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学会聆听观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1 06:42

推荐《学会聆听观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撰写关于《学会聆听》观后感的注意事项
正文:
《学会聆听》是一部深入人心的教育影片,它告诉我们聆听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聆听提升人际交往和自我成长。在撰写观后感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定你的观后感要围绕的主题是什么,是强调聆听的重要性,还是分享个人在聆听中的收获和体会。
2. "结构清晰": - 观后感应该有明确的开头、中间和结尾。 - 开头部分简要介绍影片的基本情况和你的观看感受。 - 中间部分详细阐述你的观点和感受,可以结合具体事例或个人经历。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重申你的主要观点,并可能提出一些建议或展望。
3. "深入分析": - 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感受,要深入分析影片中的观点和人物行为。 - 思考影片中的聆听技巧如何应用于实际生活,以及如何通过聆听改善人际关系。
4. "结合自身": - 在分析影片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受,这样可以增加文章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 可以反思自己在聆听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
5. "引用论据": - 使用影片中的具体对话、场景或情节来支持你的观点。 - 如果可能,引用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或专家观点

探寻教育真谛,共筑学生成长之路——聆听汪志广老师讲座有感

探寻教育真谛,共筑学生成长之路

——聆听汪志广老师讲座有感

作者|荣丽军


作为教育工作者和一名高中生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常常面临诸多困惑与挑战。如何教育孩子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是我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5月17日,在内蒙古师大附中召开的期中家长会上,有幸聆听全国知名教育专家汪志广老师《好学生是怎么练成的—— 建设新型亲子关系,凝聚家校教育合力》的讲座后,我犹如拨开云雾见月明,内心深受触动,对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识。

一、重新定义“好学生”

传统观念中,我们往往将成绩优异作为衡量好学生的首要甚至唯一标准。然而,汪志广老师在讲座中如醍醐灌顶般指出,真正的好学生绝非仅仅是分数的佼佼者,而是在品德、能力、情感等多方面协调发展的个体。教育的核心使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非考试机器。一个具有善良品质、懂得关爱他人、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孩子,即便成绩不拔尖,也同样是社会所需的“好学生”。这促使我反思,在日常教育中,是否过于狭隘地聚焦于成绩,而忽视了孩子其他宝贵品质的塑造。如,孩子在班级中总是热心帮助同学解决困难,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组织,尽管成绩处于中等水平,但她所展现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乐于助人的精神,无疑是未来社会成功的重要基石。我应摒弃单一的评价标准,以更全面、多元的视角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助力她成为更好的自己。

二、爱与尊重并行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汪老师强调,在亲子互动中,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想法至关重要。如今的孩子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内心世界。父母不应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是要学会倾听,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需求。当孩子分享学校里的趣事或烦恼时,父母给予专注的倾听和积极的回应,会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关爱。如,孩子对绘画兴趣爱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即便这个爱好可能并非父母所期望的主流方向,父母也应给予支持和鼓励,帮助孩子去探索和发展,因为这可能正是孩子天赋所在。在尊重的基础上,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让孩子在爱的滋养下,内心充满安全感和自信,才能更好地面对成长中的挑战。

三、携手共进育英才

家庭和学校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两大重要环境,只有紧密合作,才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汪老师指出,家校之间应建立畅通、有效的沟通机制。学校应定期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不仅是成绩,还包括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社交能力的发展等多方面。同时,家长也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家长会、亲子活动等,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在家中配合学校教育。如,学校开展阅读活动,家长可以在家中营造阅读氛围,与孩子一起阅读,分享读书心得,将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此外,当孩子在学习或心理上出现问题时,家校双方应共同探讨解决方案,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而不是相互推诿责任。只有家校携手,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连贯、和谐的教育环境,助力他们茁壮成长。

聆听汪志广老师的讲座,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让我对亲子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我将秉持新的教育理念,以爱和尊重为纽带,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积极与学校老师沟通协作,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助力她成为全面发展、积极向上的优秀学生。积极促进家校教育合力的凝聚,为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荣丽军,女,博士研究生,驻内蒙古师范大学纪检监察组(纪委)纪检监察处副处长。获得荣誉:教学水平评估先进个人(2次),优秀共产党员、校级“爱岗敬业”女教工、年度考核优秀个人、支部优秀共产党员(2次)。

跟孩子沟通最好“多听少说”

“你应该、你听着、我希望……”这是家长对孩子常说的语气。家长有没有想过,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有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倾听过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如果没有,我们又凭什么期望孩子向我们敞开心门呢?在教育或责备孩子之前,家长不妨先放下自己的身段,用平等尊重的态度听一听孩子心里的真实声音。

