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怎么写《齐白石视频观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22 07:11

怎么写《齐白石视频观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齐白石视频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观看视频:在写作之前,确保你已经认真观看了齐白石的视频,对其作品、生平和艺术风格有充分的了解。
2. 明确主题:确定你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齐白石的艺术成就、生平故事,还是他的艺术理念。
3. 结构安排: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部分。
4. 引言部分: - 简要介绍齐白石及其视频; - 概述观看视频后的感受和收获; - 提出文章的主题。
5. 正文部分: - 介绍齐白石的艺术成就,如绘画技巧、作品特点等; - 分析齐白石的艺术理念,如写意、写实、自然等; - 结合视频内容,阐述齐白石生平故事,如成长经历、艺术生涯等; - 分析齐白石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如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等; - 评价齐白石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6. 结尾部分: - 总结全文,强调齐白石的艺术价值和影响; - 表达自己对齐白石艺术的敬佩之情; - 展望齐白石艺术在当代的发展前景。
7.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口语化; -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增强文章

书画世界里的灵魂交流——读蒋文博传记《齐白石》和《吴昌硕》有感

来源:【华声在线】

聂茂 甘润琳

作者题记:

仅以此文献给齐白石诞辰160周年和吴昌硕诞辰180周年。

在中国浩瀚的艺术长河中,齐白石和吴昌硕的名字有如一枚永久而又生动的印记,早已深深刻画在时间的肌理和历史的画卷上。他俩的人生沧桑与艺术生涯,连同其浓重且无可替代的笔墨,流淌在书画中国的每一寸画纸之上。他俩以独具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特色和彰显中国智慧的方式,从容不迫地讲述着东方哲学和自然之美的种种故事。齐白石和吴昌硕的笔触既轻盈细腻又大气深刻,于承继中显创新,于创新中见发展,成为“书画世界里的灵魂交流”之典型代表。他俩的一系列作品不仅捕捉了生活的精彩,增强了人化的力量,提高了自然的境界,而且以诗性的美感,化作了一种跨越时空、超越时代的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为后世留下了源源不断的思想火种和精神食粮。

这是笔者在阅读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推出《中国近代美术经典丛书编委会》选编的传记《齐白石》和《吴昌硕》的总体感觉。这两本传记的作者都是蒋文博先生。蒋先生系湖南永州人,与笔者算得上是邻近的老乡。他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既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兼具学者与作家的双重身份,正因为此,读他的传记《齐白石》和《吴昌硕》,感觉简洁质朴,气韵生动,有一种特别轻松愉悦的味道。我们穿梭并沉浸在两位书画大家的非凡人生与卓越成就中,无论是齐白石笔下活灵活现的虾儿,还是吴硕昌泼墨出来的雅致的花鸟,都能感受到两位大家作品中所蕴含的深邃哲理和浓郁的人文情怀。蒋文博努力要做的,不仅是对两位艺术大家书墨生命历程的理解和致敬,更是他本人对天地万物、格局之思与艺术之美的一次精神探索,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以极具书画特色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勾勒出齐白石和吴昌硕的沧桑缩影,给广大读者带来励志的力量、飞翔的梦想和务实的启迪。

齐白石:从一介木匠到艺术大师

齐白石,这位中国美术史上的璀璨之星,其艺术生涯始于朴素的木匠工坊,通过岁月的洗涤和打磨,最终成为画坛巨匠。这一华丽转变,既是他艺术的升华,也是生命体验的淬炼。对齐白石而言,贫瘠的生活并未压抑他的创作激情,反而成为他艺术灵感的源泉。在齐白石的早期作品中,我们可窥见他对日常生活细微之处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自然的赤诚敬畏。这些作品,不仅展现出自然界一花一草的生动形态,更折射出作者对每一种生命、哪怕是极其卑微的生命坚韧与顽强的礼赞。

齐白石的艺术创作,紧密交织着他的个人经历。他的画作从不追求繁复的技巧,而是以简约明快的笔触,真实地传达内心情感和对自然界的敬意。他的一笔一墨,都是对生活本质的精妙诠释,对简单美学的深刻追求。这些画作,不仅是视觉艺术的享受,更是心灵深处的触动,映射出齐白石的生命美学和与艺术哲学。齐白石的艺术旅程经历了从平凡到非凡的转变,这是他的艺术追求与生命体验相互融合的结果。齐白石的生活历程与艺术创作之间的相互影响,不仅丰富了他的艺术表现,也使他成为了中国美术史上一个不朽的传奇。

