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6-25 02:57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某车间按年度计划作文注意事项
正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生产计划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某车间作为企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其年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直接关系到企业整体效益。为了确保年度计划的顺利实施,以下是在撰写某车间年度计划作文时需要注意的几个事项:
一、明确目标
在撰写年度计划作文时,首先要明确车间年度生产目标。这包括产量、质量、成本、安全等方面。明确目标有助于车间全体员工统一思想,形成合力,为实现年度目标而努力。
二、分析现状
在制定年度计划之前,应对车间当前的生产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包括设备状况、人员素质、生产流程、市场需求等。通过分析,找出车间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计划提供依据。
三、制定措施
针对分析出的现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具体包括:
1. 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2. 加强设备维护,降低故障率; 3. 提升员工技能,提高产品质量; 4. 调整生产计划,满足市场需求; 5. 加强安全管理,确保生产安全。
四、分解任务
将年度目标分解为季度、月度、周度等不同层次的任务,明确各阶段的工作重点。这样有助于车间全体员工明确工作方向,确保年度计划按部就班地实施。
五、制定考核标准
为确保年度计划的顺利实施,需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5年6月18日上午,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第二基地全价值链超级工厂项目开工活动在南京江宁开发区顺利举行。该超级工厂深度聚焦工业器件和电气连接相关核心业务,打造零部件、成品、供应链三位一体的全价值链深度融合体系,实现采购、生产、物流配送全流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建成后将成为领先的绿色、精益、智能示范工厂,不仅是中国菲尼克斯智能制造技术的集中展示,更将为中国电气连接领域树立“全价值链融合”的新标杆。
此次开工,也标志着菲尼克斯电气在坚定投资中国的道路上又迈出坚实一步。简洁朴素的仪式背后是这家国际化企业深耕中国32载的深厚积淀,32载创业路不仅连接着中国菲尼克斯的创业初衷,更承载着公司三大基地间的历史脉络与战略协同。三大基地,三次跨越,勾勒出中国菲尼克斯与中国工业同频共振的发展轨迹,担负着“最中国的德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与战略远见。
1993年底,深度布局国际化战略的德国菲尼克斯电气集团来到改革开放的中国,创始人李慕松带领包括现任中国菲尼克斯总裁顾建党在内的6人创业团队,在南京创立了中德凤凰电气有限公司,并在江宁的方山脚下租赁了最简朴的乡镇企业厂房,毅然开启了中国菲尼克斯人真正的创业之路。
但在创业初期,挑战繁剧,中德双方在管理、经营、生产理念上也存在差异,长期艰辛的探索与磨合在所难免。中国菲尼克斯人当时栖身的“基地”也仅是在方山脚下租用的几间设施欠缺的老旧厂房,交通极其不便,为今日目睹中国菲尼克斯三大基地者所难以想象。
即便在此等情形下,怀揣产业报国情怀的中国菲尼克斯创业团队还是在几年时间内站稳了脚跟,让“凤凰端子”为代表的一系列以电气连接、电子接口等为核心的相关产品及解决方案的美名传遍全国市场,帮助菲尼克斯电气品牌在90年代一步步进入在华发展的快车道,而方山工厂便成为后来三大基地的源头与起点。
方山工厂
25年前的6月18号,在南京江宁开发区建区8周年庆典上,菲尼克斯中国基地正式奠基;2001年9月,披荆斩棘的中国菲尼克斯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位于如今江宁菲尼克斯路36号百家湖畔的公司总部基地于当年竣工启用。这座现代化基地与方山工厂形成了鲜明对比,它不仅是生产经营的物理空间,更是集研发、制造、销售、物流、投资于一体的全价值链总部。作为公司自1993年扎根中国以来的里程碑之作,该基地既见证了企业从初入中国时的艰难探索到逐步站稳市场脚跟,再到实现全面本土化运营的完整历程,也成为中德产业合作的鲜活样本——通过将德国工业技术与中国市场需求深度融合并不断实现“中国制造”、“中国创新”,推动企业从“外来者”蜕变为“最中国的德国企业”,为后续二号基地、三号基地的战略布局奠定了基础。
