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3招搞定《《灵与肉》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23 02:56

3招搞定《《灵与肉》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灵与肉》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作品主题": - 首先,要深入理解《灵与肉》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包括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信息。 -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在故事中的成长和变化。
2. "明确读后感结构": - 开头部分:简要介绍《灵与肉》的基本信息,如作者、出版时间、作品类型等,并简要概述自己的读后感受。 - 主体部分:分段论述自己对作品的不同方面的感受和思考,如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主题思想等。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并给出对作品的整体评价。
3. "深入分析作品": -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等。 - 探讨作品的情节结构,如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如人性的探讨、社会现实的反映等。
4. "结合自身经历": - 在读后感中,可以适当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使文章更具个人色彩。 - 通过对比,展现作品对自己的启发和影响。
5. "注意语言表达": - 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 - 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张贤亮纪念特辑||石舒清:张贤亮先生及其作品印象


张贤亮先生及其作品印象
虽然在同一单位工作,但我和张贤亮先生的交往并不多。说来在我真算是一个遗憾,我没有一次和张贤亮先生面对面晤谈交流过。我们的所谓见面,不是在会议上,就是有他人同在的场合。现在想来,这真是自己生命里一个无法填充的空白。但如果可以从头来过,大概还是这样的吧。性格决定了一切。正因为和张贤亮先生交往不多,所以有数的几次关联和印象,就显得格外深刻,想起来历历在目。从一只电热炉说起吧。


电热炉


1993年,在多位老师的帮助下,我从海原高台中学借调到《朔方》编辑部做编辑。单位在三楼拐角处腾出一间房子来供我住宿。这实际上是不被允许的,等于是把工作间变作了生活间,是有些两不便的,但不知谁费心做了这样的游说与安排,反正我糊里糊涂就住了进去。从我住的地方出来,是一条小通道,几乎直通着张贤亮先生的办公室。我去编辑部或者下楼到外面,都不免从张先生的办公室前面经过,但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我那时候开始学着做饭,搞了一个电炉子,就是上面有几道弹簧圈,一通电,弹簧圈就亮起来。我多是蒸米饭吃。一天上午,我一边让电热炉给我蒸米饭,一边就下楼去距单位不远的一个菜市场买菜。那时候银川的旧书摊还比较多,在菜市场竟然发现了一个旧书摊,这是我向来感兴趣的地方,就蹲下来细细看过去。这一看就不知过去了多少时间。等我回到住处时,在楼道里就闻到一股很强烈很刺鼻的味道,像是能把人的鼻子给掀开来。出大事了!我看到的情景是,米饭被蒸得焦黑,锅底也烧脱了,原本灼亮的弹簧圈像蛇皮那样断成了几截,而且灰烬似的好像可以一吹即散。这真是太可怕了,造成失火可怎么办?听说是张贤亮先生近水楼台,最先嗅到了异味,但又不清楚异味来自哪里,等发现切断电源时,我的锅底已经烧得掉下来。现在想来,这应该是很严重的事故。但张贤亮先生并没有把我怎么样,单位也并没有把我怎么样,甚至没有人严词激语地对我说过什么,过后我还是照住在那里,换了一个新炉子继续我的生活。回头一想,这里面的包容真是太大了。山里娃进城,先就留了这样一个印象。也许领导们清楚我一定吓得够呛,必然自知戒惧,因而不再多说什么了吧。我后来想起这事,总是联想起张贤亮先生嗅到异味一刻的表情,像一个电影特写似的挥之不去。


青年作家笔会


还没有借调到《朔方》之前,《朔方》举办过一次全区青年作家笔会,请张贤亮先生来给大家讲了几句。那应该是我第一次见张贤亮先生。在会上张贤亮先生说作家有经验性写作者,比如自己就是;有想象性写作者,如苏童就是,苏童可以写不在他经验里的人事,凭着想象力来写作,比如就可以写武则天。张贤亮先生只说了这两种写作的区别,而没有比较优劣,没有因自己是经验性写作就说此优彼劣的话。张贤亮先生在会上还推荐了两篇自己喜欢的小说,一篇是鲁迅的《在酒楼上》,一篇是俄国作家蒲宁的《轻盈的气息》。直到今天,我仍然记着张贤亮先生推荐的这两篇作品,而且把这两篇小说作为短篇小说的最高标准。因为有张贤亮先生的到会参与,我们那次笔会的规格和价值就很不一样了。记得回到老家后,当时还健在的左侧统兄写信和张贤亮先生交流文学,那信在寄出以前我是看过的。我佩服着左侧统兄的魄力,同时在收到一封回信希望的同时,又感到渺茫。三十多年了,我依稀记得左侧统兄当时是收到了张贤亮先生回信的,好像写在一页半透明的纸上。