在蒋文博创作的《齐白石》书中,“草间偷活”和“衰年变法”两章节深刻描绘了齐白石艺术风格的演变过程。这一变化不仅是技术上的成熟,更是心境和哲学思考的深化。在齐白石的早期作品中,“草间偷活”的阶段,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对自然与生活的细腻观察,这种观察体现在他对植物、昆虫的精细描绘上。这些作品显露出一种对生活细节的深刻感悟,以及一种朴素的美学追求。

然而,随着岁月流转,齐白石步入“衰年变法”的阶段,他的艺术风格也出现了显著的转变。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注重表现力和情感的传达,笔触变得更加大胆和自由。齐白石开始摒弃对细节的过分追求,转而关注整体的艺术效果和情感表达。这种风格的变化,不仅反映了他对艺术的充分理解,也体现了他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的感悟。齐白石的艺术风格演变,从细腻入微到大气磅礴,作品始终保持着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这种风格的变化不仅让我们见证了一个艺术大家对作品的创新,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人对于生命和艺术深度的探索和理解。

在探讨齐白石的艺术生涯时,不可忽略的是齐白石在“粉本”领域的独到贡献。粉本,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以粉彩作为主要的绘画材料,展现了齐白石在传统艺术实践中的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之艰难曲折的心路历程。《齐白石》一书对这一主题有着深入的探讨,我们从中窥见齐白石如何巧妙地将这种材料融入他的艺术创作,从而赋予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深刻的艺术表现力。可以说,粉本作品在齐白石的创作中不仅仅是色彩的运用,更是一种对绘画媒介的全新诠释。他在作品中展示了色彩的丰富层次和颇具质感的敏锐洞察,将传统的粉彩技法提升至一种富有野性生命力的艺术语言。这种对传统材料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应用,彰显了齐白石对艺术探索的不懈追求,也反映了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的大胆尝试与突破。

与此同时,在齐白石的艺术殿堂中,书法和篆刻也是其才华呈现的重要方面。他的书法作品以流畅的线条和鲜明的个人风格而闻名,不仅仅是汉字力与美的书写,也是情感和哲思的流露;其篆刻作品更是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个人追求的完美结合。蒋文博在相关章节中,对齐白石如何巧妙地将艺术观念融入到书法与篆刻之中有过精彩的描绘,让读者窥探到艺术创作的堂奥。

不仅如此,齐白石还将诗学的元素融入到他的艺术创作中。全书简要书写了齐白石如何在画作中融合诗学元素,这种跨界融合不仅丰富了他的艺术表现形式,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艺术家对于生活、自然和艺术的全面思考和深刻感悟。

齐白石,这个从一个简朴的木匠到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不朽的巨匠,他的故事并非仅是关于绘画技巧的演变,而是深刻的文化精神和生命情感的展现。与其说,《齐白石》是一部关于艺术大家的传记,毋宁说,它更是一座沟通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这本书对于热爱艺术的普读读者而言,阅读本身就是一次难得的精神洗礼;而对于那些渴望深入了解中国丰富艺术和文化遗产的人而言,阅读它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启迪、励志与教育的心灵之旅。这是一部体量较小却值得反复阅读的精品佳作,不仅呈现了齐白石的个人经历和艺术探索,也是蒋文博本人对美、对生命、对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他的书写,是对所有希望深入理解中国艺术精髓的读者的一次珍贵邀约,一次心灵与精神的深度对话。

吴昌硕:从东吴学子到书画巨匠

了解艺术大师的人生经历是我们探索艺术的的一个绝佳维度。与《齐白石》相类似,《吴昌硕》这本书,以其细腻的叙述,带领读者穿梭于这位艺术家的思绪与笔触之间,揭示了一个多面有趣的艺术灵魂。吴昌硕的作品,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篆刻,都以其独特的美学视角,映照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蒋文博从容有度,笔端含情,他试图探寻吴昌硕作品背后的故事,让读者感受其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深度和文化内涵。《吴昌硕》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家的传记,更是一次时空旅行,它带领我们深入理解那个时代,感受书画巨匠如何用他的艺术触摸历史,关注时代,留下一幅幅不朽的画作。