倾听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与孩子沟通是一门不简单的功课,以我数年当班主任和当家长的经验,与孩子沟通过程中,倾听往往比说教更重要,而且某些时候能成为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和解开孩子心结的关键环节。

曾有一个外校的高三男生,在班里非常调皮捣蛋,甚至影响到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最后学校不准他再回到班级,到了被劝退的边缘。家长又生气又着急,后来找到我,希望我能够和孩子谈一谈。

我先问他:“学校为什么让你回家?”这个男孩就开始诉说了:“我是有缺点有毛病,可是老师和校长动不动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训斥我,还动不动把家长叫到学校,我特别反感和抵触,所以我就要跟学校对着干。”

整个谈话期间,基本上是我听他说,听他把心中的不满全说出来。当他说的某个地方有道理,我会用点头的方式表示认可。某些他说得不对的地方,我也并不正面教训他,而是从侧面提问,让他意识到自己说得没道理。

我的态度鼓励了他,他更加滔滔不绝,把一肚子苦水都吐了出来,感觉他一下子轻松了不少。耐心听他讲完后,我才跟他分享我对高考的认识,鼓励他放下顾虑,在家里合理安排时间,快速把各科内容复习好,抓住最后这段关键时期来扭转危局,让别人对他刮目相看。

我还和他谈起自己曾经作为差生成功逆袭的经历,男孩越听越兴奋,情绪马上有了变化。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被人理解和尊重。我们大人如果能听进去孩子的诉说,再对他多一点儿同情和共情,他也许就把你当成知己了。

孩子从第二天开始就像变了个人一样,进入到一种学习上的战斗状态。最后高考时,他被录取到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我当时与这个孩子的谈话时间一共约2个小时,其中听他讲的时间至少用了100分钟,我只讲了20分钟,讲的道理也并不深奥,结果他就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原因是孩子觉得我能耐心听他讲话并理解他,而且他通过这次沟通找回了自尊。

听听孩子对家长的评价和意见。每当说起孩子的问题时,家长们似乎总能滔滔不绝地说上半天,仿佛孩子有列不完的“罪状”。有一次家长讲座结束后,一位父亲当着孩子和众人的面,把自己孩子说得一无是处,完全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听他说到一半,我就制止了他。我说:“我们最好也来听听孩子对家长的看法。”

他儿子是个五年级学生,孩子大着胆子说:“第一,你好喝酒,喝完酒以后经常回家发酒疯,你还会因为喝多了不分青红皂白地打我;第二,你不守承诺。有一年你答应我只要考到哪个名次,就给我买礼物,结果我达到目标了,你却不兑现……”

父亲低下头承认孩子说的都是事实。我说:“你看我们大人不也有许多缺点吗?孩子更不可能没有缺点,所以他们才需要教育和成长。而我们做家长的要先从自身做起,给孩子一个榜样。”

那位父亲说,孩子说的感受他原先都不知道,原来自己对孩子造成了这么多伤害。他诚恳地向孩子赔礼道歉,孩子也很感动。那天,他们父子之间有了难得的沟通和彼此的理解。

给孩子自由表达意见的机会。孩子与同龄人接触有限,而同学大都是独生子女,不少都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不太会共情或劝导别人。所以孩子平时可以吐苦水的知心人并不多。如果孩子从来没有向家长吐过苦水,那说明亲子关系一定存在问题。孩子为什么不愿跟你沟通?要多想想原因在哪里。家长只有多倾听并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孩子才会跟你说真心话。

我们总是看到家长对孩子提要求,老师对学生提要求,但是有谁来听一听我们的孩子有什么需求呢?有一次我们的教育科研年会,主题是“关注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上台讲他们的想法和需求,老师和家长都在台下听。

有个学生说:我们觉得有些老师是不识人间烟火的人,根本不知道我们这个年龄的追求,因为我们追求的东西和你们的差距太大了,你们总想用道理来说服我们,结果越说我们就越抵触。

这个学生说出了师生关系中的一种实情。当场就有老师上台发言,承认学生说到的现象在自己身上也存在。老师们本以为自己对学生是很负责的,但没想到与学生之间的代沟和距离如此之大。这个自由表达的机会也加深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

正如德国教育学家卡尔·威特所说:“我认为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为倾听对孩子来说,是在表示尊敬,表达关心,也促使孩子去认识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感到,他能自由地对任何事情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他的认识又没有受到轻视和奚落,他就会变得毫不迟疑、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先是在家里,然后是学校,将来就可以在工作上,自信勇敢地正视和处理问题。”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学校执行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12日第9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中国教育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