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绿化树 读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1 04: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绿化树的读后感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对绿化树的理解、感受和思考。可以围绕绿化树对环境、生态、人类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展开。
2. 确定结构:一篇好的读后感作文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文章结构的清晰和逻辑性。
3. 突出重点:在正文部分,要抓住绿化树的核心特点,如生命力、适应性强、美化环境等,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阐述。
4. 表达感受:在作文中,要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绿化树的感受,如赞美、敬佩、感慨等。可以通过描写绿化树的外貌、生长环境、成长过程等来体现。
5. 结合实际:在论述绿化树的作用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城市绿化、农村环境改善、生态保护等,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6.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可以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7. 观点明确:在作文中,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如绿化树对人类的重要性、如何更好地保护绿化树等。
8. 引用原文:在论述观点时,可以适当引用原文中的语句,以增强说服力。但要注意不要过多引用,以免影响
章永璘的救赎——读张贤亮的《绿化树》有感
2012年国庆节我去宁夏旅游时,在张贤亮先生创办的西部影视城购买了《张贤亮精选集》。我回家后认真阅读了这部中短篇作品集,发现作品中的《灵与肉》(电影《牧马人》)、《肖尔布拉克》,还有没有入选精选集的《邢老汉和狗》、《浪漫的黑炮》(电影《黑袍事件》)等小说都被改编成电影,这些电影有的是我儿时在邻村过红白喜事中看过的露天电影。当时我将电影看得非常神秘,好像一切剧情都是导演想象的,演员随意表演的,没想到每部电影都需要小说的坚强支撑,因此我们赞赏为观众带来赏心悦目电影的演员、导演时,往往忽视了默默耕耘的作者(作家)。我读后感觉整部作品语言精美、十分接地气,尽管作品场景是粗犷、荒凉、贫穷的大西北,但张先生用南方人特有的细腻、唯美的笔调,让语言如诗般的顺畅、绚丽,这得益于作者二十多年的亲身经历,在其多年的改造、牢狱生活中的深厚的生活积淀,当然更得益于作者有一双善于深刻洞察生活的慧眼。2014年9月,张贤亮先生因病去世的消息见诸报端,让人扼腕叹息。前些日子,今日发出一篇纪念张贤亮的文章,我才想起在不知不觉中张先生已经离开我们十年了。这十年中,我被诸事缠身或心情浮躁,难以静下心来阅读各位大家的名作,当然张先生的精选集也被束之高阁。随后我写了一篇纪念张先生的文章,并拿出张先生的精选集,重新开始阅读。说句实话,在这个网络时代,在这个生活压力剧增的时代,各种信息铺天盖地,于是快餐式阅读成为主流,加上立体感视频的冲击,能静下心来阅读纯文学的人确实不多了,我也概莫能外。但我还是强迫自己放下手机,进入阅读状态,不过很快张先生高超的文笔让我进入了作品中,和作品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患难。目前我已经阅读完该作品集首篇——中篇小说《绿化树》,正在阅读另一篇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我读完《绿化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对男主人公章永璘即将获得爱情走上人生正轨,却因因供销社主任的告密重新陷入牢狱之灾感到怜惜;对女主人马缨花多年等待章永璘无果,为了生活被迫和哥哥返回青海,从而两人天各一方、终生未见感到惋惜;还有农活好手、一直暗恋马缨花最后被迫出走的盲流海西西的命运如何也让人纠结。