在冬日暖阳下轻轻打开《吴昌硕》,我们惊喜地发现:在古吴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上,吴昌硕的少年时光带着缤纷的色彩静静展开。吴昌硕的故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氛围著称,这为他日后的艺术之路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土壤。吴昌硕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书香气息浓厚的环境中,他自然而然地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篆刻和金石学,这两门艺术深深吸引了天才少年深情的目光。

尽管吴昌硕的家庭并不富裕,但文化氛围的浸润使得他对艺术有了不一般的追求。这种贫困而又文化浓厚的背景,为他的艺术之路增添了一份特殊的坚韧和决心。他通过自学和不断实践,逐步提升自己在书法和绘画上的技艺。特别是他的代表作品《桃花》,不仅显露出他对艺术的深切热爱,更是他在逆境中不懈努力和艺术才华的见证。吴昌硕的少年经历,让他充分吸收了古吴地区的文化精粹,也开始塑造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而在芜园的隐居生活,不仅是吴昌硕远离尘嚣的避难所,也是他艺术思想和风格转变的重要阶段。在这段相对孤寂的时光里,吴昌硕得以深入反思和吸收传统艺术的精华,并在心灵的深处寻找新的艺术灵感。这一时期,他的艺术创作不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而是转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表达。他的作品开始展现出更加成熟和内涵丰富的风格,往往充满了个人情感和深刻的哲理,强调艺术的内在表达与自然、生命的深刻关联。吴昌硕不断审视和重构自己的艺术理念,不仅在篆刻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也在书法和绘画上实现了风格上的转变。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吴昌硕的游学经历,就是从书斋走向社会的自我超越与突破。特别是从曲园到海上的旅程,为他打开了全新的视野。吴昌硕接触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艺术,这些新的体验使他的艺术观念和风格变得更加多元和深邃。游学的旅程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的移动,更是一次思想和艺术上的艰难跋涉。他在如饥似渴地汲取不同文化元素的精髓,并这些新的元素巧妙地融合到自己的创作中,使他的作品更加丰富、灵动和多维。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作为中国近代文化与艺术的交汇点,为吴昌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书中对此有着细致的描写,在上海的日子让吴昌硕的艺术创作和思想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和完善,他的名声和影响力迅速扩展到全国乃至更加辽阔的地域。吴昌硕不仅奠定了他在篆刻领域的卓越地位,也彰显了他在书法和绘画上的巨大成就。他的艺术作品更加成熟和多元,体现了他对传统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对现代艺术潮流的敏锐把握。他的一系列作品在艺术表现力、情感丰沛度和文本内趋力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吴昌硕不仅以他的艺术成就赢得了世人的尊敬,更以他的生命故事震撼了无数追求艺术之美的勯动的灵魂。一个人的成功,不只是靠天份、机遇和勤奋,更多的是靠个人的格局、境界与胸襟。蒋文博创作的《吴昌硕》带给读者的深刻启迪在于:从古吴的静谧环境到繁华上海的艺术舞台,吴昌硕的生命旅程不仅是地理或空间意义上的变迁,更是心灵与艺术不断成长的苦难蝶变。这本书不仅是对吴昌硕艺术生涯的纪念,也是对中国艺术传承和文化创新的礼赞和致敬。

读完蒋文博先生的两本传记,我的脑海里猛地跳出这么一行文字:“笔锋丹青起风雷”。齐白石和吴昌硕的故事,是发生在并不遥远的中国大地上的生动故事。在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自强的今天,两位艺术大家的人生传奇不可复制,但他俩对艺术的执着、对生命的热爱、对美的不懈追求,将永远激励着每一个热爱艺术的心灵,沿着两位艺术大家的精彩足迹,在时间的长河和未来的旅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光点,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

【作者简介】

聂茂,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湖南红色文化创作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东莞理工学院“杰出人才岗位”特聘教授,新西兰华文作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甘润琳:中南大学人文学院传播学硕士生。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时间中的回忆 盛成与齐白石的翰墨缘

盛成与齐白石(1946年)

