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手把手教你写《形之声观后感》,(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27 19:42

手把手教你写《形之声观后感》,(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形之声》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定你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或感受。是关于影片的剧情、人物、导演手法,还是影片传达的主题?
2. "结构清晰": - 作文应具备引言、正文和结尾的结构。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影片的基本情况,如导演、主演、上映时间等。 - 正文部分深入分析影片,可以按以下顺序展开: - 影片的主题和寓意 - 人物塑造和性格特点 - 导演的拍摄手法和表现手法 - 剧情结构和发展 - 音乐、美术、服装等艺术表现 - 结尾部分总结你的观点,并提出对影片的总体评价。
3. "观点明确": - 在分析影片时,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并给出充分的理由和论据。 - 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词汇,如“很好”、“很棒”等,而是要具体说明原因。
4. "论述充分": - 在论述观点时,要结合影片的具体情节和细节进行分析,避免空洞的议论。 - 可以引用影片中的台词、对话、场景等,以增强说服力。
5. "语言表达": - 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和网络用语。 - 注意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和逻辑性

这五部感人至深的治愈系动漫电影,每一部都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治愈系动漫通常会为人们带来轻松、舒适和治愈的感受,还可以启示我们从生活中关注和感受美好、温馨、亲情、友情和爱情等等价值。今天就为大家推荐五部感人至深的治愈系动漫电影,每一部都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①.《夏日幽灵》

《夏日幽灵》又名夏日幻魂,短短40分钟却给了大白很大一个惊喜。动漫讲了三个寻死的人在听说烟花的传闻之后见到了幽灵,主人公友也想帮绚音找回她被埋的尸体,第一次未果之后,想到了找另外两个寻死之人的帮助,他们一起灵魂出窍,帮绚音找回身体,途中有喜有悲,好在最后成功找回绚音的身体。无论从作画还是BGM的使用来看都是一部佳作,传达出的情感使人在治愈与失意间徘徊,可以感受到那种来自的希望,也可以感受到那种来自世界的绝望。从整体来看,这部番的剧情塑造的可以说非常完美了,治愈系的画风及恰到好处的配乐,一点点将它的内涵展现出来,在不知不觉中忽然回想起那一种仅有青春才会有的感伤与失意。实际上这是一种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对于生与死的认识,以及绚音那种对于生命的热爱与无限的惋惜。


②.《声之形》

《声之形》动漫讲述的是转校生西宫硝子因为听力问题而受到同学的欺负,石田因为内疚而将自己完全封闭,两人在高中再次相遇后,一场救赎与自我救赎的故事展开了,类型属于校园治愈。这部作品大白认为最重要的不是男女主的感情线,而是他们能够在彼此的陪伴与守护中改变自己。硝子变得不再那么懦弱,并且有了自己的朋友,将也也不再封闭自我,成为了一个有责任感,勇于面对的人。毕竟没有人天生就是完美的,人都是需要成长的。当你走错路时,希望你也能勇于面对现实,通过自己的行动去诠释你自己所拥有的声音的形状。


③.《心灵想要大声呼喊》

《心灵想要大声呼喊》故事的舞台依旧在秩父市,主人公是普通的女高中生成濑顺,她小时候因为不经意间说过的话而被家人责骂,因此出现了心理问题,导致她一说话就会肚子疼,类型属于恋爱治愈。非常不错的一部动漫,主题是言语的力量,但是大白看到的更多是友谊,青春和责任。最后女主唱歌的部分情不自禁流下眼泪,友情终究治愈了她。不知道是因为感动女主的心声,还是感慨拓实真正喜欢的人不是她。青春不会那么童话吧,青春更重要的是收获友情吧。歌曲都很好听,画风也很棒,让人很有感触感。


④.《狼的孩子雨和雪》

《狼的孩子雨和雪》细田守的动漫作品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流露,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该作讲述的是妙龄少女花与狼人相恋,在生下姐姐雪和弟弟以后,因为狼爸的意外身亡,不得不独自扛起生活的重担。尽管困难重重,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坚信只要心中有爱,就能够战胜一切,类型属于亲情治愈。真是一部很温情的片子,比起狼人父亲给大白的遗憾,坚忍顽强的母亲更让大白感动。所谓责任的代价是巨大的,勇敢勤劳与坚强奉献也是大家所尊崇的两大美德。挑起家庭重担,去克服众多困难,看到子女都选择了自己的人生路,如此的母亲形象让人欣慰,却又让人心酸。