海原行


我的印象里,张贤亮先生没有去过我的家乡海原。如果我记忆无误,我觉得这是我们海原的一份遗憾。也许我是作为一个喜好文学的人才这样想吧。人文地理,对地理来说,人文是很要紧的。从滕王阁中去掉诗人王勃的元素试试。我就记得王蒙先生去过海原。那时候我在海原宣传部工作。一天上午,听到街头喧哗,凭窗一看,见街上行进着一众气象不同的人物,原来是全国政协组织文化界人士来西海固考察。过后我才知道,一行考察的人里,就有王蒙。也快三十年的事了,正因为王蒙先生的参与,让我记住了那次全国政协的西海固考察。

远看

一次在文联大楼下,看到张贤亮先生远远站在楼下一边,距离我们也就是二十米的距离,好像在等人。我和陈继明兄刚刚下楼,就互相看到了,但我们并没有走过去打声招呼。就这样的一件小事,不知为什么竟记了这么久,能记一辈子。我们相互看见和看着的样子,宛然眼前。大概我们也议论过,给张贤亮先生不打招呼,他不会见怪的吧,毕竟他不完全是官员那一套。不知为什么,张贤亮先生总容易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某种意义上的大人物似的。


婉辞一


一次区政协会散了,在宁夏人民剧院一侧看到张贤亮先生很帅气地站在那里,看到我就招呼我过去,让我把一同参会的文联的几个人通知一下,中午大家一起吃个饭。正好我的一个要紧的亲戚也参加政协会,中午说好了在我家吃饭,我正在等他。我就对张贤亮先生实话实说了,意思我不能去吃饭,我和亲戚有约在先。这时候远远地就看到我的亲戚向我走来,我就给张贤亮先生指着我的亲戚。张先生唔了一声,表示自己明白了。然后很关注地远望着我的亲戚,我觉得他看着我亲戚的眼神就是一个作家的眼神。职业习惯,在需要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有了这样的眼神。


婉辞二


接到来自于镇北堡西部影城的一个电话,说中央电视台有个关于西北花儿的专题片,摄制组已在宁夏,张贤亮先生提议让我参与一下,就我所知谈谈花儿。我的心怦怦跳着,觉得这可怎么着是好,但还是实话实说,我说我面对镜头就习惯性断电,不知道说什么好,接受了又做不好,就有悖于各方初衷与热心。而且扪心自问,对花儿自己确乎没有什么值得一说的高见的。但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要是自己伶牙俐齿,痛痛快快接受了张贤亮先生的抬举该多好啊。有些短处好像是怎么补也补不上的。


影城一幕


一次有个什么大型文化活动在镇北堡西部影城举办,在大家纷纷站队准备照相时,张贤亮先生看到了我,问我住在哪里。我说住在西夏区宁大湖旁边。相对来说,那时候的西夏区是比较偏背的,张贤亮先生听了我的,像是对上了一个暗号那样,笑着说,好,你住在那里是合适的。我想张先生的意思应该是,我这样好静的性格,住在一个相对偏背的地方是合适的。


采访


张贤亮先生的《青春期》发表后,陈继明兄带我去张先生的办公室,对他有个专题采访。他二人访谈,我负责记录。后经我整理后,以《就〈青春期〉访张贤亮》为名发表在《新消息报》。一般采访稿,都要给被采访人过目后才可定稿的。但这篇访谈发表前好像并没有给张贤亮先生过目。这也体现了张贤亮先生风格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像他并不计较我们的格色不打招呼一样。还记得在一家古玩店见到张贤亮先生的一本书法册页,张先生的书法以册页形式出现,为我这许多年来所仅见。店主把册页藏在保险箱里,视为奇货,自藏不售,但让人吃惊到意外的是,这样一本费心写就的册页,前面为张先生作序的,却是他的一个晚辈和学生身份的人,这和一般请人作序的路径和考虑完全不同。我觉得这恰恰体现了张贤亮先生不同流俗的一面,本自具足,不假外力。

