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3招搞定《捡垃圾观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22 12:56

3招搞定《捡垃圾观后感》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捡垃圾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捡垃圾的意义、捡垃圾过程中所体现的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等。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作文应该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捡垃圾活动的背景,如活动时间、地点、参与者等,引出自己对捡垃圾活动的看法。 - 主体:围绕捡垃圾活动,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a. 捡垃圾活动的意义:阐述捡垃圾对环境保护、城市美观、提高公民素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b. 捡垃圾过程中的感悟:分享自己在捡垃圾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如参与者的热情、团队协作精神等。 c. 捡垃圾活动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谈谈通过捡垃圾活动,自己学会了哪些品质,如环保意识、责任感、团队协作等。 -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捡垃圾活动的重要性,呼吁更多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 使用生动的语言,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使文章更具文采。 - 避免口语化表达,保持文章的正式性。
4. 观点明确:在论述过程中,要明确表达

捡花生有感

外表看着也挺好,怎奈内心被虫咬。本是人间一美味,却当垃圾处理掉。



十年记了七十多万字巡河日记,看人民日报报道有感

十年记了七十多万字巡河日记,看人民日报报道有感



001核心提示:  10年,21本巡河日记,就像真切的时代动图。这里有孜孜不倦的步履,有城市发展的脉搏,也有人水和谐的篇章。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旅、动漫、电竞、沉浸式演艺、微短剧等文化产业向新突破,2024年杭州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448亿元,同比增长6.5%。今年一季度,杭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85亿元,同比增长14.7%。


  用水之利、彰水之美。从美好生活到美丽经济,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站在小小望江放眼全国,3000多条(个)幸福河湖正在成为群众家门口的“诗和远方”。《人民日报》(2025年05月19日 第 10 版)

002笔者感言:

守护碧水间,共谱绿色章

十年光阴,七十万字巡河日记,胡福庆用执着与热爱,为新开河书写下一部鲜活的绿色编年史。他的故事,是一位老党员对家乡河流的深情守望,更是新时代全民参与生态治理的生动缩影。

从 “水浊岸乱” 到 “白鹭常临”,21 本日记里的字字句句,记录着河水水质的蜕变,也见证着治水理念的革新。胡福庆自制取水工具、详细记录监测数据,这份 “土办法” 里藏着的,是对生态保护的专业与赤诚。他用脚步丈量河道,用坚持唤醒民心,让 “护河” 从一个人的孤行,变成一群人的共鸣 —— 骑行河长、党员护河队、青少年志愿者…… 当越来越多的人接过 “守护棒”,河流治理便有了最坚实的群众根基。

从 “单兵作战” 到 “智慧协同”,“5+X” 全民河长制的构建,展现着治理体系的创新升级。浙水美丽智慧平台的应用,让 “人力巡河” 与 “算力监管” 深度融合,问题发现、上报、处置的闭环机制,彰显着生态治理的精细化与高效化。这不仅是一条河的蜕变,更是一座城的成长 —— 当治水与治城同频共振,城中村变身未来社区,科创企业扎根生态河畔,“绿水青山” 与 “金山银山” 的辩证关系,在这里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

胡福庆的巡河日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注脚,更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时代答卷。他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告诉我们:生态保护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无数人脚踏实地的付出;美丽中国的画卷,需要每一个人以行动为笔,在守护与传承中共同绘就。当每一条河流都有人守护,每一片碧水都映照初心,我们终将在 “人水和谐” 的美好图景中,遇见更具生机的中国。



002

十年记了七十多万字巡河日记,浙江杭州民间河长胡福庆——


为家门口的河流写下新时代绿色编年史


本报记者 王 浩  董丝雨 窦 皓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19日 第 10 版)

  钱塘潮涌,运河悠悠。江河之间,一张水网,勾勒城市肌理。

  新开河穿过浙江杭州上城区望江街道,汇入大运河。已有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胡福庆,是这条河的民间河长。从2015年开始,10年风雨无阻,胡福庆攒下21本3700多篇巡河日记,巡河里程上万公里,为家门口的河流写下70多万字的新时代绿色编年史。

  从一条河到一片景——

  21本巡河日记里的“水之变”