大概我无形中沿袭了国人喜欢的这种“大团圆”结局的思路,对这种开放性结局总感觉不适应和些许遗憾。好了说了这些题外话,让我谈谈《绿化树》这部作品。上世纪五十年代因写诗歌被错划为右派的主人公章永璘结束了劳改生活,他和老编辑、供销社主任、老会计、退伍军人几个犯人被编入当地的一个农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些人基本都有门路,不准备在此久待,只有章永璘无依无靠,准备在这个贫瘠的地方常住。他在这里遇到带一个孩子的寡妇马缨花,大概是他“腹有诗书气自华”与其他人格格不入的书生形象,或是瘦鸡猴样子的外表引起马缨花的怜悯,于是马缨花经常以这种、那种的借口,他晚上去她家吃饭,为其提供白面馒头、焖干饭等“美味佳肴”。这些食品在今天确实算不了什么,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自然灾害那三年,人们连菜叶、树皮都吃不上、饿死人的年代,确实是奢侈品。在他和马缨花的进一步接触中,他才知道在粮食如此紧缺年代,孤儿寡母的马缨花搞到食物的“窍门”,也才知道为何村中妇女戏谑马缨花开“美国饭店”。因马缨花长得颇有姿色,并且心灵手巧,能说会道,撩拨了村中的不少光棍汉的春心。村中那些光棍男人喜欢到马缨花家串门,特别还有瘸子会计这样村中的实权人物,他们去时决不会空手,而当时最抢手的东西就是食物。当然还有一直暗恋马缨花的农活好手海西西的暗中接济。泼辣的马缨花与这些人虚与委蛇,也得到一些实惠,于是有能力接济章永璘。马缨花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看人的眼光绝对毒辣,她知道章永璘是文人,不是等闲之辈,只是在这个荒诞的时代让“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鼓励章永璘读书,并设法创造一切条件让章永璘读书。并且在一次章永璘情迷意乱之际,她把握了最后底线,鼓励他将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可见马缨花是一名有底线、深明大义的女人,尽管她也深爱着章永璘,但她清醒的认识到他们之间的差距,当前什么事情最重要,由此推断,与马缨花调情的这些男人是占不上什么实质便宜的,这也展现马缨花狡黠的一面。当然我们也能理解,人常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做为外来户、拖家带口的马缨花,在这个困难的年代,她要生存,就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手段。章永璘以前做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该算高级知识分子。他具有知识分子清高、敏感的品质,但在西北这个荒凉、贫瘠的地方,在这个黑云压顶的政治氛围下,在他这个接受无产阶级专政的右派分子的身份下,生存成为第一位的。人们为了一口食不择手段,他也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糊口上,为了多打稀饭用深底的罐头瓶打饭,为了多吃饭宁愿不要现成的馒头,刮笼屉底部的馍渣,用做糨糊的面粉烙饼子吃……在马缨花的悉心照顾下,章永璘的身体逐渐恢复。但他敏感的神经却对马缨花这样生存方式不齿,这也是一种暗生情愫的表现。但马缨花清醒的认识到自身的处境,认为人首先要活着,要更好的活着,因此对章永璘这种幼稚的想法报以宽容的笑容。章永璘的父亲、伯父都是资本家,他小时候是吃着洋面包、喝着洋墨水长大的少爷,要不是这场荒诞的政治运动,他从高高在上的天堂一下子跌入地狱,成为比平民还低下的劳改分子,他是不可能和马缨花产生交集的,也不可能对其产生感情的。他此时也有顾虑,认为马缨花没文化,他们如果结婚可能没有共同语言。最后当他排除思想顾虑,准备和马缨花组建家庭时,这时他又卷入无边的政治风暴中,坠入了“深渊”。因盲流海西西在逃亡的前夜找过他,他被即将回省城去团部办手续的供销社主任举报,重新被关入劳改场。这一关就是十几年,期间马缨花也来看过他,但没见上他。后来在她苦等无果的情况下,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和她哥哥回青海。从此以后,天人相隔,就是一辈子。读完这部小说,让人掩卷长思,这就是人的命运,章永璘点蜡熬灯读的是马克思的《资本论》,知道了人剥削人的秘密,知道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但却解释不了自己在一个无产阶级掌权、工人翻身做主人的国家,却被以这种怪诞的方式进行专政。当然在马克思那个时代,资本主义还是最先进的生产方式,其也不可能详细预测无产阶级掌权后的国家发展模式。只能说,那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在铺天盖地的专政铁拳下,每个人如同草芥、浮萍,在风雨中飘摇。要避免悲剧的重演,以为为本、民主的政治模式必不可少。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读《绿化树》有感
