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1 02:15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鲁迅散文读书笔记的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定你的读书笔记要围绕鲁迅散文的哪一个主题或哪一篇作品展开,例如鲁迅的社会批判、文化反思、人性探讨等。
2. "深入阅读": - 在动笔之前,确保你对鲁迅的散文有充分的了解,包括作者背景、散文内容、时代背景等。
3. "结构清晰": - 你的作文应该有一个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鲁迅及其散文,提出你的主要观点。 - 主体部分详细分析散文的内容、风格、手法等,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论证。 - 结论部分总结你的观点,并可能提出对鲁迅散文的进一步思考或评价。
4. "观点明确": - 在作文中明确表达你的观点,无论是赞同鲁迅的观点,还是对其提出批评,都应有理有据。
5. "分析深入": - 对鲁迅散文中的修辞手法、象征意义、语言特色等进行深入分析,展现你对文本的细致理解。 - 可以引用鲁迅散文中的原文,但要注意适当引用,避免过多引用而影响自己的观点表达。
6. "结合时代背景": - 将鲁迅散文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分析,探讨其产生的社会文化意义。
7. "批判与反思": -
与你分享,便胜却人间无数,点击关注,共同探讨。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它记录了鲁迅先生儿童、少年、青年时代的一些往事、一些思考和一些批判,这本书被列为中考必读名著之一,更是有一些篇目被选入了部编版初中、高中语文教材,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分享其中的一篇《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雕像
《藤野先生》是鲁迅《朝花夕拾》中的第九篇,主要记述了1904年夏末到1906年初春,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发生的事情。萃取文章最为主要的事情,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个事件:
1.添改讲义 2.纠正解剖图 3.关心解剖实习
4.了解中国习俗 5.匿名信事件 6.看电影事件
鲁迅先生通过这六件事,从不同方面勾勒出了藤野先生的形象,并让这形象在今天开来仍旧熠熠生辉。与此同时,鲁迅先生自己的爱国青年形象也跃然纸上,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而这一切与鲁迅先生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有着极大的关系:首先,善于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在添改讲义等前四个事件中,鲁迅先生直入主题地描写了藤野先生的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热情诚恳。而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藤野先生并没有正面出场,只是偶尔出现于侧面。但正是这些看似无关的描写,让藤野先生正直而无狭隘的品格凸显出来,也只有这样的藤野先生才让鲁迅先生久久不能忘怀。其次,和鲁迅所使用的语言也有所关系。钱理群先生认为,鲁迅先在整篇文章中,描写藤野先生时都是严肃的,而在写自己所遭受的一切时,都使用了较为调侃的语言。正是这两种大相径庭的语言风格,让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活了起来。
鲁迅全集
目前关于《藤野先生》的主题,有许多说法,也无一个定论,这里仅仅列举几种比较常见的说法,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1.表达爱国主义思想
鲁迅生活在近代中国,那时祖国正遭受着列强的入侵,而大多数普通中国人却过着麻木的生活,《藤野先生》中讲述的“看电影事件”,正是一个很好的写照: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鲁迅先生看见这样的中国人,不禁戚戚然,做出了他一生中重大的决定之一,那就是:弃医从文。以文字去拯救国人的精神,只有一个民族精神强大了、被唤醒了,民族、国家才能繁荣富强。
2.怀念藤野先生
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亲眼目睹了留学生的现状,而在所教过他的老师中,对于藤野先生是最为怀念的,他在文章中是这样说的: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可见,对于藤野先生这种正直无狭隘的品格和做人的态度,鲁迅是极为认可的,而对这样在异国给予他平等对待,甚至是关心的外国教师,他是十分怀念的。回国后,鲁迅曾经多次托人打听藤野先生的音信,可惜始终无果。
而在日本的岩波书店要出版《鲁迅选集》时,鲁迅也是表示其它皆可,只希望一定要将《藤野先生》选入其中,可见一斑。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7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这段话是《藤野先生》一文最后一段,写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他被反动军阀和御用文人所迫害,离开北平。他在一封信中这样说道:
我来厦门,虽是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使有些准备。”
这些无一不表现了弃医从文后的鲁迅誓要用笔与反动势力作斗争,而藤野先生这样正直无狭隘的品格,深深地鼓舞着他,让他有力量继续前行。
END
寄与读者:
关于《藤野先生》的分享就到此介绍了,亲爱的你如果有什么想法想要与我分享,欢迎留言。
我愿倾听你的声音,有什么书想与我分享,或者想看《朝花夕拾》其他篇目的笔记,快快留言于我呦~
知识点
一、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小事?请给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可以用文中的语句,也可自己概括),看看谁的小标题更恰当。
学生思考、讨论并概括。教师提供参考:
按自然空行,共有十八件小事。小标题可以概括为:
1.鲁迅的笑;
2.鲁迅走路的姿态;
3.穿衣裳的评论(详写);
4.不游公园;
5.看电影的路上;
6.纸烟;
7.休息;
8.工作时间(详写);
9.踢鬼、谈鬼(详写);
10.吃鱼丸(详写);
11.病中(详写);
12.海婴的夸耀;
13.明朝会(详写);
14.病好起来了(详写);
15.木刻画;
16.“若没有我呢”;
17.病“好”了;
18.他“休息”了。
二、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十八件小事,这十八件小事,你认为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或特性?
