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9 13:49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一篇关于“全球视野看中国”的演讲稿,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和目标": - 确定演讲的核心主题,比如中国的发展成就、文化特色、国际影响力等。 - 明确演讲的目标受众,是面向国际友人、国内听众还是特定群体。
2. "结构清晰": - 开头部分:简要介绍演讲的主题,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 主体部分:分段论述,每段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如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等。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展望或呼吁。
3. "内容充实": - 收集丰富的资料,包括统计数据、历史事件、国际评价等,以增强说服力。 - 引用权威数据、实例和名言,以支持观点。
4. "语言表达": - 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过于复杂或专业化的术语。 - 注意语速和语调,保持演讲的流畅性和吸引力。
5. "文化敏感度": - 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尽量使用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 - 尊重听众的文化习俗,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误解或不适的词汇。
6. "全球视野": - 从全球视角分析中国的发展,强调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和互动。 - 探讨中国在全球治理、国际合作等方面的角色和贡献。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传授知识是教育的重要功能。“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殷殷期许,值得为人师者和莘莘学子铭记在心。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节奏不断加快。有学者曾根据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原理,提出“知识半衰期”说法:一个专业人士的知识如果不更新,在“半衰期”后,基础知识仍可用,但其他一半新知识却已落伍。据测算,1950年前的知识半衰期为50年,21世纪知识的半衰期平均为3.2年,IT高级工程师的仅为1.8年。传统学人“书读完了”的感叹再也不会出现,如今的学习,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还需保持加速度。增长知识见识,可以说是一辈子的功夫。
另一方面,教育的普及、出版的繁荣、互联网的兴盛,使得知识获取的成本大大下降。“学好数理化”不再成为求知边界,通识教育正不断打开知识视野。因此,若以知识宽度论,今天学子可以完胜过去。然而,广度之外,同样需要有深度。书不多,反能精读以致“韦编三绝”;诱惑少,所以心无旁骛不断钻研。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用到最有效的地方,才会有“铁杵磨成针”的成就。因此,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在努力扩大知识半径的同时,避免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
既有知识的宽度,又有知识的深度,才能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卓越的见识。当前,许多领域深入发展,创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芯片技术如何突破?人工智能领域如何推进?东西方文化如何更好交融?这有赖于“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尽管传授高深知识的使命往往在高等教育,但是培养钻研精神却需要从小抓起。面对全球化竞争,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摆脱简单的记诵,在慎思明辨上下功夫;关注知识的积累,更注重思维的锤炼。换句话说,一种好的教育,既教会学生如何数清掉落的苹果,更激发学生思考为何苹果是掉下来而非飞上天。
知识传承很重要,见识的培育更关键。在古汉语中,“知”与“识”相连又有别。知是获取信息,是第一层级;识是具备见解,是更高层级。由知而识,方为智慧。一方面,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才算得上学懂弄通;而另一方面,具备粗中取精的信息筛选力、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力、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力,方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容不迫。从路径上说,培养见识,离不开课堂,但也不能囿于课堂,既需要言传,更需要鼓励学生在敏于求知、勤于学习、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过程中去主动领悟与把握。
今天谈增长知识与见识,不仅指向“上下五千年”,更要围绕“纵横八万里”。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回顾历史,中国在全球化道路上每进一步,都离不开全球视野为先导。近代化早期,有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有林纾、严复等大规模译介外国经典;改革开放初期,有勒紧裤腰带公派留学生,更有打开国门搞建设;今天,面向更高层次的开放以及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有天下观的英才。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
荀子的《劝学》,为勉学名篇,其荦荦大端,要义在开篇一句:“学不可以已”。学无止境,业有专攻,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不断锤炼年轻人干事创业的真本领,就一定能培养更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最强大的人才支撑。
(来源:人民日报)
坛坫周旋、折冲樽俎,只是对外交斡旋的一种形容,实际上并不足以描述外交斗争的波诡云谲。只有亲历者,才可能对每一次外交“战役”的艰难曲折有更具体的体会,对中国外交的大国情怀、大国风范有更深刻的理解。
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外交部档案馆馆长鲁桂成,就是一位亲历过许多重大外交事件的资深外交官。在他40多年外交生涯中,曾担任中国驻土库曼斯坦共和国大使、驻白俄罗斯共和国大使,亲历过中苏、中俄边界谈判,参与过“上合”组织的建立,深度参与并促成过中土天然气管道项目、中白工业园项目落地。68岁的鲁桂成大使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笑言:“在外交战线上的这一辈子,可以聊以自慰的、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一点贡献的,可能主要就是这几件事情了。”
以下,是记者与鲁桂成的对话。
记者:您外交经历那么丰富,那么,什么是你所理解的中国外交大国风范?
