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5 17:49
写作核心提示:
《实践思想作文写作注意事项》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思想教育在学生培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篇优秀的实践思想作文不仅能够展示学生的思想深度,还能体现其对社会实践的感悟。以下是一些写作实践思想作文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明确主题
1. 确定中心思想:在动笔之前,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这个主题应与实践活动紧密相关,能够反映出实践过程中的所思所想。
2. 突出实践意义:作文应着重强调实践活动的重要性,阐述实践对于个人成长、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二、选材典型
1. 选取真实事件:实践思想作文应以真实事件为素材,避免虚构或夸大其词。
2.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活动:挑选那些能够体现实践精神、具有普遍意义的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
三、结构严谨
1. 开头引人入胜:作文开头要简洁明了,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眼球,为后续内容做铺垫。
2. 主体层次分明:正文部分要按照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进行组织,使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3. 结尾点题:在作文结尾部分,要再次强调中心思想,使文章首尾呼应,形成完整的结构。
四、语言表达
1. 朴实自然:作文语言要贴近生活,避免过于华丽的辞藻,
转载自:金台新声 ( jintaixinsheng )
观察中国政治风向,党报是重要的窗口。
近期的《人民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推出“新思想从实践中产生”专栏,已刊发13篇重磅文章。
习近平强调:“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一句话道尽思想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来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的认识深化和方法总结,反过来又指导新时代中国的一系列改革创新,同时,又在不断解决现实问题中调整、完善。
40年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共识,形成了改革开放的思想基础,其实是找回了中共当年革命成功的重要经验。40年后,《人民日报》推出“新思想从实践中产生”专栏,再次强调新思想的实践导向,这背后的深意不可不察。
“金台新声”今天整理了该专栏已刊发的13篇文章和“新思想从实践中产生”系列报道启示录,分享给大家学习。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过去,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但也面临严峻的国内外挑战。
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上,人民日报这个重磅专栏首篇刊发《总书记发出深化改革动员令》,大有深意。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也是习近平6年前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外出调研的第一站。记者采访了当时与习近平有过接触交谈的5个人,他们的回忆串起了整篇文章。围绕一个主题,就是改革开放。
点开下图,即可阅读汪晓东、张 炜、赵丹彤、吕绍刚等共同采写的这篇文章。
9月16日,专栏第二篇《习近平叮嘱我们护好绿水青山》选在了浙江安吉,习近平在主政浙江期间,分别于2003年、2005年在此进行调研,既然栏目是“新思想从实践中产生”,这一新思想已经呼之欲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发展理念,就是习近平在安吉调研时首次提出的。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了当地的多名干部群众,详细讲述了“两山论”的起源。
点开下图,即可阅读辛本健、顾春、王洲、柴逸扉等共同采写的这篇文章。
9月17日,第三篇《习近平帮我们挖“穷根”》讲的是同为三大攻坚战之一的脱贫攻坚。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了习近平主政宁德期间,担任县、乡、村一级的领导和普通村民,深情讲述了习近平的扶贫情结,和当年的诸多细节。
点开下图,即可阅读魏贺、李翔 、郑娜、赵鹏等共同采写的这篇文章。
9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继续推出专栏第四篇文章《总书记为长江生态画“红线”》。虽然选择“重庆篇”,聚焦的却是整个长江生态,而这也是继第二篇《习近平叮嘱我们护好绿水青山》后,又一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文章,也足以看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点开下图,即可阅读王斌来、张音、许晴、蒋云龙等共同采写的这篇文章。
2013年秋天,习近平主席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5年来,在他的亲自谋划和推动下,“一带一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一世纪工程造福各国人民的愿景正在变成现实。人民日报记者最近重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尼,记录“一带一路”建设进展,感受共赢发展的时代脉动。
9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继续推出专栏第五篇文章《习主席是“一带一路”伟大筑梦者》。
点开下图,即可阅读马小宁、管克江、谢亚宏、赵益普等共同采写的文章。
9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继续推出专栏第六篇文章,标题为《习近平带着我们“马上就办”》,讲述习近平任福州市委书记时的工作作风,推荐给大家学习。
9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继续推出专栏第七篇文章《总书记要我们对标焦裕禄》。习近平许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焦裕禄,对焦裕禄精神高度肯定:焦裕禄同志是一个很高很高的标杆;见贤思齐,总是把他作为一个榜样,对照自己。
点开下图,即可阅读曹树林、马跃峰、董丝雨、左怡兵等共同采写的这篇文章。
2014年,福建古田,在这样一个曾确立建党建军原则、奠基军队政治工作地方,习近平亲自提议在此开会谈一谈全军政治工作,为什么?