⑤.《乔西的虎与鱼》

《乔西的虎与鱼》由骨头社出品的青春动画电影,动漫讲述的是腿脚不便但很爱看书,自称乔西的女孩子与梦想着出国留学的大学生恒夫邂逅的甜美恋爱故事,类型属于青春恋爱。看完这部电影,大白仿佛看到了那片樱花园中两人在散步,或许有人会认为剧情俗套,剧情转折点仓促,没有铺垫,诚然会有些许漏洞,但是作为一部恋爱电影,一部动漫来讲,它想传达给我们的内核是传递到了的。我们的人生中常常会出现各种事情,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你的身边,所以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追逐自己的梦想,珍惜自己所爱之人。


生活不易,工作虽苦,美食无忧,动漫无虑,不管有多大的压力,吃顿好的,看一部精彩的动漫,就会有美好的明天。

看了日本等国家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我国家长该怎样与孩子相处呢?

不知不觉,《小欢喜》已经迎来收官之夜。

尽管舍不得,还是要跟这部带给大家无数欢乐的宝藏剧说再见。


《小欢喜》虽然如约画上句号,但柠萌影业的教育三部曲却还没到曲终人散的时候。

同样由鲁引弓原著改编而成,即系列收官之作《小舍得》也将于年内开机。


在演员阵容正式敲定之前,小小的私心还是希望黄磊x海清CP能够再续前缘。

仔细一盘点,近年来教育题材的现实主义剧也呈现“文艺复兴”的趋势——

《虎妈猫爸》《陪读妈妈》《少年派》《带着爸爸去留学》。

幼升小、低龄留学、高考,再加上聚焦“小升初”早教话题的《小舍得》,差不多已经把整个教育阶段安排得明明白白。


就如《小欢喜》总制片人徐晓鸥所说,“教育,本就是一个永远能引起关注的话题。”

对于身处最注重教育的东亚圈,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中国家庭而言,教育无疑是永恒的“痛点”。

正因如此,以上提到的剧集具有天然的传播优势,轻轻松松就能引起共鸣和讨论。


恰逢一部相关纪录片上线,那就借势揪着这个痛点好好聊聊——

《他乡的童年》



乍一看,这部纪录片平平无奇,没有博人眼球的噱头,没有业内大咖的加持,朴实无华风的海报让人摸不着头脑。

再看宣传语,除了涉及教育话题,似乎也说不出哪里有必看不可的理由。


就连线上宣发都很寒酸,只有老东家优酷帮着友情宣传了一波。


夹杂在众多综艺与热播剧中间的《童年》显得很不起眼。

至于主创人,或许只有《锵锵行天下》《锵锵三人行》《圆桌派》的忠实观众才会对“周轶君”这个名字感到眼熟。


实际上,除了是《锵锵行天下》等节目的常驻嘉宾外,能和文化界大咖们相谈甚欢的周轶君也有份光鲜的个人履历。

从2006年进入香港凤凰卫视后,作为全球唯一常驻以色列加沙走廊的战地记者,她曾终日穿行于战火纷飞的中东地带。

并多次采访阿拉法特、阿巴斯、亚辛等关键人物,先后著有《走出中东》《中东死生门》等作品。


促成周轶君从文字工作者转型为制片人,最直接的原因是其自我身份的转变。

2017年著作《走出中东》出版的同时,她迎来生命中第一个孩子

但就像《请1988》中那句台词所说“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初为人母的周轶君与孩子的相处时间越长,随之而来的困惑就越多。

即使是足迹遍布大千世界、视野足够宽阔的她,也不得不承认过去的那些经验和套路,在这个名为“育儿”的“极限挑战”面前统统失灵了。

于是,她开始试着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寻找答案。


01.

