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留学 自我评价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24 13:49

留学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留学的自我评价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留学自我评价。在写作过程中,要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突出自己在留学过程中的成长和收获。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自我评价作文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留学背景和目的;主体部分详细阐述留学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留学对自己的影响。
3. 突出个人特点:在作文中,要突出自己的个人特点,如性格、兴趣爱好、学术能力等。通过具体事例展示自己在留学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让读者了解你的独特之处。
4. 强调留学收获:留学期间,你可能会在学术、文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所收获。在作文中,要详细描述这些收获,并说明它们对你今后的发展有何帮助。
5. 体现反思能力:留学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在作文中,要反思自己在面对这些挑战时的态度和应对方法,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6. 语言表达:作文的语言要流畅、准确、生动。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尽量使用书面语。同时,注意语法和拼写错误,确保作文质量。
7. 展现积极态度:在作文中,要展现自己积极向上的态度,表达对未来的期望和信心。这

福州格致中学学子高考后留学思路:立思辰助力澳门计算机硕士申请

高考结束后,不少福州学子和家长把目光投向了留学。对于福州的学生来说,高考后留学是为未来发展开辟新道路的重要选择,而立思辰留学则能为大家提供专业且全面的留学方案。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中国澳门计算机硕士申请攻略,特别是为高考后想要留学的同学提供方向,就算高考失利,也能通过留学实现自己的学术梦想。

科研经历优化:凸显专业深度与创新潜力

在申请澳门计算机硕士时,科研经历非常重要。优先选择和目标院校研究方向相符的项目。比如申请澳门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基于机器学习的智慧城市交通流量预测” 这类研究就很合适,因为它和该校 “智慧城市物联网” 实验室课题相关。

展示科研成果时,采用 “问题 - 方法 - 成果” 的结构。像针对澳门老城区停车难问题,用深度学习算法构建停车位预测模型,实测准确率达 92%,成果还被收录在澳门科技协会年度会议论文集。如果参与过国际合作项目,跨文化协作能力也是亮点。比如有同学作为唯一内地成员参与中葡联合开发的区块链溯源系统,负责智能合约层开发,项目还获得了葡萄牙里斯本科技节创新奖。就算是课程设计,也能挖掘出价值,比如《数据结构》课程中优化的澳门公交线路查询算法,让响应速度提升 40%,还被助教当作优秀案例推广。

实习经历打磨:强化实践应用与专业匹配

实习单位最好选澳门本地企业或与澳门有合作的机构,像澳门电讯、腾讯云(澳门)数据中心等,实习内容涉及粤港澳大湾区项目更佳。描述实习成果要用数据说话,例如在澳门某科技公司实习,参与开发 “大湾区跨境电商智能客服系统”,负责自然语言处理模块,让客户咨询响应效率提升 35%,为公司节约 20% 人力成本。

如果实习岗位和计算机领域关联不大,也能巧妙转化。比如在银行实习,可以突出参与开发内部风控数据可视化系统,用 Python 实现实时交易风险预警模型。实习证明里还可以请主管补充评价,比如主管评价学生在实习中展现出扎实的编程能力,独立完成澳门智慧城市交通数据清洗项目,代码规范度获团队一致认可。

材料呈现技巧:让科研实习亮点精准传递

个人陈述中专门设置 “科研与实践” 章节,按照 “学术科研 - 专业实习 - 未来规划” 的逻辑来写。比如基于本科阶段在澳门科技大学暑期实验室参与 “中文信息处理” 项目的经验,计划在研究生阶段结合学校 “粤港澳语言资源联合实验室” 的资源,深入研究粤语方言智能识别技术。

简历采用 “倒金字塔” 结构,把最相关的科研项目和实习经历放在前面,用加粗关键词突出核心成果,比如主导开发澳门旅游景点 AR 导览 APP(用户量超 5 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澳门区块链产业生态” 课题(已结题)。推荐信里让导师或实习主管重点提到科研实习表现,比如学生在 “澳门历史建筑数字化保护” 项目中,创新运用三维重建技术,成果被澳门文化局官网收录。