习近平给出的答案是,要让大家深入思考我们当初是从哪里出发的、为什么出发的,接受思想洗礼,以利于更好前进。
9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继续推出专栏第八篇文章《习近平带领人民军队从古田再出发》,我们一起学习。
点开下图,即可阅读倪光辉、魏贺、李翔等共同采写的这篇文章。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海南省30岁的生日。
在39年前的1979年1月,习近平还是清华大学的学生,就利用寒假时间到过海南。当时的海南,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封闭海岛,当年建设者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发建设海南的冲天干劲,给年轻的习近平留下深刻印象。
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这次大会决定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出席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代表党中央向海南送上了30岁生日的深情祝福。
10月3日,人民日报头版继续推出专栏第九篇文章《总书记心里装着咱老乡》,让我们一起学习总书记如何带领老乡奔小康。
点开下图,即可阅读许正中、辛本健、丁汀、王玉琳、宋宇等共同采写的这篇文章。
河北正定,习近平曾说这里“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
习近平回忆自己在正定工作的经历、感悟、收获时说:“我当年到了正定,看到老百姓生活比较贫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形,心里很着急,的确有一股激情、一种志向,想尽快改变这种面貌。”
“我在正定时经常骑着自行车下乡,从滹沱河北岸到滹沱河以南的公社去,每次骑到滹沱河沙滩就得扛着自行车走。虽然辛苦一点,但确实摸清了情况,同基层干部和老百姓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
“县委书记这个岗位很重要,官不大,责任不小、压力不小,这个官不好当……”
10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继续推出专栏第十篇文章《习近平一直惦记着俺们村》。
点开下图,即可阅读魏贺、李翔、邝西曦、张志锋等共同采写的这篇文章。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在这里他首次提出“精准扶贫”。
在十八洞村,总书记还明确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
10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继续推出专栏第十一篇文章《总书记带领我们“精准脱贫”》,推荐给大家阅读学习。
点开下图,即可阅读汪晓东、张炜、颜珂、赵丹彤等共同采写的这篇文章。
“都是因为总书记亲自推动的闽宁协作,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好日子!”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村民海国宝感慨万千。
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宁夏,调研对口帮扶工作,创造了东西部协作发展的崭新模式。
2016年7月,在宁夏考察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看到闽宁镇的喜人变化,“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他说:“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
10月6日,人民日报头版继续推出专栏第十二篇文章《总书记始终关心“闽宁协作”》,供大家阅读学习。
点开下图,即可阅读张炜、朱磊、董丝雨、宋静思等共同采写的这篇文章。
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此后,“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世界热词。
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日本核物理学教授谷畑勇夫清晰感受到中国向世界传递的清晰明确的信号。5年多来,谷畑勇夫经常在媒体上看到“命运共同体”的表述,也赞同中国推进“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务实行动。
2015年9月下旬,习近平主席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联合国秘书长的潘基文,第一次感受到这一理念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今年在博鳌,有一场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分论坛,潘基文率先发言,盛赞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擘画了亚洲乃至世界发展的光明未来”。
10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继续推出专栏第十三篇文章《习近平致力倡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我们一起学习。
点开下图,即可阅读杜尚泽、宋宇、曲颂等共同采写的这篇文章。
9月中旬以来,人民日报在头版推出“新思想从实践中产生”系列报道,通过记者实地走访,从贫困山村到繁华城市,从黄土高原到山水江南,从国内到国外,努力探寻新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轨迹。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论只有来源于实践、作用于实践,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本报记者在采访中,处处都能感受到新思想丰厚的实践基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感受到科学理论带来的巨变、焕发的伟力!
