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如何写《尼采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3 13:56

如何写《尼采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尼采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即你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可以从尼采的哲学思想、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入手。
2. 理解尼采思想:在写作之前,要充分了解尼采的思想,包括他的主要著作、观点和影响。这有助于你更好地把握尼采的思想精髓,为作文提供有力支撑。
3.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尼采及其著作;主体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结合尼采的思想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
4. 论证有力:在论述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尼采的著作中的观点和事例,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悟,进行有力论证。避免空泛的议论,力求观点鲜明、论据充分。
5. 语言表达:读后感作文要求语言流畅、生动,富有感染力。在表达观点时,要注意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避免口语化、冗余的表达。
6. 举例说明:在论述过程中,适当举例说明尼采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可以结合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社会现象等进行举例。
7. 保持客观:在评价尼采的思想

读尼采随感——《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1)“我期待一个人,我寻找一个人,我找到的始终是我自己,而我不再期待我自己了!现在再没有人爱我了,我如何还能爱这生命!”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随感:尼采是世界上最孤僻的人,却又是世界上最渴望被爱,被理解的人。或许这就是尼采的浪漫和迷人之处,这种矛盾情感的交织,由于自身超前伟大的智慧,被世人冷眼相待。也许正如尼采自己所说,有些人,死后方生。

2)“许多人的所谓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随感:确实是这样,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自以为成熟,却只不过是被生活磨去了棱角,习惯了追随世人的眼光,完全按照社会大众的生存法则去生活,变得世故和实际。然而他们重视了全世界,却唯独忽略了那个最重要的人,就是自己。

3)“一颗平庸的灵魂,并无值得别人理解的内涵,因而也不会感受到真正的孤独。相反,一个人对于人生和世界有真正独特的感受,真正独创的思想,必定渴望理解,可是也必定不容易被理解,于是感到深深的孤独。最孤独的心灵,往往蕴藏着最热烈的爱。热爱人生,忘我地探索人生真谛,在真理的险峰上越攀越高,同伴越来越少。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剧性的。寂寞是寻求普通的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然而,人们往往将它们混淆,甚至以无聊冒充孤独……”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随感:孤独往往都被世人所误解,与无聊和寂寞所混淆。叔本华也曾说过: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孤独是悲剧性的,它是带有某种美感的,就好似一颗最闪亮的星,永远的悬挂于遥远的天际,孤独着,却闪耀着。然而现实中很多人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迷失,被网络上各种热点明星,谣言,八卦,段子所挟持,变成了一具缺乏思想和思考的行尸走肉,却天天高喊着我好孤独。啊?你配吗?

4)“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世界的自在之物,一切现象包括个体的人都是意志的客体化即表象。意志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冲动,个人受这种冲动的驱使,不断地产生欲望。欲望意味着欠缺,欠缺意味着痛苦。所以,一切生命"在本质上即是痛苦"。当欲望休止,又会感到无聊。人生就摇摆在痛苦与无聊之间。不止于此,作为世界本质的生命意志是无限的,它在有限的个人身上必然得不到满足。人的个体生存的必然结局是死亡。人生如同怒海行舟,千方百计地避开暗礁和漩涡,却走向必不可免的船沉海底。所以,个人应当"认清意志的内在矛盾及其本质上的虚无性",自觉地否定生命意志,进入类似印度教的"归入梵天"、佛教的"涅槃"那样的解脱境界。”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随感: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困扰了世人上千年的根本问题,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到近代尼采叔本华等伟大先哲,却没有一个统一和满意的答案。余华的小说《活着》里最出名的一句话: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在我看来这就是一句废话。反而是叔本华的解释更加客观和令人信服,人活着是因为意志,意志是一种不可遏制的生命冲动。然后叔本华继续更加深入的分析了人的生命,人生只不过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人是痛苦的;而当欲望满足,却只剩无聊和空虚。叔本华的观点极其悲观和一针见血,否定了人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只不过是本能的意志驱动着一切。人们为了抵抗这命运的钟摆,做出过无数种选择和尝试,但最终也不过都是茫茫大地真干净。但真的是如此不堪吗?

读《尼采生存哲学》有感

疯狂而偏执的我,在那个时刻,或许尼采的思想就像一把利剑,这把剑我拿在手里,借助着这把激情,砍伤了那颗柔软的心,曾经想毁掉一切,包括自己。善与美,恶与丑,道德的自由,什么叫爱, 欺骗时的诚实瞬间……一段一段的文字,说服我的恶性,恶性却又在挣脱,一遍一遍,这就是我读完《尼采生存哲学》之后的初次感受。

几年了,这本书放在我的书柜里,我没有触碰,源于我和尼采一样,尝试过理智上的病碍甚至发烧以后的半昏迷状态。

触碰,我在想,人与人,人与世界思想、心灵、肉体都是靠触碰才会有感受,爱、厌、痴、醉无一不是。或许经过这次病痛,我的灵魂得到了暂时的平静,我养的身体的各个细胞在欢喜鼓舞,于是我才借助尼采的这句话:……在知识方面的任何征服、任何进步,乃是勇气、自制和自净的结果。我并不拒斥观念,我只是在面对它们时,戴上我的手套而已。既然十年的工作学习让我回到了起点,那为何不谈谈尼采笔下的------工作的无聊。

工作在现代文明国家,几乎所有人都相似,对其中大部分的人来说,工作本身只不过是一个手段而非目的,因此他们对于工作不太作选择,只要它能够付给丰厚的酬劳就可以。但是仍有极少数的人,他们宁可死也不愿去做没有兴趣的工作-----挑剔的人不容易满足他们不断的寻找其中含有许多乐趣的难事和麻烦事。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她们也有一种果敢的怠惰精神,即使会因此对他们造成穷困、不名誉过、对身体和生命有危险,也不在乎。

尼采之后道出无聊,一种是大多数人觉得工作流水的无聊,而另外一种无聊,却是通往快乐之途的前导,那是令他们工作获致成功的无聊,是心灵上一种不愉快的“平静”。

尼采显然是赞许第二种的,他说过,凡能吸入我著作中气息的人,他就知道,就是高岗上的空气,能使人精神换发的空气,一个人必须加之以培养以适应这种空气,否则他就会有受寒的危险。如果不是高高在上的俯视,怎么能让这位19世纪伟大的德国哲学家用剑砍断宗教对人类的束缚,为争取自由的道德的人们输送氧气。

我是谁,我不是尼采笔下的灵魂禁锢者,在十年的工作中,我无聊的一遍一遍的要悟出法律道出的真理,我确信有真理,哪怕我愚钝到只要认知法律文字便可以阐述一切。事实证明,地球上所有的事物只是在不断的创造,极少数无聊的人,我愿意为你们舔脚趾头,如果嫌恶心,那你就把我当做第一种人吧,我也甘心。

也许,尼采道出了欧洲人和亚洲人的区别是正确的。亚洲人他们能够做到沉潜稳重,即使他们的麻醉剂也作用很缓慢而需要相当的耐心,和作用突然而令人不愉快的欧洲人的烈酒大不相同。

尼采喝酒吗,如果在梦中遇见你,我一定要喝醉,哪怕你说亚洲人要稳重,我也会要和你这种无聊的人辩驳,偶尔我也是可以像你一样无聊的。

作者单位系株洲市石峰区人民检察院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