鲁迅的笑:突出“明朗”,发自内心的“欢喜”,可见其观爽朗、平易近人;
鲁迅走路的姿态:突出“轻捷”,快,表现鲁迅先生干练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
穿衣裳的评论(详写):突出“全智者”,表现鲁迅先生独到的审美观;
不游公园:暗示鲁迅先生工作的繁忙;
看电影的路上:突出鲁迅先生的礼让,表现对他人对亲人的爱;
纸烟:突出“贵”“贱”的分类,表现鲁迅对来客的尊敬和对自己的“吝啬”;
休息:突出“翻一翻书就是休息”,表现鲁迅先生对时间的珍惜;
工作时间(详写):写一天的时间安排,突出与常人不同的作息习惯,表现鲁迅先生抓紧一切时间工作,表现了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伟大情怀;
踢鬼、谈鬼(详写):突出诙谐有趣,表现鲁迅先生的幽默风趣和大胆,以及他的智慧;
吃鱼丸(详写):突出“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表现鲁迅先生做事认真,深入实际的严谨品质;
病中(详写):突出鲁迅病情的严重,表现他为了工作不顾身体疾病的奉献精神;
海婴的夸耀:突出“夸耀”,用尚不懂事的孩子的细节反衬鲁迅病情之严重;
明朝会(详写):突出“明朝会”,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
病好起来了(详写):写鲁迅的病“好了一点”“又好些”,突出鲁迅的朗朗的笑声,表现鲁迅的乐观精神;
木刻画:写病中鲁迅的一幅木刻画,暗示鲁迅顽强的生命毅力(此处可在后面让学生讨论);
“若没有我呢”:写鲁迅的希望,希望青年一代可以独立地走正确的道路;
病“好”了:突出“觉得做事要多做”、“以为”“准备”,表现鲁迅的工作的执着和热爱;
他“休息”了:写鲁迅生命的结束,突出“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表现鲁迅“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彻底的奉献精神。
三、以上这些内容,看似没有什么联系,比较杂乱。你能否对它们进行归类?
神情姿态:“鲁迅的笑”“鲁迅走路的姿态”,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穿着审美:“穿衣裳的评论”,自然朴素、人情练达。
饮食起居:“纸烟”“休息”,简单随和、体恤他人。
工作习惯:“工作时间”,不同寻常,忘我精神。
休闲娱乐:“不游公园”“看电影的路上”“踢鬼、谈鬼”,幽默风趣、童心未泯。
日常琐事:“吃鱼丸”“若没有我呢”“木刻画”,待人接物、爱护青年。
对待疾病:“病好起来了”“病‘好’了”,乐观精神。
可以说,虽然本文看似杂乱,但有一个情感上的线索。全文除了许广平先生的一句极为朴实的感叹,没有一个地方有直接的赞美,却处处透露出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同样的,没有一个“悲”字,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沉重的悲伤。
四、本文有许多让人感动的细节。请找出你认为最受感动或最受启发的细节或语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品味从中得到的启发。
①鲁迅的笑声。
本文中有多处,例如文章开头:“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
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
②鲁迅的坚毅。
注意两个细节。一是“明朝会”中,应答海婴,之后就不停的咳嗽。一是在病中,却还同“我”开玩笑,而且“笑声是朗朗的”。
③鲁迅的幽默。
鲁迅的幽默是饱含智慧和哲理的。例如在“说鬼”中,“鲁迅先生说到这里就笑了起来。‘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了人。’”
④鲁迅的慈爱。
主要体现在鲁迅对海婴的日常小事上。
⑤鲁迅的严谨。
在“吃鱼丸”一事上,可以看出他的严谨。用许广平先生的话说是,“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五、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大量细致地记叙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有以下几个好处:
1.更真实。伟人也像凡人一样会生病,会害怕,也聊天、看电影,也有自己的生活特点和习惯,这就给了读者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鲁迅。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
2.更直观。通篇都是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到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方面的许多感人之处,以及他思想、性格方面的不少特点。而这些都不是通过作者的抽象说教中来的。
3.更真挚。通篇的细节描写,基本上都是白描,几乎无一评论,无一直接抒情,而真情毕现。尤其是写到鲁迅生病之后的各个细节,写到海婴的“明朝会”,看似完全平静的叙述,无一“悲”字,但悲剧色彩流溢其间,读来令人心酸。
4.更有趣味。关于鲁迅的许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的描叙,可以引起读者的浓厚的阅读兴趣。
5.更有表现力。也就是所谓以小见大的写法的最大的妙处。文中许广平的一句话十分恰当:“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含量。
六、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
还写了“我”(作者萧红)、海婴、许广平。
写他们的作用,是从侧面烘托鲁迅,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但由于三个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作用也不一样。
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抒情的张力)。例如平静的叙述中饱含的深刻的情感,尤其是“悲”感。
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而且,海婴的无知、无忌,也与大人的内心的担忧形成对比。
写许广平,是更典型的侧面烘托。例如,鲁迅病危时,她“很镇静,没有紊乱的神色”,虽然也曾“当着人哭过一次”,但“该做什么,人是做什么”,她的坚强,有力地衬托出鲁迅的坚强。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