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6-26 20:13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屠城血证》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屠城血证》的观后感,要围绕电影或书籍中的屠城血证事件展开。
2.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观后感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电影或书籍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主体部分重点阐述观后感,包括情感体验、思考和分析;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感悟。
3. 情感体验:在主体部分,要真实地表达自己在观看电影或阅读书籍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可以描述自己在屠城血证事件中的悲痛、愤怒、同情等情感,以及这些情感对自己的影响。
4. 思考和分析:在主体部分,要结合屠城血证事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可以从历史背景、人性、道德、战争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5. 语言表达:在作文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同时,注意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
6. 观点明确:在结尾部分,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感悟。可以是对屠城血证事件的反思,对人性、道德、战争的思考,或者对历史、现实的关注。
7. 引用资料
12月13日是第6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上午10时,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举行。
钟声深沉悠远,和平鸽凌空飞翔。这一时刻,这番情景,让人感慨万千。将时钟拨回到5年多前,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以立法形式确定国家公祭日,彰显了一个国家最清晰的价值观:铭记历史,缅怀遇难者,缅怀先烈,缅怀民族英雄。在这个基础之上,以国家之名,举行公祭仪式,不仅可以凝心聚力,更能宣示立场: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再将时钟拨回到82年前。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中国城乡战火连绵、硝烟四起,中国人民生灵涂炭、苦难深重,中国大地赤地千里、饿殍遍野。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这是南京最悲惨的历史,这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
一寸山河一寸血,青史终铭烈士心。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是寄托哀思,是致敬英雄,也是向全世界宣示: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近14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国家公祭仪式的举行,让我们穿透时光,回到历史现场。就在12月11日,由日本南京东京证言集会执行委员会主办的“南京大屠杀82年 2019东京证言集会”在东京举行,据报道,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之子葛凤瑾参加了这次集会,他讲述了葛道荣老人的3位亲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惨遭杀害的详细情况,葛凤瑾还表示,作为幸存者的后代,不仅要铭记这段苦难历史,更有责任向大家讲述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为南京大屠杀作证。
屠城血证,不容否认。与遗忘作斗争,与谎言作斗争,更要与否认历史的右翼分子作斗争。我们坚信: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有作家说过,历史不应该是记忆的负担,而应该是理智的启迪。举行国家公祭仪式,并非延续仇恨,也不是背着负担踽踽独行,而是在历史启迪中勇往直前,在砥砺奋进中拥抱和平。
有个细节是,在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在官方微博上表示:“山河无恙,有我站岗。”勿忘历史,珍爱和平,振兴中华,吾辈自强。没错,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拥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
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近代以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人民无数次经历了战争磨难,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设计,独具匠心,寓意深刻。从纪念馆的1号门进入,墙面侧看犹如一把断裂的军刀,从高空俯视则像一个和平之舟。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和平进程中,我们有信心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评论员丨秦川)
来源中国军网
铭记 缅怀 守望
2017年12月13日上午10时01分,当凄怆的鸣笛声响彻南京城的上空时,73岁的费仲兴停下了他匆忙而略显蹒跚的步伐,与路上的行人一起静立默哀。
费仲兴是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南京校区的退休老干部,退休前是原南京炮兵学院数学教研室的教授,他从2001年起走遍学校附近100多个村庄,调查这一地区平民遭日军屠杀的情况,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增补了834个名字。他将自己的调研和思考写进《城东生死劫》,这本书在官兵手里广为传读。
在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南京校区,关注和研究南京大屠杀的不止费教授一个人,事实上,官兵们对南京大屠杀的追问与反思从未停止过。
铮铮誓言,责任担当。
“历史怎能淡忘?”在改革转隶之初,该校区就组织官兵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开展纪念活动,引领官兵勿忘国耻,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学员李志国在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长久伫立不禁感慨。“40多天的杀戮,30余万冤魂,这血淋林的历史怎么能淡忘,更不容否认。如果我们忘记历史的教训,就可能重演历史的悲剧。”“牢记历史,不忘初心,勇担强军重任…… ”当日官兵铿锵有力的宣誓声响彻纪念馆上空。
学员在阅读《城东生死劫》。
“兵弱何以至此?”在某学员队的教育课堂上,一段发生在80年前校园里的故事引发了学员的追问。1937年12月7日,日军第十六师团部设在了校区前身国民党汤山炮校里。中国军队的迫击炮弹连续两天落在了校园内,但仅仅炸伤了十几名日军,炸死几匹军马。该师团后勤参谋在日记里写到“如果炮弹的数量再多一些,师团中枢大概就全报销了。”
“国衰而民辱,如果当时保障的弹药再多一些,部队战斗力再强一些,南京大屠杀也许就会被改写,卅万生灵也许就能得以保全。”学员沈绪贵深有感触:“能战方能止战,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苦练军事本领,努力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奋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国梦强军梦贡献力量。”
学员观看《屠城血证》。
“如何不负使命?”不少官兵看到影片中血腥残暴的镜头不禁陷入沉思。在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这个校区组织官兵观看《屠城血证》,在官兵中引起强烈反响。
学员吴唐轩在日记里写道:“十九大报告要求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名军人我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保卫祖国,保卫人民。如何践行这个使命,我想就是要扎实完成好每一次训练,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努力提升每一项技能,把自己锻造成过得硬的尖兵,随时准备着听令而行。”
在《城东生死劫》里,有这样一幅照片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官兵,南京大屠杀战犯日第16师团排着长长地队伍进驻国民党汤山炮校,背景是办公楼小礼堂无言的矗立。如今,苍松翠柏间小礼堂依然矗立,一代代校区官兵路过这里时坚定的步伐就是一次次无声的宣誓:不忘历史,牢记使命,保卫祖国永远安宁!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