【齐白石《山水蔬果杂册》】

1933年1月盛成与郑坚结婚,请齐白石做证婚人。《旧世新书:盛成回忆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12月版)中说:

我们结婚时,请了齐白石做证婚人。齐白石与郑坚的父亲是最好的朋友,也是她的国画老师。我们请他做证婚人时,他说从来没有做过这种事,也不懂怎么做。他写了两句诗在纸上送给了我们。写的是:

一双比翼鸟,一对可怜虫。

《旧世新书:盛成回忆录》一书为盛成先生九旬高龄后由其口述、他人整理出版的。当年,盛先生也曾对我亲口如斯说过,所以,我在1992年写的《盛成:一个被遗忘的辉煌故事》长文中也提及此事(见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1月版《名人采访录》)。但我的说法与《旧世新书》稍有不同:“齐白石作画志贺,有感于当时的危难局势,齐白石在画上题写了‘一双比翼鸟,两个可怜虫’。”

我的说法出处,当然也来自盛先生。与《旧世新书》相比,我将“一对”改成了“两个”。这是在审稿时经过盛先生同意的,因为我始终有点狐疑,总觉得这十个字有点突兀、有点没头没脑。尤其按常识推理,上句写了“一对”,下句理应不会写成“一对”。盛先生觉得我说的有理,也就默认了。但因为时光久远,这一细节并无直接证据证明,所以,狐疑归狐疑,因三个直接当事人齐白石、盛成、郑坚已去世多年,求证是几乎无门的,除非齐白石那一纸题词能凭空出现。

盛成原藏齐白石册页之一

但山穷水尽处,柳暗花明总在不经意间忽然出现。在2010年香港佳士得的秋拍上,“盛成旧藏齐白石《山水蔬果杂册》”横空出世,此次拍卖以1410万港元落槌。2016年该册页再现香港佳士得秋拍,这次的成交价,是1746万港币。

经过阅读对比两次拍卖图录,在图文收录方面,大同小异。最主要部分是齐白石老人的画八开。对我来说重要的,是齐白石当年给盛成郑坚夫妇的题词赫然在册。全文是:

“两个命乖比翼鸟,一双蝴蝶可怜虫。乃余少年时句也。郑、盛二君之佳期书赠之。壬申(1932年)冬。白石。”

由此,当年的狐疑豁然开朗,尘埃落定。

该套册页从拍卖图录看,共计十二开。其中,齐白石笔墨九开(即画八开、题词一开)。另有齐白石学生李白珩画一开,台湾收藏家陈子和题跋一开、盛成自跋一开。陈子和跋全文如下:

“鸳鸯终比翼,蝴蝶本成双。白石老人与盛公伉俪在平(北平)早有深交,此册为嘉礼之赠。今老人墓草已宿故土,盛公伉俪则优游异地,时移事易,披图不无人地之感。壬子(1972年)冬。陈子和题。”

按:陈子和(1910—1983),字复斋,广东顺德人。1949年前曾任广东浮云、三水、台山、茂名等地县长。后去台湾,任政治大学论文指导教授、中国书画评鉴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美经济协会艺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艺坛杂志社社长等。据资料称,此公工书画、诗文,精于鉴赏。

齐白石作为盛成结婚时的证婚人的合影照(1933年1月)

以陈子和题跋判断,至少在1972年冬,此册页已与原主人盛成李静宜夫妇相隔。陈说“此册为嘉礼之赠”,明显是错误的。另,估计陈先生没有搞清楚“盛公伉俪”之前后有别,泛泛而谈,容易误导后人。

拍卖图录以图为主,作为拍品的背景介绍,虽然文字不多,但往往很重要。可惜此册页的两次图录文字部分,皆有讹误。

先看2010年拍卖图录:首先,图录以齐白石画中有上款“成中”字样,擅断其为盛成乳名,且不知此是盛成的字。而乳名与字是当然不一样的。其次,另说:“1923年盛成、郑坚结婚时请齐白石做证婚人,白石老人指自己从无此种经验,托词婉拒,但题诗词贺赠给这对新人”云云。“1923年”一说错得离谱,但愿仅是误植。因为齐白石贺词上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壬申”(1932年)。但也有可能并非植工之误。以文字看,图录大概是认为,齐白石“拒绝”了当证婚人,但写了题词。这当然也是错的。齐白石不仅写了贺词,也出席了盛成婚礼。第三,图录说:“1946年盛成续弦李静宜,特再请齐老为夫人补画四幅,其相距有23年多,与前四幅合成装裱成册,意趣非凡。”此处又错。1946年,齐白石仅给李静宜画“寿桃”一幅,并非如图录所言四幅。细心的人可以看出“寿桃”一画与另三张蔬果的尺寸是明显不同的。