立思辰留学护航高考后留学路

福州立思辰留学为高考后想要留学澳门读计算机硕士的同学提供了 “科研实习双提升” 服务体系。专业团队会根据目标院校研究方向,精准匹配科研项目资源,还会提供实习背景优化指导,从项目挖掘、成果量化到材料呈现进行全程辅导,助力申请者充分展现科研潜力与实践能力,在申请中抢占优势,成功获得理想院校的录取通知。优先推荐林蓉老师和陈维津老师,他们是福州立思辰留学的经理,申请经验非常丰富,而且可以做多国联申,能为福州的同学们提供更专业、更全面的留学申请服务。如果你是福州的学生,有高考后留学的打算,不妨考虑立思辰留学,开启属于你的精彩留学之旅。

狮城心声之五:留学

张聚恩/文

近日,美国川普总统和鲁比奥国务卿轮番上阵,称要大规模吊销留学生签证,对中国留学生尤狠,引起广泛的不安与愤怒。此时,我在新加坡看到名为“新加坡万事通”的自媒体,连续发文,批评美国的做法,传递新加坡部分高校愿意接受被吊销签证的中国留学生来新继续求学的欢迎态度,同香港、澳门一些大学的表态相同。


其中的第二篇,说到为许多中国高考考生支招填报志愿、因对部分文科持负面评价而备受争议的名人张雪峰,也为女儿安排了到新求学的道路。他说,“但最终可能会让女儿在初中阶段进入国际学校,避开中高考的激烈竞争,考新加坡的顶尖高校,并以此为跳板考入海外藤校。”不知此话真伪,但却进一步引发我对于“留学”的思考。

借助AI工具,我搜索了关于“留学“的来历与沿革,很受启发。现简要梳理如下,并与大家分享一点浅见。


“留学”的来由


“留学” 一词源于日语(ryugaku),最早可追溯至唐朝。当时日本倾慕盛唐中国文化,多次派遣遣唐使来华,因遣唐使不能久留,日本政府便从第二次派遣唐使时,同时派遣 “留学生” 和 “还学生”,其中 “留学生” 指留在中国学习的学生,“还学生” 则在遣唐使回国时一起回国。后来 “留学生” 一词便沿用下来,凡留居外国学习的学生,都称 “留学生”。


在汉语中,“留学” 始于清朝,旧时称 “留洋”。1872年,容闳倡议的幼童留美计划,成为清朝留学事业的开端。清政府共派出120名幼童赴美留学,我国第一条铁路的设计者詹天佑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877年起,清政府又陆续向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派遣了多批留欧学生。后来,随着中日交流及中国对日本明治维新后教育改革的关注,“留学” 一词逐渐在我国流行开来。


晚清时期留学政策全面推进。1901年起,清政府大力提倡青年学生出国留学,颁布上谕鼓励各省派学生出洋,并给予学成归国者功名、官职等奖励。1905 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出国留学成为知识分子的重要出路,留日学生人数激增。1909年,清廷成立游美学务处,并在清华园设立 “游美肄业馆”,后改名为 “清华学堂”,作为留美学生的预备学校。


清末新政期间留学政策进一步调整与完善。1901年至1911年,名相张之洞拟定了 “约束章程十款、鼓励章程十款” 等,对留学生加以约束并鼓励。


辛亥革命后,留学政策逐渐废止,但留学活动并未停止。1915年,留法俭学会成立,开启了留法勤工俭学的热潮。1919年五四运动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达到高潮,大批青年学生赴法学习。同时,留美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加,1927 年中国留美学生数达到 2500 人。


民国时期的留学途径主要包括官派留学和自费留学两种。官派留学一般由政府机构或教育部直接选拔,也有部分高校如清华等承担选拔任务。自费留学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通过个人申请获得相关机构批准。


学术交流与学术机构的留学项目也逐步兴起。1923年,中法大学成立,加强了中法两国的学术交流。1928年,国民政府设立国立中央大学,该校也承担了一定的留学选拔任务。1930年代,随着中美学术交流的加强,美国的富布莱特奖学金项目开始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上述留学活动,一直持续到40年代。


这期间的留学生回国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周恩来、邓小平等曾赴欧洲留学,后来成为新中国的主要领导人。梅贻琦、蒋梦麟等留美学生回国后,分别担任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校长,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钱学森等一大批留在求学国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后回国参加建设的精英,成为我国科技事业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做出了杰出贡献。


新中国的“留学”