镜子里的日本


纪录片一共选取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六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其教育特色。

比如,世界教育水平世界第一、被誉为“教育奇迹”的芬兰。

在这里,几乎没有考试、不争第一、坚持教育平等、不分快慢班、注重户外实践课与亲近大自然。

可谓是实行真·快乐教育的芬兰,却能培养出既有优异成绩又不失创新思维的孩子,光凭这一点就足够勾起他人的好奇心。


比如著名的科技强国以色列,崇尚创新、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半大点的孩子就能熟练地拿起各式各样的工具,丁零当啷地做着手工。

有趣的是,周轶君甚至在采访过程中收到了一张来自13岁以色列少年递来的名片,上面赫然写着某某企业CEO。

创业从娃娃抓起,也难怪以色列会被称作“创业之国”。


再比如推崇贵族教育、注重教授课本之外“无用知识”的英国,这里开办的私立学校是无数中国家庭海外留学的首选。

甚至是在公共教育领域略逊一筹的印度,在培养跨国企业CEO方面的成绩也令人瞩目,因而被周轶君纳入她的取经之路。


那么,我们的友邻日本又凭什么入选?

提起这个国家,绝不能避开某个曾被视作天方夜谭的“诺贝尔奖计划”:本世纪初,日本内阁宣称未来要争取在50年内获得30个诺奖。

最后,日本居然当真取得18年拿下18个诺贝尔奖、平均每年1个的惊人业绩,即使最后完不成政府制定的KPI,也足够令人羡慕。


但这或许只是原因之一。

毕竟中日两国有着相似的社会环境、互为镜鉴的文化氛围:儒家文化、孝道文化、集体主义,甚至连“丧偶式育儿”这类问题也如出一辙。

这就使得日本的教育体系相较其他国家而言,更具参考价值。


作为资深记者,周轶君本人的职业习惯奠定了本片“参与型纪录片”的定位:重视对话、实地走访、真人出镜。

她从采访一户普通的日本家庭开始,以他们的女儿若松花果的视角切入,展现了莲花幼儿园的一系列日常。


老师先是组织了一场晨练,带领小朋友们尽情地在院子中撒野、奔跑、嬉戏

如果用园长的话来描述,这就叫“燃烧能量,感受身体中生命的苏醒”。

嗯,不愧是能把张继科形容成“帝国の绝凶虎”的中二国度,居然能把晨练都说得这么燃。


如果说晨练勉强还在想象范围之内,那么接下来的剑道练习就更具震撼力。

老师一边训练孩子进行腹式呼吸,一边要求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一齐喊出洪亮的声音。


虽说有的小朋友蹲马步时经常摇摇晃晃,很勉强才能维持,可一旦瞥到周围还在努力坚持的伙伴就不敢轻易松懈,更没有人会因为觉得太辛苦就哭闹。

这群小朋友已经完全脱离了我想象中吵吵闹闹、只知道玩闹的稚童模样,反而给人以训练有素的观感。


最震撼的一幕在于课程结束后那无比整齐划一的场景。

所有小朋友瞬间把姿势切换成土下座,然后高声喊出“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这让人立刻联想到一个词:“军事化管理”


由此可见,日本的确奉行着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教育体系。

但根据园长的解释,这与我们臆想中的集体主义有着微妙不同,它更强调集体的“共振”

它并非想完全扼杀个性,让每个人都像冷冰冰的机器人一板一眼地做着相同的事。

而是要求每个人都找准自己在集体中的定位,顺从集体号召,从而创造出能够包容差异的“回响”


除了要学会自觉地与集体“共振”以及遵循集体的步调之外,小朋友还需要学会的一件事就是谅解和换位思考,学会如何与集体中的他人相处

换言之,日式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是为了培养出某个优异的个体,而是为了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原子”

因为只有当个体循序成长,才能保证社会运转稳定的秩序,而对于日式教育真相的揭露,这还只能算作冰山一角。


周轶君的日本之行,先后拜访了两家教育理念截然不同的幼儿园。

莲花幼儿园是传统的日本幼儿园,藤幼儿园则更注重原生态和自由的教育理念,鼓励园内的小朋友接近大自然、注重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园内还有很多独到的设计,比如极其符合日式美学的环形建筑,不但具有“禅意”,更打破了空间上的隔离,让孩子们可以自由出入各个教室。