上文之所以说“也可能并非植工之误”,是因为图录认定“山水”画之一有落款“癸亥”所以断定作于1923年。但因认为是为盛成郑坚结婚所作,所以将他们的婚礼错误地直接往前推了十一年。1923年,盛成24岁,尚在巴黎勤工俭学。“山水”四幅作于1923年并没有错误,只是画的对象是给郑芋芬先生的,其时为北洋政府国会议员,并非是给当时尚子虚乌有的“盛成郑坚夫妇”。此处的错误,也可能是相信和误读了陈子和跋中“此册为嘉礼之赠”之说。

再说2016年拍卖图录。本次图录在文字上除了沿用前次图录的所有讹误,还对此册页来源做了说明:“2010年从盛成女儿征集所得”。在2010年图录中并无此说明。但对此说,我认为应存疑。

此次图录在图片方面,增加了“齐白石主持盛成婚礼合影”和“盛成自跋”及“陈子和跋”。时过几年,图录收入了齐白石出席盛成婚礼照片,当然是可以直接证明齐白石与盛成之间的关系的,但可惜的是,在文字部分中仍未修改,还是沿用了齐白石“婉拒”的印象。另,齐白石为盛成郑坚婚礼的证婚人,主婚人另有其人,为盛成的老师、著名的佛教学者李证刚(1881—1952)。这些信息,在盛成所著《旧世新书》中都是很明白展示的,惜乎图录编写者一而再地疏忽了。

齐白石赠盛成郑坚新婚的题诗的出现,证明了盛成在鲐背之年的记忆大致准确,却失之精确。但问题是缘何有册页存世,老人却仅凭记忆言说如此重要的细节?我以为有两种可能:一是册页不在身边(如或在美国儿女处),致使取之不便,查证无着;另一是该册页此时已归他人所有。如此,则无从查证。我以为,后一种可能性最大。故此,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此册页应该不会是得自“盛成女儿”。如是得自盛成女儿,图录文字的多处显而易见的讹误就变得不可理喻。

其实,佳士得两种图录在编辑中,除了未能读盛成回忆录《旧世新书》,甚至也未认真读册页中的“盛成自跋”。“盛成自跋”是将此册页的来历交待得很清楚的。盛成自跋全文如下:

“白石老人于民国十二癸亥(1923)为先岳郑芋芬先生作画四幅,二十五年(1936)丙子坚妻又请补画四幅,合成八幅。以抗战军兴,未裱成册页,而存于上海中国旅行社仓库,一再经敌伪抢劫,此画犹存。今特志其始末而装潢成册。云先后历二十四年。作初四幅时,老人年六十二,作次四幅时,年七十六,今则八十有六矣。”

盛跋中的“先岳郑芋芬先生”是盛成原配夫人郑坚的父亲,在《旧事新书》中盛成对这位“先岳”,一笔带过,只是提及其与齐白石是湖南乡亲,是最好的朋友,且都是湖南名士王湘绮的学生。

齐白石赠李静宜《寿桃》

盛跋无时间落款,但根据称白石老人“八十有六”推断,当在1946年。将上拍的“盛藏齐白石山水蔬果册页”与盛跋比对,该册页似乎至少应有9张白石老人的画。即盛跋中提及的,1923年给郑芋芬先生所画4张,1936年郑坚后请的4张。现存册页中另有一张“两个大寿桃”,上款:“静宜夫人之属”,落款:“八十六岁白石老人”。应是齐白石八十六岁(1946)时赠予盛成续弦李静宜的。赠画时间,应该在盛成自跋前后。那么,原来8张中的另一张白石老人的画呢?待考。