那天采访结束后,我们还和张贤亮先生合影留念,我和张先生还单独合影一张,这张照片,得到了冯剑华老师让我心暖的点评。


奖励


我获得鲁迅文学奖和第八届少数民族骏马奖后,两次得到张贤亮先生个人对我的奖励。这是不能忘记的。


约稿


有一年《人民文学》设一栏目,约请一些年轻作家,就早年发表的一些名篇名作做一回望评论。我得到约稿信,让我就张贤亮先生的短篇小说《灵与肉》写一篇读后感。《灵与肉》我当然读过的,为了写读后感,又格外认真地读了一遍。虽然小说里不免一些时代印痕,但小说写到的大自然的片段和人性之美使我深受震撼,真切地觉到大作家的“大”在哪里。我是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了这篇读后感。但是写完后得到《人民文学》的通知,说对不起记差了,《灵与肉》不是在《人民文学》发表的。原来他们的回顾和评点范围,只限在《人民文学》发表过的值得回望的作品。如此一来,我的读后感就不合栏目设置的要求了。但我还是很感激这次约稿,让我又细读了一次《灵与肉》。这篇关于《灵与肉》的读后感后来发表在《名作欣赏》。河南的《莽原》杂志有一个名作回顾栏目,约请学者作家推荐他们心目中的经典名作,并配以批注评论。我和陈继明兄为《莽原》推荐的都是张贤亮先生的小说,我推荐的是《普贤寺》,继明兄推荐的是《初吻》,可见在推荐作家作品方面,我们的高度一致不谋而合。


影响


张贤亮先生之于我的影响,主要还在他的作品。老实说,张贤亮先生的多部作品都让我读得深度沉溺,像《普贤寺》《初吻》《我的菩提树》《绿化树》等等都是。一天下午我躺在沙发上重读《肖尔布拉克》,读得我心潮澎湃难以平静,禁不住给一个好朋友说了我的阅读感受,说我因此度过了一个很有收获感的下午。张贤亮先生晚年发表在《黄河文学》上的一个长篇访谈和一大组旧体诗,我觉得是张先生晚年的重要作品。在我心目中,不计格律(这个我确实不大懂),仅就诗的诗意内蕴讲,张贤亮先生是宁夏最出色的旧体诗诗人。爱屋及乌,因为喜欢张贤亮先生的文字,就连带喜欢了和他相关的很多东西,比如他的手稿书法等,也是我所感兴趣的,在养家糊口的前提下,挪出一点钱来收取与张贤亮先生相关的一些文物,是我的一大兴趣点和乐事。我就在网上淘到过张贤亮先生比较重要的一个奖杯,买到过他给杂志社寄的签名照片。就在这几天,还有一个事在我心里,搅动得我不得安宁。我看到了张贤亮先生的一页手稿,是比较特别,不容易碰到的,物主已经骄傲到只能看到他的两个鼻孔,宣扬属于自藏品非卖品。梦也兄告诫我说,你不要太显出热衷的样子了,你越是这样,越是得不到。说的是。只好忍着。但我对物主说,不卖则已,卖就卖给我好吧。我还收到一本《民族艺林》,上面有《龙种》的电影剧本,电影剧本是由两个人创作的,第一作者就是张贤亮先生,原来张贤亮先生自己也是写过电影剧本的,《龙种》可以为证。

我一直觉得,于宁夏作家而言,张贤亮先生是一个不竭的源泉,我们可以不断地从这里汲取营养和方法。有了张贤亮先生这样一个存在后,我们和兄弟省份在文学方面比较起来,好像就有了一份可以面对任何不输任何的自信和底气。我作为一个写作者,对张贤亮先生的感念之情是热烈的也是深长的。我觉得在写作方面,只要我们认真阅读、深入阅读,我们就能从张贤亮先生身上学到很多。君子行不言之教。张贤亮先生之于我们的作用正是这样的。我们甚至可以从张先生身上学习他作为一个作家的谦逊。在我们的印象里,张先生给我们的印象总是自信的倜傥的,但是一天看到一本《当代》(1982年第3期)杂志,这期杂志里有一个信息是,张贤亮先生的中篇小说《龙种》获得了该刊的年度奖,每一位获奖作者还有一篇获奖感言,张贤亮先生的获奖感言使我印象格外深刻,他在感言里谈到对自己作品的认识:“我每发表一篇作品,内心总有一种对于编辑和读者的深深的歉意。”“我从来没有能把我变成铅字的稿子再从头到尾一口气读完。”“读着读着,我的心就会因悔恨而痉挛起来。”“处处是失误、浅薄、粗露、疏漏、笨拙……我从来没有在自己的作品中得到过艺术享受。”“我从来没有满足过……现在,我只得承认自己在艺术上是低能儿。”——要不是亲眼看到,真难相信大名鼎鼎的张贤亮先生竟如此看待自己的作品,相对于无数恨不能用高音喇叭为自己鼓呼的人,张贤亮这样的说法简直是低到尘埃里了。就此和白草兄专门有个谈论,我说,只有一个可能,在张贤亮先生心里,必有着更大更高的文学标准,当他已然成为我们仰之弥高的标准后,他自己却有着我们目力所不及的标准,这正是张贤亮先生深不可测和值得一想的地方。