新中国成立后,留学生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初期(1949年-1978年)以公派留学为主。建国初至50年代末,主要向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1949年-1958年期间共派出各类留学人员1万余人,其中的绝大部分回国后发挥了重要作用。1961年,开始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到1966年先后向英、法、德、瑞士、日本等十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700余名。


1966年-1971年公派留学工作中断。1972年起恢复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开启了新中国出国留学多元化的新阶段。1972年-1978年间,国家共向49个国家派出1977名留学人员。


1978年是中国留学生政策的重要转折点,6月23日邓小平作出扩大派遣留学生的决策。12月26日首批52名公派赴美留学人员启程,1978年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共计1777 人,同时自费留学的限制也在逐渐解除,公安部开始正式受理自费留学申请。


1979年5月,教育部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等全国 11 所高校组建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1981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明确了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1984 年底国务院出台规定,允许任何公民自筹资金出国留学,此前的学历及工作年限等限制均被取消,至此中国向外派留学生的大门完全打开,出国留学热潮迅速升温。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因出国留学人员不能按期回国现象严重,国家开始收紧自费和公派出国留学的政策,公派留学需签《出国留学协议书》,自费出国留学则增加了大学毕业后服务期的限制。


1993年后,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新的政策法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留学人员工作的管理体系,简化留学手续,为留学人员提供更多的便利;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同时,留学还向低龄化和基础教育扩展,不少家庭将未成年子女,送出国接受教育。至此,中国留学成为一个蔚然”现象“,专业面广,年龄范围宽,形式多样,人数众多。在世界上,只有印度类同,甚至在美、加等国已经超越中国;而其他国家虽不乏留学现象,却与中、印难以比拟。


近年来,由于国际政治环境激变和泛意识形态化,我国的留学受到一些“特殊对待”。在特朗普第一执政期,留学美国的情况受到严重影响。第二任期开始以来,更采取一系列极端措施,使留学生的求学和在美生活与学习遭遇困境,尤其是学习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自然科学技术专业的留学生们,压力尤甚。实际上,就我所知,航空航天专业的中国留学生从早些年开始,就一个不收了。


我的一点浅见


从以上对于“留学”来由的梳理,放在历史的长河来看,中国最先是留学的“目的地”和留学生的“接收国”,而不是派出国。随着国力式微,为了革故鼎新、洞察世界、学习先进,逐渐转为向国外派出人员,开启了留学规模日渐扩大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在睿智的领导人的亲自推动下,鼓励留学,励志图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留学生问题是一个国际社会现象,就其本质,乃是加强交流、促进合作、各方互惠的事业。一方面,派出国在学习先进经验方面得到明显收益,我国的几次较大规模派出,得以了解世界文明的最新进展,为国家建设造就了适用人才。另一方面,接收国同样获利,由于高端人才的教学科研活动和部分学成人员的长期居留与当地就业,在客观上为所在国提供了丰厚的智力红利。


但留学生问题又有其复杂性,受国家间关系影响巨大而直接;在一些高新与前沿技术领域,正常学习交流与有可能危害国家利益的活动有时难以区分;当国家关系紧张,留学的规模与专业方向就变得尤其敏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增强与科技水平提升,先进国家对我国在人才教育培养方面的戒心,势将日益加重,对此也不必讳言。


对于“留学”这样一个双方互利的事业,目前出现如此巨大的困难,最终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还需要多加观察和做出积极努力。最终的结果,将在各方多因素权衡与博弈后得以动态呈现。但不管如何,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里,我们需要对留学方针与政策以及本国的教育事业进行必要的反思与改进,坚定地把工作重点放在国内。


首先应积极应对美方政策变化,寻求法律保护,维护国际公认规则,争取留学生应有权益。同时,也要丢掉幻想,寻找多渠道留学和开展科技交流的可能性,并调整与严控公派规模。


更根本的是,应抓好本国的人才培养工作,留学生只是全体受教育学生人群的极小部分。长远地看,高质量的、惠及全体青少年的教育还是要立足国内。应该把当前遭遇的压力变为改革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动力,通过扩大高校自主权,改革体制机制,学习国外成功经验,优化学科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养,系统性提高教育质量,做到既能留住优秀学生,培养出更多拔尖人才,又能使广大受教育者得到多元化、多层次的优质教育,成为对社会、对国家建设有用的人才。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