比如,为了让孩子们大胆地去爬树而放置的绳网。


这家网红幼儿园的存在除了让人体会到日式美学的奇妙,也让人不由得感叹日本人不愧是细节控——

门前设计的图案是为了让孩子们能自觉把鞋子摆放整齐,从细小的地方培养他们整理的习惯。


幼儿园的门刻意选择无法轻松关紧的设计,这会让孩子在关门时多加留意,否则天气冷的时候,没关好的门就会影响到别人。

也就是“强迫”小朋友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教育他们做事要做彻底。


园长故意去掉了水龙头下边的水槽。

如果水流开得太大,水花就会弄湿鞋子,所以小朋友会自觉地把水龙头关上。


园长接下来的几句话,却打破了我对藤幼儿园的美好幻想。

如他所说,以上种种像是强迫症一般的追求完美,终极奥义依然在于不给他人造成麻烦。

相比莲花幼儿园,藤幼儿园只是换了一种规训方式。


日本民族的特性就是仪式化、程序化、被格式化

《圆桌派》第四季中讨论北野武与日本文化话题时,著名旅日作家蒋丰曾做过这样的总结。


的确,看完两家幼儿园分别秀出的教学日常,大概就能get到日本人那种谨小慎微、追求完美、热衷于条条框框的性格是如何被一步步养成和打磨的。


02.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纪录片的前半部分是展示,后半部分则是反思

反思什么?反思日本诸多社会症结的根源。


压抑自我、过于重视集体中其他个体的感受,是日本社会的一大特征,伴生出的副产品则是情绪失调。

由于从小就被教育不可以在他人面前哭,过度压抑真实情绪成了社会铁则,以至于成年人连流泪的资格都被剥夺了。


明显可以感觉到周轶君都听得愣住了。

这样畸形的社会生态最后甚至催生出一个奇葩的职业:感泪疗法师

他的工作就是播放煽情短片,引导观众共情,然后鼓励他们放心大胆地哭,尽情释放负面情绪。

一个连哭都要小心翼翼的残酷世界,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恐怕很难感同身受。


以及校园霸凌。


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霸凌”大概可以算作日本的文化特产。

在豆瓣,顺着“校园暴力”“日本”的tag你能捋出一整串片单,而且要比其他国家泛滥的多。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告白》《所罗门的伪证》《声之形》《伤痕累累的恶魔》《人生》《3年A班:从现在起,大家都是人质》,数不清的影视剧试图表现被霸凌者的痛苦绝望与施暴者的丑陋面目。

▲《3年A班》


面对这样触目惊心的现状,日本社会的风气也有所松动,大众开始反思是不是教育出了问题。

集团化、集体主义除了带来制度上的优越性和人心凝聚力,是否同样会埋下罪恶的种子?答案是肯定的。


古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先进的教育理念,我们当然可以适当学习和借鉴,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古训也不能忽视。

更何况,一个社会的教育制度必然与其意识形态、社会环境、人文制度紧密相关。

紧跟着以上思考路线,不难得出结论:每个国家都有与之匹配的教育方针,这些教育理念也可能不尽完美、各有弊端。

比如“校园霸凌”就是日本教育种下的恶果。

因此,“拿来主义”并不足以解决中国家长的焦虑。


再举个例子。

一部名为《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又名《中国老师决战英格兰》)的BBC纪录片中,记录了一场小型的社会实验——

将中国教育的模式引进英国课堂,实验对象是分别接受两种教育模式的中学生,时间设定为一个月,最终结果只看分数高低。

输赢我先不剧透,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一探究竟。


“这是一个基于高压学习和残酷竞争的无情体制。”此乃纪录片对于中式教育的定义。

追求权威、纪律、残酷竞争和高强度训练的中式教育vs宽松、自由、全面发展的英式教育,孰优孰劣?

先别忙着做出判断,因为更耐人寻味的故事发生在视野之外。


伊顿公学的前教务长Kramer对这场实验做出了点评:“如果这5位老师来的是伊顿公学,那他们肯定都会很开心。因为这里的孩子能力都非常强,不会让中国老师失望。”

这位前教务长很诚实地点破了英国精英教育的实质——

在优秀的私立学院中,课堂纪律照样很严格,严苛程度比起中国的应试教育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追求快乐教育的公立学校中,学习压力的确小,代价就是学生被名校录取的概率也跟着缩水。

等到毕业之后,学生的收入与社会阶层很快就会被名校毕业生拉开,阶级固化也随之而来。


放眼全球,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下,教育改革都是常态

以莲花幼儿园为例,让孩子们四季赤裸上身锻炼的传统在延续60年之后,最后迫于舆论压力中止了。

这其中映射出的是日本社会对儿童教育的“松绑”和反思。

我们是可以对国内的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表示鄙夷,却鲜少有人继续追问。

或许看完纪录片,你会和我产生相似的想法:既然四处“抄作业”不可行,不如考虑如何紧跟时代变化的步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花路”


03.