原载《朔方》2024年第9期
责任编辑 火会亮

读懂《霍乱时期的爱情》,才算读懂了爱与婚姻


据说,诺贝尔文学奖有个“死亡之吻”的魔咒:作家在得奖后,往往很难再写出佳作。


但有一个叫做马尔克斯的作家,却打破了这个魔咒。


1985年,继《百年孤独》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后,马尔克斯又写出了《霍乱时期的爱情》这部经典著作。


此书一经出版,就饮誉世界。


《纽约时报》评价说:


这部光芒闪耀、令人心碎的作品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


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费尔明娜与两个男人之间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纠葛。


作者借费尔明娜的三段情感经历,引发我们关于灵与肉、爱情与婚姻等人生命题的思考,读来令人万般感喟。


也许,读懂了费尔明娜的一生,便读懂了爱与婚姻的真相。


近在咫尺

却远在天边


费尔明娜,是一位美丽又高傲的富家女儿。


13岁那年,她偶遇17岁的送报员阿里萨,一见倾心的阿里萨从此对她展开猛烈的攻势。



费尔明娜在不懂爱的年纪,面对阿里萨的日夜守候、一封封含情脉脉的情书以及只为她演奏的小提琴曲,开始心旌摇曳。


她误以为这就是爱情,很快就陷入热恋。


两人经常偷偷互通信件,倾诉相思之情。


不久,费尔明娜收到阿里萨的求婚信,但此时的她却突然感到不知所措。


毕竟,在潜意识里,阿里萨并不是她理想的爱情归宿。


正当她踌躇不定时,希望女儿嫁入豪门的父亲也开始横加阻拦,并带她到外地长期旅行,杜绝了女儿和阿里萨的往来。


正所谓,越是受阻,越让人无法自拔。


本来还犹豫不决的费尔明娜变得坚定无比,在阿里萨一封封偷偷寄来的狂热求爱信中,她迷失了方向,答应了对方的求婚。



她以为,可以永远沉醉在甜蜜的爱情中,现实却让她大失所望。


两年后,费尔明娜回归故里,也因而有机会再次见到阿里萨。


她本来满心欢喜,可当和阿里萨四目相对时,看见的却是冷若冰霜的眼睛,听到的也是冷酷的话:


“这不是花冠女神该来的地方!”


有句话说得好: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近在咫尺,却远在天边。”


费尔明娜曾经以为,和阿里萨是一种心灵相通的情真意切,但却在这一瞬间,感受不到一丝丝温暖,眼前人远得犹如陌生人一样。


她恍然大悟,自己爱上的只是一个想象中的美好影子。


此后,费尔明娜决绝地把阿里萨从自己的生命中抹掉了。


费尔明娜的少女时代,之所以会爱上阿里萨,源于一种以幻想为滋养、越压制越反弹的迷狂。


可一旦近在咫尺,才发觉真实的阿里萨根本满足不了她的期望。


张小娴说:


“曾经以为,年轻时的爱情是诗,后来才发现,那不过是短句,诗不成诗。”


我们其实都曾是费尔明娜,以为爱情应该是纯美的,一不小心就爱上了爱情本身。


等到激情退却,才蓦然发觉,那只是一场幻觉而已,早些清醒过来,对人对己都有好处。


细语流年

不负光阴不负卿


费尔明娜结束了和阿里萨的爱情,从此一头扎进了现实生活中。


21岁时,她在父亲的安排下,嫁给了一表人才、家境富裕的乌尔比诺医生。


婚后,长达两年的蜜月期给费尔明娜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她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然而,婚姻生活却不尽如人意。


难以相处的婆婆,逼她吃各种做法的茄子,要求她学会弹钢琴;


性格古怪的小姑子,总是给予她无休止的差评;


和丈夫之间有不少互相厌恶的生活习惯,两人甚至会为了一块肥皂而争吵不休。



这些日常的诸多不如意总疼得让她无处可躲,但为着家庭幸福,她选择了妥协与退让。


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做的饭菜尽量符合丈夫的口味喜好,就连丈夫的衣服,也要根据天气和场合的不同细心挑选。


对于如何处好夫妻关系,费尔明娜有自己的一套婚姻哲学:


“夫妻生活的症结在于学会控制反感。”


