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9 13:57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四谈活动作文注意事项
正文:
作文是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而活动作文作为作文的一种,更是考查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表达思想的重要形式。为了写好一篇四谈活动作文,以下事项需要特别注意:
一、明确主题,紧扣活动
活动作文的主题要明确,紧扣活动本身。在写作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活动内容展开,突出活动的特色和意义。避免跑题,确保作文主题鲜明、突出。
二、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活动作文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观察力和描写能力。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细节描写,将活动的场景、人物、情感等具体、生动地呈现出来。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活动的氛围。
三、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活动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富有感染力。在写作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情感,将活动中的喜怒哀乐、感动、感悟等真实地表现出来。避免矫揉造作,让读者感受到作文中的真挚情感。
四、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活动作文的结构要完整,层次分明。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要简洁明了,引出活动主题;主体部分要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展顺序展开,层次分明;结尾部分要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思想。
五、语言规范,避免错别字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在感情的世界里,我们总渴望毫无保留,把心里话一股脑儿倒给对方,以为这样就是真爱。可现实往往打脸,有些话就像定时炸弹,一旦说出口,炸得感情支离破碎。今天就来聊聊两性关系里,这四件事宁愿烂在肚里,也不要轻易去说,说了准后悔!
很多人觉得,和伴侣分享过往感情很正常。可你要知道,过去的就像旧电影,翻来覆去看,只会让现在变得尴尬。比如你不停吐槽前任有多渣,多伤害你,伴侣听着心里能舒坦吗?他可能会想,你到底还放不下过去,对我的感情又有多深呢?就像古人说的“往事如烟,何须挂怀”,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别再用旧事考验现在的感情。给彼此一份安全感,比什么都重要。
数落伴侣短处,更是感情里的“毒药”。亲密关系不等于可以随意揭短。伴侣有了缺点,你一针见血地戳破,看似是关心,实则是在他心上划刀。王阳明说“吾心自有光明,何必随人逐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多看看对方的优点,包容那些小缺点。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嘴下留情,感情才能长久。
家庭矛盾偏袒亲人,也是感情里的“雷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双方家庭难免有摩擦。如果你习惯性地站队自己的亲人,哪怕只是抱怨几句,伴侣也会觉得你不站在他这边。就像“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要懂得体谅对方的难处,别让立场变成伤害彼此的刀刃。
不切实际的承诺和秘密,同样要藏好。承诺之所以动听,是因为它代表着责任。轻易许下“我会一直对你好”这样的诺言,一旦兑现不了,感情就会崩塌。部分秘密也不必全盘托出,有些事情适合时间慢慢消化。“话到嘴边留三分”,这是对感情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两性关系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四件事,真要烂在肚里。你忍得住,日子反而越过越稳。握紧眼前人,珍惜点滴温柔,余生路遥且长,愿有懂你的人并肩同行。别等说多了,才后悔当初的口无遮拦!
视频加载中...
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 记者手记|从日本教科书上的卢沟桥事变谈起
新华社记者郭丹 陈泽安 罗鑫
“1937年7月,日中两军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武力冲突,日中战争爆发”“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附近进行夜间演习时遭到不明枪击,8日拂晓,日军攻击国民革命军的阵地,两军陷入交战”……这是目前日本东京书籍出版的初中教材《新编 新社会 历史》、令和书籍出版的《国史教科书(第7版)》中关于卢沟桥事变的描述。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为达到以武力吞并中国的企图,悍然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88年后,这场由日军主动挑起的侵略真相依然没能被记录在日本的教科书中。取而代之的是日中双方对等的相互攻击,甚至颠倒黑白,污蔑中方先对日军开枪。而这类说法,与日本右翼洗脑机构——靖国神社游就馆中的说辞完全一致。
“卢沟桥事变是侵华日军自导自演的事件。这一点,日本史学界通过客观考证早已明确。尽管如此,日本右翼仍编造谎言,试图将事件的责任推给中国军队。”日本历史学家纐缬厚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前,这种捏造、歪曲、否定真实历史的历史修正主义依然笼罩着日本教育界和媒体界。这背后隐藏着的,是日本不愿承认侵略,不愿承认‘加害责任’的心态。”
2025年6月27日在北京拍摄的卢沟桥。新华社发(魏湜诺 摄)
“卢沟桥事变是侵华日军蓄意谋划的。”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生说,“这一点,曾主导对华‘和平工作’的日本高级特务今井武夫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已经‘坦白’。”
在回忆录中,今井写道:“当时,在七七事变前,东京政界消息灵通的人士中已流传着一个小道消息:‘七夕晚上,在华北会发生和柳条湖一样的事件’。”
所谓“柳条湖事件”,即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人修建的南满铁路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随后炮轰东北军北大营,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
“日本的‘七夕’就是公历7月7日,”张生说,“所以这个日期是早就定下来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罗存康指出,有史料记载,1936年2月至6月,日本派到北平的“中国驻屯军”由2003人增至5774人,短短4个月就增兵近两倍,蓄意制造事变的野心可见一斑。
这是2024年7月4日拍摄的宛平城城墙上的弹坑遗迹。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卢沟桥事变亲历者郑福来生前曾多次接受新华社采访,并向记者讲述当年日军侵华的情形。“(事变)那年我不满7岁。7月8号那天,天不亮枪炮声就响了,把我惊醒了……我妈带着我和妹妹一起逃难。路上经过我常去玩的一片小松树林,当时驻守宛平县城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就在那里奋起抵抗。我看到,小树林里躺满了牺牲的战士。”
《大公报》战地记者方大曾在其撰写的长篇战地通讯报道《卢沟桥抗战记》中写道,二十九军的士兵每一个都很可爱,他们平均年龄都很小,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正充满了天真活泼和英勇热烈的心,又何况他们都受过铁的训练与强烈的民族意识的浇灌呢。
罗存康告诉记者,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方大曾不顾危险,于7月10日早晨独自骑自行车前往卢沟桥采访。他不仅客观、真实地描述了卢沟桥事变的发端、当时守军的态度、敌方的动向,也记录了中国守军英勇抗战、决不退缩的情形。后来,该通讯配发图片被《世界知识》杂志刊发,被中外媒体广泛采用。
在众多驻守宛平城的第二十九军战士中,有一名多年后才被人所知的中共地下党员。他就是第二十九军驻守回龙庙的英雄排长沈忠明。罗存康告诉记者,据史料记载,沈忠明在1936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英勇抗敌,以一个排的兵力抵御数十倍敌人的进攻,直到身负重伤,最后光荣牺牲。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已经过去88年,但真实的历史不应被掩盖,更不应被歪曲。铭记真实历史,才能真正从中汲取教训,才能真正做到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