/肖婷
美编/李凌霄
女报全媒体平台一览
中国妇女报新闻客户端APP
中国妇女报微信公众号
中国妇女报官方微博
中国女网
中国妇女报号
中国妇联新闻微信公众号
手机扫一扫,
把女报全媒体平台分享给身边的亲朋好友哦!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