所以,这本册页依序涉及的时间是:1、1923年给郑芋芬画了四张山水,有明确的时间落款;2、1932年底齐白石为贺盛成郑坚新婚写的诗句;3、1936年郑坚请齐白石画了四张蔬果;4、1946年齐白石为李静宜画寿桃、盛成将册页装裱成册并自跋。图录未将李白珩画印出,仅以文字记录,约在同时;5、1963年,盛成在台湾为该册页重新题签,有盛成题签条:“齐白石老人画册 癸卯(1963年)元日 成中”;6、1972年有陈子和跋。

如此,此册页所有字画的时间节点即已清晰。除了不知何故少了一张1936年郑坚所请的“蔬果”,另有一处蹊跷的地方,即在“山水”四幅中,在每张齐白石落款左侧,均有一行小字,似是为齐画取题,如“独秀南天”“越南蕉屋”“小孤山水”,最后一张在“祝融落日”下有“成中志”三字,所以,应该是盛成后来的添笔所为。

《立马回首图》(局部)

【《立马回首图》跋与《席上谢庆寿者》诗书】

在盛成的珍藏中,有一张徐悲鸿赠的《立马回首图》。赠画时间应该是盛成受国民政府外交部派遣秘密前往欧洲调查“故宫盗宝案”之际。1934年11月14日,盛成在北平《世界日报》上登报申明辞去北平大学农学院教职,随即与郑坚到南京。12月中旬后,坐船赴欧。徐悲鸿赠画,当在盛成抵南京这一段时间之内。

该画有徐悲鸿题款:“昂首欲何为,世情堪长叹。相识岂无人,担缠采薪者。成中老友将再赴欧洲,写此证别。愿兹行得志,大放光明。”落款为“甲戌(1934)冬初悲鸿”。

这张《立马回首图》在抗战期间,应该是与齐白石《山水蔬果》等画(当时还未装裱成册页)一起被存入了中国旅行社的仓库。

1936年3月4日,盛成携家从北平移居上海,住在薛华立路薛华坊3号(现建国中路155弄3号),与画家汪亚尘为邻。上半年,盛成专心为中华书局翻译巴尔扎克的《村教士》。“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成立隶属于上海各界救亡联合会的国际宣传委员会,盛成受邀担任此民间组织的总干事。当年底,因战事紧迫,盛成将妻子郑坚和三个孩子送回仪征老家,自己则去了武汉,继续抗战工作。依盛跋所示,该册页应是与盛家其他物品一起,寄存在了上海中国旅行社的仓库中。

中国旅行社由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1923年创办。旅行社的业务范围很广,其中就有长途运输和仓储。上海银行和中国旅行社的创办人陈光甫,是上海国际宣传委员会的副会长(会长为蔡元培)。盛成为该委员会的总干事,是为实际执行者。应该是由此关系,盛成才在全家撤离上海时,将家中重要物什存入了该旅行社的仓库中,并在历经劫难后幸存。

按盛成自述,1945年10月17日,盛成受蒋经国派遣从重庆回到北平。当时具体的工作是成立东北特派员北平办事处。当时东北行营主任是熊式辉,北平行营主任是李宗仁。盛成说:“我告诉他(李宗仁)蒋经国要设办事处,由我负责,他表示欢迎。”盛成在北平的时间并不长,次年秋天,他就接受兰州大学的聘书赴兰州当教授去了。

盛成与齐白石见面,当在此期间。从现存白石老人给盛成的笔墨(即给徐悲鸿赠盛成《立马回首图》题跋与赠《席上谢庆寿者》诗书)看,盛成至少去过齐府两次以上。赠《席上谢庆寿者》诗书在1945年10月后,给《立马回首图》题跋则在1946年秋天盛成即将离开北平赴兰州前夕。

另有一次,盛成应该是带着李静宜一起去的。既是拜见白石老人这位故人,也是通报自己与郑坚在抗战期间的经历。因为,齐白石可能感慨系之,亦有可能是为了补阕那一张散失的蔬果,为李静宜画了寿桃。同时,并在盛成带去的徐悲鸿《立马回首图》上,欣然题跋。齐白石的跋文:

“予友悲鸿画马,寥寥数笔,似非而是,能得其神。马目以浸墨一点为之,若战胜思乡,昂首望远之意。其耳小小点二笔,似听平安。筋骨之似,天下人皆能晓,不欲予赘谈。成中弟得志时勿忘老翁,战胜思乡四字也。八十六岁齐璜白石与之为别,同客京华。丙戌(1946)。”(原徐画题款与齐白石跋均无标点,标点为笔者所加)。