是的,从上世纪90年代的辛勤探索到21世纪的一骑绝尘,中国菲尼克斯持续不断地将世界先进的电气连接、电子接口、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相关技术引入中国,并结合中国市场和中国客户需求进行本土化创新升级,为中国工业领域提供了大量优质产品和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智能输配电、电动汽车、储能、锂电、数据中心、半导体、智能建筑、轨道交通、船舶、医疗等诸多行业,成为中国制造业领域的标杆性企业,深度参与中国工业从弱到强、从本土到世界的蜕变过程。
菲尼克斯1号基地全景
时光流转至2021年,位于江宁秣周东路的中国菲尼克斯第二基地一期开始投入运营,其占地约50亩,累计投资近5亿元,自运营以来获得多项荣誉,成为中国智能制造领域的示范标杆。而此次6月18日开工的全价值链超级工厂项目毗邻一期,占地44亩,计划建设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建成后将与项目一期共同构成中国菲尼克斯二号基地,形成年产通用连接器产品6亿件的能力。二号基地的持续壮大,是菲尼克斯电气多年来坚定投资中国的有力证明,也彰显出电气连接等菲尼克斯电气传统优势业务在全球大变局下仍具蓬勃生命力。
从项目一期投入运营后迅速成为智能制造领域示范标杆,到2025年全价值链超级工厂项目开工奠基,二号基地始终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实现对总部基地功能的延展、配套与协同,并紧扣全球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浪潮,深度契合中国产业升级与“双循环”发展格局。正如顾建党所言,二号基地见证了“中德协同”的不断深化,将致力于成为中国电气连接领域“最高规格、最高竞争力、最高水平”的超级工厂,帮助中国菲尼克斯持续担当值得中国客户和产业信任的优秀伙伴,并更好地陪伴那些勇敢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为中国工业的全球化进程注入强劲动力。
菲尼克斯2号基地全景
未来二号基地效果图
而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及与之相关的智能制造需求的日益增长,中国菲尼克斯多年前便前瞻性布局了三号基地“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电动汽车竞争力中心”的规划与建设,意在充分发挥中国菲尼克斯在电气连接、自动化控制等领域的核心优势,结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智能制造发展趋势进行创新,聚焦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及相关创新业务。2023年,该项目一期在溧水奠基;2025年5月,成立已近10年的中国菲尼克斯电动汽车业务团队整体从总部基地搬入三号基地办公,开启全新历史阶段。
可以说,三号基地与总部基地、二号基地相互呼应——总部基地是中国菲尼克斯深耕中国市场的根基所在,也承载着公司完备的本土化运营能力和现代化管理体系;二号基地壮大了公司传统优势业务,提升了生产制造的智能化和绿色化水平,成为菲尼克斯电气品牌持续扎根中国的标杆;三号基地见证了菲尼克斯电气在深耕中国32载的基础上,着眼新兴产业、利用多年在华积累的技术与市场优势,开拓全新业务增长极、响应国家产业发展需要的报国情怀。
三号基地
换言之,三大基地共同支撑起中国菲尼克斯完整坚固、动态发展的产业布局,从扎根市场、追求卓越再到引领未来,三大基地在不同历史阶段承担着不同使命,却又始终紧密协同、共同成长,推动着中国菲尼克斯的持续发展。而颇具有隐喻意味的一个巧合是,站在三号基地的办公楼上,一面可以清晰看到方山——中国菲尼克斯起步的地方,另一面又可以看到从南京禄口机场不断起飞、连接着全国和世界各地的一架架客机。
从最中国的德国企业到全球大变局下的逆行者,菲尼克斯电气集团坚定投资中国,中国菲尼克斯正走在“全球视野,中国引领”的二次创业之路上!“改革开放的一扇窗、连接世界的一座桥”,中国菲尼克斯人有着坚定的信念,要成为中国客户和中国产业最值得信赖的伙伴,而三位一体的三大基地便是给予这创业勇气的重要基石,它们伴随公司深度融入中国产业生态,为中国工业的现代化、全球化进程贡献力量,也在全球电气、新能源和工业自动化等领域不断书写着属于中国人的辉煌篇章。
新华社开罗5月29日电 通讯|荒漠变良田——埃及撒哈拉沙漠收获丰收背后的“中国技术”
新华社记者董修竹 隋先凯
立夏前夕,埃及南部新河谷省广袤的撒哈拉沙漠地区翻涌起金色麦浪,收割机奏响收获进行曲,中国企业钻探的水井在无垠荒漠中浇灌出的良田喜获丰收。在明亚省,依托中国灌溉技术,甜菜种植农场成为沙漠绿洲,助力提高当地食糖自给率。