坡道上的我们


刷纪录片刷到一半时,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个问题:作为没有孩子的单身青年,看《他乡的童年》能有多大意义?

这不像甜宠剧,好歹还能感受下恋爱的气息、磕磕CP糖,也不像烧脑悬疑剧,能享受到一点推理解谜的乐趣。


直到看过本片的幕后采访,我才多少有了一点头绪。

据周老师透露,摄制团队中有一位95后的女同事,拍摄伊始她就抱着排斥的态度,对熊孩子更是无感。

可最后她却被芬兰家长、老师与孩子间的平等关系所打动,也回想起父母曾经对自己兴趣爱好的贬低。

换言之,她对育儿话题的回避,根源在于童年受到的打击,原生家庭留下的心理阴影让她本能地排斥和远离所有“幼年的她”。

▲《战地记者周轶君以妈妈身份探访六国教育,拍成这部纪录片》—by 三明治


随着上半年《都挺好》的热播,“原生家庭”这个概念一度成了热词。

在舆论一面倒的情况下,几乎快衍生出“原生家庭PTSD”,症状就是谈父母色变,甚至有人把自己的不幸遭遇统统归咎于原生家庭。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大众在讨论原生家庭时,不自觉就会对号入座,从而走向对立。

就像家长与孩子在观看各类家庭剧时,往往各有各的感触。

尤其是在《小欢喜》热播期间,时常能看到这样的观后感:“我为英子真情实感地落泪了,但我妈却觉得这些孩子不够懂事。”


这意味着再多的温情轰炸、再多的理智讨论,也解决不了现有的家庭伦理矛盾。

当初苏明玉拼了命想和原生家庭切割,但最后还是重新选择和解。

这样强行“都挺好”的结局被无的放矢的观众强烈抵制,豆瓣评分也跟着大幅下滑。

换个角度审视,这不就是一种示弱:编剧不敢戳破中国式家庭那层脆弱的表层,而且也想不出还有什么既能过审又能满足观众心理预期的收尾方式,只能草草了事。


可许多人在忙着据理力争、尽其所能抨击父母的同时,却忘了原生家庭本不该成为“噩梦”的代表词。

就像更加理想的亲子关系、更加可靠的改变之路,难道真就无处寻觅吗?倒也未必。

莲花幼儿园的园长秋田光彦在采访过程中贡献了大量金句,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也是最精湛的莫过于以下这段——

“父母与孩子之间并不是支配关系,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同时也获得了成长。从这个角度来看,孩子也是大人的父母。”


“孩子也是大人的父母”这乍一听还挺“大逆不道”的话,其实很通俗易懂。

孩子与家长彼此间拥有独立的人格,双方都需要在互相陪伴的过程中获得正面反馈。

假使一味地以爱之名进行灌输和控制,或是将孩子视为所有物,引起反弹和抵触情绪都算是轻的。

患上抑郁症、一度想要跳海的乔英子就是最好的反面典型。


远隔重洋,园长的观点却与黄磊在幕后花絮中这番话不谋而合——

“我认为孩子把他更美好的一部分给了你。”

“对你的依赖,给予你每天疲惫之后的抚慰,都是孩子给你的,其实你是更大的获得者。”


黄磊敢说这话自有他的底气,无论戏里戏外他都是好父亲的代言人。

每当儿子惹事,童文洁忍不住对他咆哮的时候,方圆就会跳出来打圆场。

在他亲情和大道理两手抓的努力下,方一凡很少出现逆反心理,童文洁也时不时会冷静下来,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有错就认,主动放低姿态,有问题可以及时沟通,一家人也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整趟旅程,对于周轶君而言就是一次探索与发现。

她的本意是为孩子去寻找最好的教育智慧,却发现最好的教育在于大人也变成学习者,不要停止成长。

像《小欢喜》中刘静所说,父母和孩子之间或许永远存在时差

但时差不代表无可逆转的死局,把“创造良好开局”的重任转交给这届年轻人,倒也为时未晚。


《他乡的童年》拥有与《圆桌派》一脉相承的气质与基调,它只负责展示和启迪思考。

也正如片尾处的点睛之笔所言:“关于成长,没有正确答案。”

倘若,你指望看完纪录片就能找到万能的亲子攻略,那难免失望而归。

但如果,你想要拓展思路、开阔眼界、了解更多的可能性,那么我强烈推荐本片。

- END -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