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写作《《56号教室》读书笔记》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19 15:14

写作《《56号教室》读书笔记》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56号教室》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阅读理解": - 确保你对《56号教室》这本书有充分的了解,包括其主题、情节、人物和作者意图。 - 思考书中的关键信息和观点,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你对故事的理解。
2.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56号教室》的背景,如作者、出版时间等,并引出你的阅读感受。 - "主体":分点阐述你在阅读过程中的主要感受和思考,可以包括: - 对书中人物的评价和看法。 - 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和解读。 - 对书中主题和观点的认同或质疑。 - 对书中细节的感悟和启示。 - "结尾":总结你的阅读体验,强调这本书对你产生的深刻影响,并提出自己的思考或感悟。
3. "内容深度": - 深入挖掘书中的主题,如教育、成长、人性等,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 分析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探讨他们的成长轨迹和人生选择。 - 对书中的观点和思想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4.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避免口语化和冗余的表达。 -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

《第56号教室的玄机——解读雷夫老师的教育艺术》读书笔记

2013年,我读完了王晓春老师的《第56号教室的玄机——解读雷夫老师的教育艺术》。今天我把当时的读书摘抄复制粘贴如下,与有缘刷到此文的同行、朋友共享,看看有没有你认同或感兴趣的句子。

1、“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不是绝对的。教育是一种经常失败的事业。承认教育会经常失败,对教育者是一种解放。

2、做教师是需要天赋的。

3、制度并不能保证解决教育的问题,教育有教育本身的问题,需要教育者自己来解决。

4、教育是没有捷径的。作为精神食品,凡属快餐,必是垃圾,教育也是如此。教育是典型的慢功,百年树人是也。

5、德育,必须深入学生的心灵,这是教育最难的地方。

6、能帮助孩子对周围的人产生同情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严重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很难换位思考,他们只顾自己舒服。

7、什么叫热爱?热爱就会突破常规。

8、阅读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种高尚的生活习惯。

9、官僚主义绝非中国特产,教育行政人员与专业人员的矛盾也不是中国的特产。

10、凡是值得做的事情,就值得做好。18、中小学教师都应该努力做“教育游戏”专家。设计教育教学游戏,最能体现教师专业水平。

11、教室不是教师出风头的地方,而是教师想办法让学生出风头的地方。

12、一生最重要的问题,永远不会出现在标准化测验上。

13、德育是真正的良心活。

14、学生一旦学会三思后行的技巧,在学校和人生中的每个领域都会有更好的表现。

15、学地理,脑子里必须先有地图。

16、仅靠理解和记忆,培养不出科学家。

17、不要封闭孩子的生活,教育无处不在。

18、中小学教师都应该努力做“教育游戏”专家。设计教育教学游戏,最能体现教师专业水平。

19、教育效率,本质是育人,而不是赶快把活干完。

20、教育评价,应该以专业评价为主,以行政评价为辅。

21、低层次教学的核心是记忆,高层次教学的核心是思考。

22、太热心政绩的人,不适合做教育行政官员。

23、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道德观。教师和家长,应该努力互相适应,而不是互相指责。

24、孩子们的未来是很难预测的,这比天气预报难度大多了。

25、在做任何事之前,我会先向孩子们说明我希望他们从中学到什么。在教孩子们一项技能之前,我都会告诉他们,这项技能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6、优秀教师绝不是用行政手段制作出来的。

27、真正懂得教育真谛的优秀教师,往往不会出现在重点和名牌学校。重点和名牌学校有大批的第一梯队教师,却难以产生的伟大的教师,因为那里问题学生较少,困难较少,而问题和困难才是教师品德和智慧的真正磨刀石。