齐白石与徐悲鸿的惺惺相惜,向为美术界的美谈。1957年,93岁的齐白石曾对吴作人言:徐悲鸿是自己一生最为知己的朋友。此时已距徐去世四载矣。此言不久,老人亦谢世。齐白石曾有诗云:“我法何辞万口骂,江南倾胆独徐君。”因此,在盛成与齐白石的关系中,既有因郑坚与白石老人有着世谊与师生双重的感情,还有因他们与徐悲鸿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情谊。

齐白石在1932年为盛成郑坚一对新人书写的“两个命乖比翼鸟,一双蝴蝶可怜虫。”表面上看,句子不是喜庆内容,似有悖常理,但实际上齐白石却是充满关怀与同情的。其背景是,当时的盛成父母、兄长均已亡故,而郑坚的父亲、齐白石的老友去世也近十年。经过八年抗战后齐白石与盛成的再见,本应该是非常开心的事情,盛成作为政府接收大员到达北平,但没想到故友之女、自己的学生郑坚又殁于离乱之中。当时的白石老人如何不感慨系之?!

齐白石为《立马回首图》所作跋,对好友徐悲鸿画马作品的评论,虽寥寥数语,却很是精当合恰。跋文还有与盛成在抗战胜利后重逢的喟叹,十四年前给盛成郑坚新婚题词一语成谶,十四年后物是人非。当然,也对盛成李静宜夫妇(尤其是李静宜)给予了祝福。

我认为,那一次,应该是盛成行将赴兰州大学任教,与李静宜一起拜访齐白石。同时,带去了已装裱的齐白石山水蔬果册页和两人共同好友徐悲鸿赠盛成的墨马图。齐白石不仅在徐悲鸿的画上写下感情浓郁的跋语,又给李静宜画了两只大寿桃。当然,也有可能是先后两次或数次。盛成与齐白石的交往,当然不仅仅于此,但被历史终于记录的,终究还是因白石老人落在纸上的笔墨。

齐白石另有《席上谢庆寿者》诗书赠盛成。诗云:

“柴门常闭院生苔,多谢诸君慰老怀;高士虑危宜学佛,将官识字自多才。受降旗上日无色,贺劳樽前鼓似雷;莫道年高无好处,眼中看见太平来。”

落款是:“成中诗友仁兄教八十五岁璜”。

《白石老人自述》云:“(1945年)十月十日是华北军区受降的日子,熬了八年的苦,受了八年的罪,一朝拨开云雾,重见天日,北平城里,人人面有喜色。那天,侯且斋、董秋崖、余倜等来看我,留他们在家小酌,我作了一首七言律诗,结联云:

莫道长年亦多难,太平看到眼中来。

这首诗是齐白石明志之诗,也是他所重视的。在胡适、黎锦熙、邓广铭所编《齐白石年谱》中,也有对此诗的记载:

“是年(1945)秋,敌人投降。十月十日,北平受降。白石有《侯且斋、董秋崖、余倜视余,即留饮》诗云:

柴门常闭院生苔,多谢诸君慰此怀。

高士虑危曾骂贼(此三字原稿作“缘学佛”,后改“常抱佛”),将官识字未为非。

受降旗上日无色,贺劳樽前鼓似雷。

莫道长年亦多难,太平看到眼中来。

齐白石赠盛成《席上谢庆寿者》诗书的具体时间,从“八十五岁璜”可推为1945年。他在10月10日写了此诗,盛成是当月17日由重庆飞抵北平的。应该在当月,最迟不会超过次月盛成就去拜访了白石老人。齐白石将原题《侯且斋、董秋崖、余倜视余,即留饮》改为《席上谢庆寿者》,内中诗句也作了些许改动,最突出的是将尾联从“莫道长年亦多难,太平看到眼中来”改为了“莫道年高无好处,眼中看见太平来。”

此诗传世有多种版本,标题与个别字句不同,书赠盛成的墨迹又提供了新一种,足可珍视。这张诗书原迹,在2001年春天,由李静宜从美国携来捐赠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楚弓楚得,为盛成与齐白石的翰墨缘,画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吴霖

流程编辑:王梦莹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