中国企业凭借过硬技术,与当地展开深入合作,在大漠深处发掘“生命的源泉”,为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范本,展现了跨国合作在生态改造和粮食安全领域的巨大潜力。
开掘生命之水助力实现温饱
埃及有过亿人口,约96%的国土为沙漠。为缓解粮食需求压力,2015年以来埃及政府不断加大开垦沙漠、新增耕地的力度,开掘水源是重中之重。
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带动下,中曼集团于2016年10月成立中曼埃及公司,深耕当地水井市场。从西奈半岛到明亚省撒哈拉沙漠深处,从马特鲁省的锡瓦绿洲到阿斯旺考姆翁布沙漠……近9年来,由中埃员工组成的水井施工队攻坚克难,帮助埃及累计钻探沙漠水井680余口。水井通过指针式圆形喷灌设备可以24小时做圆周运动进行喷淋,在原本寸草不生的沙漠中润泽出一块块良田。
这是5月3日在埃及新河谷省拍摄的一处农场(无人机照片)。该农场的灌溉用水来自中曼埃及公司在当地打的水井。新华社发(郝东磊摄)
“很高兴和中国企业开展农业合作,今年的第一茬小麦丰收了,我们很开心!”“埃及的未来”农业生产项目奥韦纳特片区经理阿布-海尔·易卜拉欣捧起一把饱满的麦粒,兴奋地向记者展示。这一项目于2022年在埃及总统塞西见证下启动,是埃及实现战略商品自给自足的重要国家级项目。
小麦是埃及人的主要口粮。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报告,埃及年人均小麦消费量约146公斤。奥韦纳特片区机电部门经理穆罕默德·胡萨里告诉记者,这里每费丹(1费丹约合6.3亩)土地能产3吨小麦。
中曼埃及公司总经理赵吴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地能产将近480公斤小麦,也就是说每亩地能解决至少3个埃及人一年的口粮问题。”除小麦外,地里还种植了苜蓿、土豆等作物,长势也十分喜人。
润泽无边沙海孕育甘美收获
在奥韦纳特水井项目作业现场,记者看到,数台30多米高的钻机轰隆转动,各类部机在风沙中运转,奏出铿锵的劳动号子。中埃员工身着红色工作服,头戴红色安全帽,在强紫外线和沙尘中紧张有序地忙碌作业。
项目经理赵宝江介绍说,钻井队克服高温、风沙、地层复杂、设备运输困难等挑战,不到一年时间已完钻63口深约450米的水井。
这是5月3日在埃及新河谷省拍摄的中曼埃及公司奥瓦伊纳特水井项目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郝东磊摄)
在中国水井的润泽下,距离首都开罗360公里的运河糖业农场迎来甘美收获。2015年,埃及政府提出开垦沙漠新增耕地的“百万费丹”计划后,埃及与阿联酋共建的合资公司运河糖业与埃及政府签署协议,计划将明亚省7万多公顷沙漠改造成种植甜菜、苜蓿、小麦等作物的农场,并在农场内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制糖工厂。
2018年4月,运河糖业与中曼签订三年合约,由后者负责该沙漠区块的水井钻探施工。据中曼埃方作业经理阿布介绍,明亚省沙漠地下水层深浅不一,且大井眼钻井易坍塌、易漏失。为解决这些难题,中曼技术团队创造性地使用了空气泡沫钻井技术,也就是用空气加上泡沫剂,取代传统泥浆来辅助钻进,克服了井漏问题,大幅提升钻井速度。后来,许多埃及钻井公司通过交流分享学习了中曼的该项新技术。
共建“一带一路”焕活民生经济
三年里,中曼在明亚区块打出的水井已足够灌溉3万费丹的土地。运河糖业农场技术经理哈桑说,2023年农场种植了2.2万费丹甜菜,通过农场的制糖工厂加工成食用糖销往各地。农场还种植了苜蓿、小麦等作物,成熟后很快销售一空,“这都离不开中曼在此钻探的193口水井。”
5月3日,收割机在埃及新河谷省的一处农场将收获的小麦装车。该农场的灌溉用水来自中曼埃及公司在当地打的水井。新华社记者 隋先凯 摄
“中曼的钻井队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里坚持不懈地做民生工程,就是为了能为中埃共建‘一带一路’贡献绵薄之力。看到井水让当地民众获益,我们由衷高兴。”赵吴涛说。
中曼的水井项目不仅帮助当地民众解决吃饭问题,也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和中国技术人员传帮带的方式,助力解决埃及年轻人的“饭碗”问题。
在中曼埃及公司工作了5年的穆罕默德·贾比尔告诉记者,他从普通工人做起,如今已成为一名平台经理。“在这里,中国师傅教会我很多技术,引导我在运营团队的支持下克服困难、始终努力做到最好。我为能在这样的团队里成长进步感到自豪。”
奥韦纳特水井项目作业经理法赫米·阿卜杜勒-哈米德说:“我们团队就像个大家庭,遇到困难,中埃双方员工运用各自经验齐心协力解决问题。有了水,就有了生命,能够参与这里的建设,为这片土地注入活力,对我们而言意义非凡。”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