#我来唠家常#
《绿化树》是张贤亮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小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个人认为,大约比《围城》和《边城》更具有震撼力,写作手法非常老到,尤其是景物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看着故事情节,如同电影一般,在眼前展现,一幕一幕,栩栩如生。在喜欢的同时,也不由得心生感叹,感叹马缨花的纯朴、聪慧、狡黠,感叹海喜喜的凶猛、仗义、憨厚,感叹章永麟的自私、狭隘和摇摆不定。
马缨花喜欢章永麟,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以帮忙砌火炉为借口,让他来家里吃饭,又以翻新火炕的由头,一步步引着章永麟到家里来,只是为了让他填饱肚子,为他考虑,吃饱就去看书,为他做棉裤,帽子。现在看起来也许无所谓,在那个缺衣少食的特殊年代,无异于救命。章永麟在马缨花的照顾下,从一个病秧子、棺材瓤子蜕变成了一个壮小伙。有道是“衣食足,知礼节”,章永麟从开始对马缨花的感激涕零,恩同再造,到惶惑不安,再到心安理得,再到心生疑惑,感觉自己和她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思想不同,语言谈不来,关心的东西不一样。按照我们现在的话说,他心底产生了马缨花配不上他的感觉。多么讽刺的场面,一个常年吃不饱,穿不暖,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书生,一旦脱离了饥寒交迫,自觉高人一等的念头不可遏制的迸发出来,预示了马缨花的不了局。
怎么说不了局呢?作者很聪明,写到这儿的时候,基本就到故事的下半场了,要么结婚,要么离开,可他偏偏来了个不可抗拒力,逃脱了负心人的指责。不客气的说,顺着作者的笔触,马缨花不会成为章永麟的妻子,退一步说,就算他们结婚了,因为三观的不同和知识文化的差异,分开是必然的,那么,章永麟必然会变成被指责的那一个。作者巧妙的运用了营业部主任的诬告,致使章永麟无法脱身,乃至一再的被劳教,管制。说实在话,这部小说无愧于它的成就,悲剧更震撼人心。但我对书中主人公的看法很不好,从他的自视甚高,犹豫不决,每天的思想翻腾,基本可以断定马缨花的爱白瞎了,她终究在这儿得不到幸福。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从古到今,古代有陈世美、秦香莲,现代的更多了。记的前些时候,新闻报道一个男生刚刚考上公务员,面试一过,就迫不及待的对陪伴他七年的女朋友提出分手,原因是,他现在是公务员了,女朋友配不上他了,微信上赤裸裸的聊天记录成了他被除名的铁证,结局当然大快人心,时位之移人,真是毫厘不爽。另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延续了许多年,一个女孩父母双亡,上不起学,有一个收垃圾的青年愿意供她读书,条件是上完学嫁给他,这是一个协议,不存在强迫。作为一个学生,女孩是能考虑明白的,她答应了。结果呢,经过许多年的学习生活和对方的资助,女孩顺利的考上了大学并毕业,反悔了,言称可以返还收垃圾青年资助的费用,不可能嫁给他,他现在配不上她了。也许她有她的道理,不可否认的是,没有人家的资助,就没有她的现在。这不都是读书人干的事吗?有男也有女。
底层人虽然也狡诈,那是因为生活所迫,自有他们的纯朴、善良、仗义、不虚伪。知识多了,脑子里的弯弯绕绕也多了,言不由衷,口是心非的层出不穷,并非攻击读书人,也不是抬高底层人,只是就事论事,底层人也有坏人,如营业部主任,读书人好的多了去了,只是说,知识只能过滤学渣,过滤不了人渣。
喜欢张贤亮的作品,值得向大家推荐,只是表达对人对事的看法,有不同意见,欢迎关注讨论,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