28、教师的工作不是拯救孩子的灵魂,而是提供机会让他们拯救自己的灵魂。

29、完全没有惩罚的教育是忽悠。

30、找学生谈话,不要太积极。

31、教育政治家说的话,我们应该看成是宣传语言,虽然它有存在的价值,但它不是科学语言和专业语言。

32、校长应该是教育家,而不是政治家。

33、我告诉学生:考试考不好,你的头发不会着火,你们的妈妈仍然爱你们,我也仍然爱你们。

34、你沿着别人设定好的轨道走,无论卖多大的力气,也走不出自己的路。

35、政府规定的教材,常常是从知识体系出发的,而非从学生的实际情况。

36、教师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37、教育必须能引起孩子的自我教育。

38、学生到学校找的不是老师,而是同学。

39、教育需要耐心。

40、“许多老师在课堂上和生活中是两个样子,而我在家里和在教室里的表现是完全一样的,我觉得这也是学生信任我的原因。”

41、我们必须重新向课堂注入快乐的元素。

42、不可能有一套科学的系统,能精确地评价教师的工作成绩和业务水平,因为教育的成果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个人的,也有集体的,有学校的,有家庭的,甚至一部分是天分。

43、近视眼也能看到一些东西,说不定其中还有你不曾注意的东西。

44、各国教育有共通性和相似性。

45、真正的教育,本质上不是为了选优拔尖,而是努力提高每个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能力;那些盯着奖杯、奖状的校长和教师,并未懂得教育的真谛。

46、特权导致腐败,给孩子以不合理的特权,会使他们提前腐败,条件越好,孩子们腐败的越快。

47、教授越来越像商人,商人越来越像教授。

48、真正的专业精神在我们的社会上和学校里很是稀缺。

二十五中青年教师读书分享之三:兰菁推荐《第56号教师的奇迹》

我今天要分享的书籍是《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我今天准备就这本书中的两个章节内容进行分享。

第一个章节叫做:给我一些真相。

章节以一个教师处理学生“书包很乱”的实例展开叙述。在他的故事中,这个一名教师整顿学生“书包很乱”的方法就是,歇斯底里得怒吼加上把他的书包全部倒出来给同学们看,并告诉这位同学,他要拍照给家长们“欣赏”,还冷嘲热讽得说“大家如果有垃圾要丢,不要丢垃圾桶,直接丢这位同学的桌上就好了”。

无疑,这是一次错误的教育示范,这也的确是老师们常常犯下的错误。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会有控制不好自己情绪得时候,而这种教育的效果是非常糟糕的。这样的教育,让我们的教室充斥着“害怕”。害怕不被尊重、害怕自己说话没人听的老师,以及,害怕丢脸以及被羞辱的学生。这样的教育既让人害怕,也失去了师生信任。

我们应该以信任取代恐惧。信任人椅的游戏很多人知道,有人向后倒,由一名同学接住,这种游戏玩100遍,但如果有一遍,朋友开了玩笑故意不接,这个信任就破裂了。我们必须知道,破裂的信任很难修复。我们作为老师应该懂这个道理,在遇到学生问题时,我们必须强打精神,必须让自己拥有更加稳定强大的内核,以积极和耐心处理他们的问题,只要情绪到位了,我想,信任是不会坍塌的。而我们也可以教育学生这个道理,当然,我们除了告诉学生信任的难以修复,也还是要告诉他赢回信任的方式(即使需要很长时间)

书中还提到:做孩子可以信任的肩膀,不需要高谈阔论,而是身教重于言传。老师身体力行的示范,无论是在为人处世还是语言交流、生活习惯上的示范,都是建立信任的机会。

最后,作者提到了惩罚。即使要赢得学生的信任,我们也不可能永远对学生“说好话”,合理的惩罚机制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但是“老师可以严格,但必须公平”。不然,我们还是会失去学生的信任。我们的惩罚必须合理、合规,我们的惩罚必须让学生了解原因,而对不当行为的惩罚必须即时即刻。书中体到的方法是:对不当行为的惩罚,就是不准参加发生不当行为时正在进行的活动。比如,实验课中学生不按规矩操作,那么停止他的实验,只允许他观看。