她慢慢学会化解夫妻间的疙瘩,苦心经营和谐的家庭,在和丈夫多年的磨合下,他们已谁也离不开谁。


费尔明娜开始和丈夫在各种社交场合中,出双入对、志趣相投,俨然一对完美夫妻。


可让人崩溃的事却不期而至,中年时,乌尔比诺出轨了,对方是一位黑白混血姑娘。



费尔明娜伤心欲绝,再也忍受不了,搬到表姐的庄园,与丈夫分居。


乌尔比诺意识到自己错了,与情人断绝了关系,并一次次地上门道歉,两年后,费尔明娜还是选择了原谅。


之后,乌尔比诺一心扑在费尔明娜身上,和别的女人再无半点交集。


两人一起走过了风风雨雨,直至乌尔比诺在81岁那年意外去世。


费尔明娜与乌尔比诺长达半个世纪的婚姻里,彼此陪伴、相互妥协和适应,直至抵达平稳,让我们看到了世俗婚姻里最美爱情的模样。


也让我们明白,婚姻的不易和坚持。


张爱玲说:


“世界上,没有一种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夫妻的相处是一门技术,婚姻中难免各种磕磕碰碰,我们要学会的是经营和修复,克服彼此的厌倦,坚持下来。


经营好的婚姻如同一坛浓香醉人的美酒,时间越长越醇甜。


余生苦也好,累也罢,最幸福的就是,和另一半细语流年,不负光阴不负卿。


你若许我一生一世

我必许你生生世世


费尔明娜守寡后,一度消沉。


没过多久,她收到昔日追求她的阿里萨的情书,里面倾诉了50多年来的相思之苦。



这让费尔明娜愤怒万分,不留情面地拒绝了他。


可阿里萨的情书还是一封封地寄来,与年轻时不同的是,这些信件充满了对生活、爱情、老年和死亡的思考。


它们如魔性一般,让费尔明娜感受到了抚慰心灵的神奇力量。


一年后,她终于认清了自己的内心,决定和阿里萨再次走上爱的征途。


然而,作为有名望的乌尔比诺医生的遗孀,要迈出这一步谈何容易!


亲戚们开始轮番轰炸,女友表面恭维,实则嘲讽无比,女儿更是粗鲁又愤怒地对她说:


“你们这种年纪谈爱情,简直卑鄙至极。”


但此时的费尔明娜,是果敢坚定的,她不惜以和女儿断绝关系为代价,终于换得了追求爱情的自由。


她和阿里萨携手登上了“新忠诚号”游轮,开启了航海旅行。


在船上,白玫瑰的芳香、华尔兹小夜曲的浪漫、不分昼夜的甜言蜜语,他们沉浸在一种超乎现实的浪漫之中。



11天的航行后,游轮即将靠岸,当费尔明娜看到越来越多熟悉的面孔时,她因不能面对现实而沮丧万分。


阿里萨对她的垂头丧气心疼不已,下了一个重大决定:在船上升起一面标志霍乱的黄旗,船只永不靠岸。


他情意绵绵地对费尔明娜说:“我愿一生一世和你在一起。”


面对等待她半个世纪、许诺她一生一世的阿里萨,费尔明娜沉醉了,心中生出无视世俗偏见的巨大勇气,深情回应道:


“我也是,生生世世。”



费尔明娜用尽一生,终于明白了爱情的真谛。


如果说年少时代和阿里萨之间是一场幻梦的话,老年的她是真正爱上了这个一身激情、矢志不渝且充满睿智的阿里萨。


伊萨克夫斯基曾说:


“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


当两个灵魂之间有了共振,爱情便会不期而至,它激活了相爱之人的勇气和坚定,生命更加激情澎湃。


这激情宛如费尔明娜以纯净的灵魂接纳阿里萨一样,你许我一生一世,我必陪你生生世世,至死不渝。



费尔明娜以死亡为终点的爱情之旅远未结束,却留给我们对爱情与婚姻的深深思索。


年少时,我们不懂爱情,以为爱情是炽热的,经历后,才明白:爱情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感觉;


中年时,我们以为,爱情会在婚姻的酸甜苦辣中消失殆尽,直到后来才明白,爱情是一种相濡以沫的默契;


老年时,经历人生种种磨难后,我们终于看清了爱情的本来面目——


原来,爱情是心与心之间不可或缺的交流,是精神上的至死不渝。


罗曼·罗兰说:


“爱情是一种永久的信仰。”


无论世界满目苍夷、春生秋杀,还是春意盎然、姹紫嫣红,愿你我都能相信爱、付出爱、拥有爱。


也愿你我所爱之人就在身边,两心厮守,朝朝暮暮。


作者 | 江离菲菲,左手诗意生活,右手人间烟火,专注写有温度的观点文和书稿。

图片 | 视觉中国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