点开下图,即可阅读汪晓东、张炜、孔祥武、郭舒然等共同采写的“新思想从实践中产生”系列报道启示录。
【一线笔谈】
从社会“大课堂” 到教育“新环境” 催生育人“新动能”
社会实践,走出去大有天地
作者:李 奕(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我意识到,只有亲身经历、亲自去调研,才能把问题的根源挖掘出来,才不会沦为空谈”,“这次观摩活动让课本里一行行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这是在线观摩北京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后,几位中学生的肺腑之言。
“十四五”时期,中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构建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教育的资源观该怎样拓展,教育的环境观该怎样优化和联动,来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最终服务学生的成长?“模拟法庭”“模拟政协”等教育实践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
立足新发展阶段,教育要形成新的资源环境观。网络时代,传统意义上封闭的学校、教室、课堂已经越来越制约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培养。突如其来的疫情带给我们更深入的思考,原有的教育治理能力过于局限于学校内部、体制内部。随着社会实践的推进,特别是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线上、线下、多场景、多业态,跨越班级、年级和地域,融合学科、携手新伙伴。学生看到的、学习到的、感受到的,远比传统意义上教室中、课堂上的多,教育的环境观和资源观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教育走向融合、走向真实的生活成为一种趋势。在“模拟政协”活动中,政协委员成为“辅导教师”,“一对一”甚至“多对一”辅导学生从提出模拟提案,指导学生优化修改,到被带上政协会议讨论成为议题,这些涵盖最优秀的专家代表、行业领军人物等的政协委员们成为了教育的“新资源”。在“观摩政协讨论”环节中,学生们看到分组中委员们讨论议题争得面红耳赤,观点鲜明,不仅感受到现场热烈的氛围,更学到了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提案内容涉医疗、城市管理、环境、气候、交通各领域,这些又恰是对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各个学科知识和方法的最鲜活真实的应用,在这里,孩子们感受到的已不再是“模拟”,而是真实环境下的真实问题,这就是教育的“新场景”,就是所谓的基于真实问题和场景的环境育人、活动育人。
教育新发展阶段最突出的特点是内外部环境条件和多种教育要素的改变,这既有学校的变化,也有教师和学生教与学方式的改变,教育要形成新的资源环境观,就是要基于学生成长需求,综合考虑学生个体、家庭环境、教师专长以及社会资源等各方面影响因素,构建适合学生成长的贯通性育人活动,从而实现真实、有用、高质量的学习。
树立新发展理念,要注重发挥教育主体主动性。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差,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差,学的知识繁、难、偏、旧,跟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得不紧密,是教育教学一直存在的痼疾顽症。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出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严格学业标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7项任务,对于教师授课、考试命题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学校、教师转变理念,更加关注教育的主体——学生的主动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模拟政协”等实践活动正是在这一理念的驱动下,努力为孩子提供激发探索兴趣和好奇心的机制,不仅产生兴趣,还能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去找到途径,解决问题。在教师和政协委员的辅导下,学生从观摩、思考切入,找到感兴趣的点,然后释放给他自主想象和探索的权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内生动力”,这恰恰是传统教学中没有的“新动能”。同学们说“观摩政协,让我有了一种思维习惯,也有了一种新的学习状态,数学、语文、物理、英语、历史等等不再是静静的课本知识,而是活跃跳动的思维工具和研究手段。”……2020年疫情期间,北京市几名初中生发起“拿起纸笔·见字如面”书信交流活动,目前已经收到2万余封书信,写信主题从写给疫情期间无法见面的老师和同学,写给亲人和自己,到写给历史、写给时代英雄、写给未来的城市、未来的国家、未来的世界,并作为政协提案,被带到了北京市和全国两会,成为建党百年主题教育活动之一。这个活动的缘起,就是一名初中生的一个“金点子”,在老师、家长、同学、朋友的鼓励支持下,主动查阅资料、主动调研实践、主动设法推进,让提笔写信成为社会风尚,这个过程中,没人逼迫,没人留作业提要求,有的只是引导、服务和支持,学生们体验到真实的成就感和社会反响,也就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长的价值。
教育的新发展理念就是在目标、途径、方法等方面不断优化、与时俱进,其中,教师、学生发展的动力问题是关键,将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某些社会现象、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等用适当的方式进行价值的选择、判断和加工再造,再引入到教育教学中,赋能教育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不再只是死记硬背,更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国家和世界,努力去思考,自觉担当作为。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推动建设教育命运共同体。新发展阶段,立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仅仅依靠课堂教育、学校资源、教育系统力量远远不够,走出校园围墙,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穿越多种边界,集纳一切有益的要素,服务孩子的成长,并致力于教师、家长、孩子乃至更广大群体的共成长,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十二中联合学校总校校长李有毅提交了一份《保护科学家故居,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提案,其素材来自三位中小学生,他们都是北京青少年“模拟政协”的“小雏鹰”。这份提案源于孩子们在一次和家长的旅行中发现科学家故居保护堪忧,爸爸妈妈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表达出来,学校老师引导他们,不仅把在学习中指导的科学家精神的融入,更启发他们萌生了建言想法。他们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考察和科学家访谈的方式,形成了自己的雏鹰建言,进一步形成了一份“模拟提案”。提案引起北京市政协委员、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赵晓光的关注,在经过她的细致指导和建议,这份“模拟提案”被修改形成正式提案后在政协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提交并正式立案。李有毅校长也大力支持、全程指导相关主题的模拟提案,最终将《保护科学家故居,弘扬科学家精神》模拟提案作为素材带上全国两会。在这份正式提案形成的背后,正是家庭、学校、全社会的鼓励和推动,在“模拟政协”教育实践中,政协委员既有科学家,大学教授,也有政府官员,还有企业和行业精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孩子提供服务……随着政协委员参与范围和参与方式的变化,教育的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他们与师生家长、学校乃至社会各行各业在无形中形成一种综合的教育供给,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强大合力。
教育的新发展格局在于促进孩子成长畅通无阻,在其生活、学习、实践的各个环节构建连贯持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形成良性教育生态,形成教育命运共同体。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13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