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是,作为老师,相信自己在学生中的力量和号召力,相信自己可以通过知识的传授、行为的示范引领,得到学生足够的尊重。作为学生,相信自己的老师足够有能力教授自己知识,足够有智慧解决自己的各种困惑和难题,足够有方法处理各种学生矛盾冲突。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让老师能够更好推行自己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更愿意落实自己的教育理念,它必然是良性的。

第二个我要分享章节是,书中提到了道德发展六阶段。这个章节也依然从一个具体的例子展开叙述。一位老师班级秩序良好,某天因为他临时有事,班上交由其他老师代课。结果,课堂闹哄哄的。这种情况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也非常多见。作者提到,他所接触到的老师中,不少老师以此为荣,认为这凸显了他的教学才华,因为这些学生只有他控制得了。但是这类老师搞错了一件事:老师只是带班,但决定这个班级优秀或平庸的,是班上的学生。我们始终要意识到,学生,才是我们要培养的人。

那么,道德发展六阶段到底是什么呢?第一阶段是:我不想惹麻烦。毫无疑问,这一阶段其实是以恐惧为基础的。显然,我们是可以继续往更好的方向去培养。那么第二阶段就是:我想要奖赏。学生不仅仅局限于不受罚了,而是还想要鼓励。这显然比第一阶段进步,但是,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道德感的发展就是自己最好的奖赏。

那么接下来,第三阶段就是:我想取悦某人。也就是,我做事不再是争取奖赏愉悦自己,而是想到了他人。心中从自我到他人,又是一次进步。接下来是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也就是,学生可以做到在任何环境中的自我约束。如果学生能够做到这一点,我想开头那个故事,换个代课老师教室就闹哄哄这样的事就不会发生了。而我们教育很多时候能够做到如此已是非常不易。我们对于大部分学生,或者说是对于班级集体的纪律要求,道德要求在大部分情况下只能做到如此。而我们在班级中,不免能看到一些道德感、纪律感非常强的学生,那么其实我们可以培养他们到第五阶段,叫做:我能体贴别人。

《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本书中提到:“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情……除非你能进入他的身体,用他的身体行走。”让学生体会换位思考、做体贴的人,如果班上有几位这样的学生,在班级无疑会有非常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如果能够带动他人,在班级带动整体氛围,我想这样的班级没有人会不爱吧。“仁慈是有感染力的”,或许我们在班级真的可以挖掘这样的力量。

那么道德的第六阶段又什么呢,它叫做: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当我看到这个阶段的时候,最开始我有困惑,什么叫做“自己的行为准则”?如果一个学生的行为准则就是干坏事呢?当我再次阅读整个六阶段后我才醒悟,第六阶段是在学生的道德已经从第一阶段买入到第五阶段后的发展目标,在这种前提下,这个学生自己的行为准则一定是合理、规范的,是高于集体一般规则的,是充分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并且还有自我意识的规则,是充满信念的。这样的孩子很少犯错,也不再会因为一次行为而渴望奖赏,对自己的行为坚定而笃行,充满自我认同,同时也肯定会被周围认同的。

在学习了道德发展六阶段后,我开始寻找学生道德培养的逻辑性,当学生还未达到前一个阶段时,我们不应给学生提下一个阶段的要求,这是无效的。

以上,就是我几天分享的内容。谢谢大家!

读书与思考——

问题1: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是什么样的?

我的答案: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是,作为老师,相信自己在学生中的力量和号召力,相信自己可以通过知识的传授、行为的示范引领,得到学生足够的尊重。作为学生,相信自己的老师足够有能力教授自己知识,足够有智慧解决自己的各种困惑和难题,足够有方法处理各种学生矛盾冲突。

问题2:什么叫做“自己的行为准则”?如果一个学生的行为准则就是干坏事呢?

我的答案:第六阶段是在学生的道德已经从第一阶段买入到第五阶段后的发展目标,在这种前提下,这个学生自己的行为准则一定是合理、规范的,是高于集体一般规则的,是充分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并且还有自我意识的规则,是充满信念的。这样的孩子很少犯错,也不再会因为一次行为而渴望奖赏,对自己的行为坚定而笃行,充满自我认同,同时也肯定会被周围认同的。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