大国风范是一个大国应有的气质,是对世界和人类的一种责任。比起“一般国家”“普通国家”,大国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都要有更宽广的视野和胸怀。主要表现在处理国与国之间事务时的全面兼顾方针和负责任态度上。
鲁桂成:在前不久举办的“中俄关系与世界秩序”高端研讨会上,我曾与来自中俄两国的多名专家学者对中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我认为,中俄都是世界大国,就大国关系而言,即便面对全球乱象和诸多挑战,中俄两国也应该继续保持长期以来的“结伴不结盟”外交原则。结伴与结盟的根本区别,在于彼此关系是否平等。结盟就意味着存在主次关系、依附关系,结伴则没有这种义务和情形。中俄有共同崛起的战略需求,也有面对全球性挑战时的共同责任。在大国关系趋于复杂之时,“平等”正是中国展现大国风范的核心坚持之所在。
记者:很长时间以来,边界问题曾一直是困扰中俄两国关系的敏感问题,在历史上甚至曾经导致中苏两国兵戎相见。从苏联时期到本世纪初期,历时30余年,经过三轮的艰苦谈判,中俄两国终于完成了边界谈判。您亲自参与过的三轮中苏、中俄边界谈判过程,如何解决诸如“黑瞎子岛”之类的争端?
鲁桂成:在边界谈判中彰显大国风范,就是不论对方是大国小国,都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秉持互谅互让平等协商的原则。逐渐让对方尊重中方的论据及主张,中俄边界谈判的氛围从也从“大批判、大吵架”模式逐渐变得文明起来,双方可以按照平等协商的原则展开谈判。中俄边界谈判的完成,为新世纪以来中俄关系不断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和平谈判取得解决边界问题的巨大成果,在世界外交史上也是少见的。
记者:在与“小国”关系上,大国风范意味着什么?
鲁桂成:在处理外交事务、对外交往时,除了尊重与平等,还应有世界胸怀和视野;既要有国内大局,也要有国际大局;做事既要对本国人民负责,也要考虑其他国家和世界的整体利益,要有大国责任。“小国”或者“普通国家”,可能只有一个大局,那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就是对世界发展的贡献,但是大国不行,大国既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也要考虑其他国家的发展,考虑世界的发展。你说话办事既要能让自己国家的人民爱听和接受,也要让其他国家的人接受。你做一件事情,要对本国的长远利益负责,也得对“地球村”的未来负责。
记者:您亲自参与并着力促成的中土(土库曼斯坦)天然气管道项目,在这一项目中,中国如何体现大国责任?
鲁桂成:在2003年出任中国驻土库曼斯坦大使之前,经过调研和学习,我意识到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存在问题,清洁能源短缺和能源进口渠道单一已经成为制约我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瓶颈之一。土库曼斯坦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如果把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引进到中国来,对土方是好还是不好?对世界好不好?好在哪里?天然气是土库曼斯坦传统的支柱产业,但天然气大部分销往俄罗斯,能源出口渠道过于单一。在这种情况下,中土天然气合作显然对双方是互利互惠的。
但是,中国是大国,土库曼斯坦是小国,土方最初还有些疑虑和犹豫,怕被中国欺负。我们就通过各种渠道和他们沟通,告诉他们为什么中土天然气合作是双赢甚至多赢。俄罗斯和美国一开始也有顾虑,但经过中方的反复说明和斡旋,最后取得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认为中国做这个事情胸怀坦荡光明正大,对他们也没有坏处。在排除了数不清的障碍、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之后,中土天然气项目终于谈成立项,并在2009年12月建成开始输气。
中土天然气项目可谓一举多得。对土库曼斯坦来说,解决和扩大了他们的天然气出口渠道;为他们增加了很多就业机会;为他们国家的经济增加了收入和活力。对中国来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能源进口渠道单一的问题;因为中国能源进口过去主要是通过海运,都得经过马六甲海峡,中土天然气管道项目对中国能源安全问题也是一个缓解;作为清洁能源的天然气供应增加,大大有利于中国的环保事业。对世界来说,这件事对其他国家的利益没有任何损害,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对地球和人类的环保事业也是很大的贡献。
记者:中国正在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范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参与,但依然有少数质疑的声音,您如何看?
鲁桂成: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所有国家都应该顺应这个潮流。单纯考虑本国利益的事情肯定是办不成或者不能持久的,而“一带一路”倡议不是这样。“一带一路”是中国提供的一个国际平台、一个国际公共产品,坚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旨在寻求互利共赢。什么叫做国际公共产品?我要做的是对我有好处对你也有好处的事情。这绝对不是‘马歇尔计划’。”
“大国风范”简单4个字,知之非难,行之惟艰。无论是外交工作还是其他工作,只有胸怀国家利益,同时具备对人类、对世界、对未来的责任意识,才会产生成就事业的无尽动力,即使有时候困难重重。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