  一河,一人;静流,守望。

  新开河像一缕碧带,穿过车水马龙的道路、熙熙攘攘的街市。清晨6点,胡福庆穿上红马甲,拿起捞竿、夹子,跨上自行车,到离家1公里外的新开河巡河。

  沿着小道,胡福庆走在前,徐家埠社区工作人员朱一俊跟在后。夹子深入过膝的草丛,夹起纸巾、饮料瓶;捞竿探向水面,捞起打着旋儿的枯枝叶。

  胡福庆向朱一俊讲起要诀:“巡河有10多项内容,先看水,看有没有垃圾,颜色有啥不对劲;再探水,探那些藏在犄角旮旯里的排水口;最后是取水,测水样的氨氮、总磷等。”

  取水工具是胡福庆的“土”发明。一根鱼竿改成捞竿,一头是网兜,另一头是取水器——一个粘着白色塑料片的矿泉水瓶。“把捞竿插入水中,等白色塑料片隐约可见,就可以提出水面。”掏出卷尺,胡福庆顺着竿上的水痕量起来,“今天河水透明度是86厘米,符合‘水清’的标准。”

  走走停停两个钟头,年轻人都觉得累,胡福庆依然精神。早上8点半,巡完河回到社区服务大厅,胡福庆还有任务。伏在桌上,他一笔一画记下当天的巡河日记:“从姚江桥至华家桥均清,观察点透明度86厘米,雨水排出口均正常……”

  一沓泛黄的纸张,记录了河水从浊到清的蜕变。

  翻开头几年的巡河日记,“有污水流出”“河面漂着很多树叶”等字眼时常出现。如今,“河面无漂浮物”“水质清澈”等成了高频词。

  为啥要日复一日地巡河、写日记?

  胡福庆打开记忆闸门——上世纪50年代,为了农田灌溉,周边群众开沟引水,把一座座坑塘连通成新开河,“那会儿,河水清得嘞,我们赤着脚底板摸鱼捉虾”。

  随着城市发展,高楼密密麻麻“长”出来,一条条排污管伸到河里。眼看着新开河成了“龙须沟”,胡福庆心里堵得慌。

  从杭州缝纫机厂退休后,胡福庆闲不住,当起社区监督员,哪儿有需要,他就到哪儿。2014年街道成立民间护河队,第一个想到的人选就是胡福庆。“总想做点什么”的胡福庆接过队旗,当上新开河的护河员,接着陆续成为街道、区、市的民间河长,后来新塘河也纳入他的巡河范围。

  胡福庆这个“河长”当得有劲头。

  “刚开始,没经验,水质有啥变化、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过几天就忘了。琢磨来琢磨去,决定写日记。”胡福庆说。从起初的三言两语,到后来详细记录透明度、水质、雨水排出口情况等,日记越写越厚。

  一条条家门口的河,流淌着浓浓乡愁,承载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浙江省2003年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展万里清水河道建设,2013年推动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

  从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到鼓励全民参与,治水体制机制创新在探索中落地。疏浚河道、治理污染、美化绿化,接续攻坚治水。“白鹭成了常客”“有一条锦鲤”“水生植物生长旺盛”……点滴变化在胡福庆的巡河日记里一一呈现。

  “河流是一扇窗,窥见生态自觉和发展之变。我们从安全、生态、宜居、富民、智慧等多维度治河,打造‘八带百廊千明珠万里道’的全域幸福河湖基本格局。”浙江省水利厅河湖处处长、省河长制办公室工作专班主任李荣绩介绍。

  从大江大河到山间溪流,清水长流。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扎实推进,我国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今年一季度,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达91.0%,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120万名河湖长的“同守护”

  “老胡,你为啥揽下这件麻烦事?散散步、跳跳广场舞,享清福不好吗?”有人不解。

  “每天不去河边看一看,心里不踏实。”胡福庆答得痛快。

  79岁的他,走路带风,干活麻利。走着走着,一棵枯萎小树闪入视线,老胡赶紧举起手机拍照,发到“杭州民间河长”消息群。区河长办工作人员回复“立即派人处理”。一早上,胡福庆走了五六公里,额头渗出密密汗珠。

  遇上“硬骨头”怎么办?2024年1月26日的巡河日记,记录下一次“拔难茬”的过程。

  那天7点12分,正巡河的胡福庆听到哗哗水声,循声前行,“一股股浑水正往河里流,我赶紧拍照报告!”

  望江街道城市管理建设办公室负责人张文涛看到照片,马上派人到现场。9点08分,胡福庆收到反馈:工地地下室因渗漏有积水,施工人员直接抽排到雨水井,而且工程车进出冲洗不规范,导致浑水排入河道,已被叫停。

  胡福庆不放心。十几分钟后,返回现场的老胡看到仍有水外溢,时清时浑,再次报告。张文涛一听,一边向上级河长办报告,一边组织专业队伍地毯式排查。

  10点25分,张文涛回复,初步判断可能是市政水管破裂,相关单位仍在排查。“城管、市政、水务、河道养护、执法等部门联动排查,直到晚上9点多,查明原因为工地里的一根自来水管破损渗漏,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张文涛说。

  10多个小时查明问题,背后正是一级级河长的协同作战。上城区河长办综合组组长李宝刚介绍,区里形成“5+X”全民河长制,区、街道、社区河长,执法河长,民间河长为“5”长,河道观察员、“河(井)小二”、居民监督队等热心于护水事业的社会力量也被调动起来。

  不仅有人管,还要管得好,人力加算力,巡河更高效。浙水美丽(河长在线)智慧平台上,水系轮廓和巡河轨迹展现在数字地图中,公众上报和督办问题实时显示。河长们随时将自己巡河发现或公众上报的问题上传,相关部门及时认领,这推动了更多问题快速解决。

  家门口的河越来越美。从不理解到竖起大拇哥,越来越多望江人加入护河队伍。

  “老胡的坚持,我们看在眼里,也想和他一起做事情。”望江街道兴隆社区居民沈金囡是个热心肠。这位大姐成了党员先锋护河队成员,带着大伙儿巡河道、捡垃圾。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河水之变来自共建共管。区里招募“骑行河长”,骑友们边骑行边巡河。“跟着胡爷爷去巡河”带动了19所学校参与,成为小朋友喜爱的课外活动。目前全区实名注册的护水志愿者达6.96万余人。

  从“总指挥”到“最前哨”,我国全面建立健全河湖长制,省、市、县、乡、村5级120万名河湖长履职上岗,民间河长和志愿者全面参与,实现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都有人管、有人护。

  从一泓水到一座城——

  3000多条(个)幸福河湖里的“诗和远方”

  人在水乡,依水而居。曾经,河道两旁,棚户矮屋密密匝匝,洗衣洗车、排水纳污,靠的都是家门口的这条河。

  河在变,人也在变。

  翻看日记,巡河路上,胡福庆遇到乱扔乱倒的,就上前劝说;发现有工地乱排,就拉着负责人到河边看……

  “谁不想让家门口干净点、再美点。看到胡老这么有毅力,大家也都积极行动起来。”徐家埠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志愿者马盈盈说。

  “我家门前有条河”。这条河,是生态带,也是生活带、共富带。胡福庆的巡河日记,记下碧水之治,也刻录着时代之变。

  社区建设“幸福邻里坊”,胡福庆成了幸福代表团的骨干,发挥特长,带着志愿者巡河护水,开展垃圾分类。“‘幸福邻里坊’是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品牌,从邻里食堂、居家养老中心、体育公园,到志愿服务、纠纷调解,不管是‘一老一小’,还是他乡人和老住户,都有回家的感觉。”望江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海红介绍。

  水脉涌动,激发城市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新开河畔的望江街道始版桥社区,过去河边乱搭乱建,污水乱排,电线打结成“蛛网”。

  从水里到岸上,治水与治城同步推进。老胡的日记里,新名词、新鲜事、新场景,越来越多。城中村变身未来社区,立体市井、立体花园拔地而起,科创企业、青年创客纷纷落户。

  跟着巡河日记,走进“第二人生”3D摄影舱。98个摄像头0.3秒内抓拍196张照片,“数字人”经过3D打印、后期修模,变成个人手办。“我们看中的不仅是这里的营商环境,还有优美的生态环境。”“第二人生”总经理助理陈雨欣说。

  背靠玉皇山,面朝钱塘江,龙山河、八卦田点缀其间,徜徉上城区南星街道,文旅新业态生机勃勃。

  “居民觉得有意思,才有价值。”南星·有意思书房负责人曹晶介绍,社区旧仓库改造成书房,大家可以开展宋韵体验、亲子手作、旧书换新,每年仅研学活动就有上百场。

  10年,21本巡河日记,就像真切的时代动图。这里有孜孜不倦的步履,有城市发展的脉搏,也有人水和谐的篇章。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旅、动漫、电竞、沉浸式演艺、微短剧等文化产业向新突破,2024年杭州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448亿元,同比增长6.5%。今年一季度,杭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85亿元,同比增长14.7%。

用水之利、彰水之美。从美好生活到美丽经济,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站在小小望江放眼全国,3000多条(个)幸福河湖正在成为群众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全文完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