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七十年的读书笔记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6 04:4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晚清七十年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确定作文的主题,即晚清七十年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人物等。明确主题有助于使文章结构清晰,论述有针对性。
2. 梳理历史脉络:在写作过程中,要梳理晚清七十年的历史脉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这有助于读者对晚清时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 突出重点事件:晚清七十年的历史事件众多,要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重点事件进行论述。例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
4. 分析人物特点:在论述历史事件时,要关注相关人物的特点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例如,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等。
5. 结合史料:在写作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史料,如历史文献、档案、传记、回忆录等。结合史料可以使论述更具说服力。
6. 体现时代背景:在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时,要充分考虑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经济状况等。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现象。
7. 保持客观公正:在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要尊重历史事实,客观分析历史现象。
8. 结构清晰,层次
历史书籍推荐——中国史(九)(清朝)
写在前面:
大家如果想看更多有关
历史及
中国史方面的书籍推荐,请点击
左上方头像,查看更多书单!今日书单:(详情请向下阅读)清朝:162.《清朝兴起史》163.《紫禁城的荣光明清全史》164.《大清帝国》165.《多元视野下的清代社会》166.《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167.《清朝全史》168.《清史三百年》★ 169.《天朝的崩溃》豆瓣评分:9.4分★ 170.《天国之秋》豆瓣评分:8.6分171.《最后的皇朝》172.《细读晚清七十年》173.《清朝开国史》★ 174.《慈禧全传》豆瓣评分:9.4分175.《饥饿的盛世》176.《清史讲义》★ 177.《宫女谈往录》豆瓣评分:8.7分178.《清代内务府》179.《乾隆帝及其时代》180.《腐朽与神奇:清代城市生活长卷》181.《简明清史》182.《清朝通史》★ 183.《晚清七十年》豆瓣评分:8.6分184.《清史列传》★★★★★★★★清朝:162.《清朝兴起史》
清朝的兴起,对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为什么清朝的兴起会如此迅速?清朝的奠基者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采取了哪些独到的策略?八旗制度到底是怎样的?明满关系及其力量对比如何演变?如何评价明满之间的几次大战?“太子”代善被废、四贝勒皇太极遭训斥等清初九大疑案的真相如何? 权力斗争,惊心动魄;重重疑案,扑朔迷离。本书作者都将为您一一解析,再现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剖析一代王朝崛起的天命。163.《紫禁城的荣光明清全史》
描绘了14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初海陆亚洲联动的宏伟画卷 “农耕帝国”与“游牧帝国”融合,庞大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诞生 三位日本学士院奖获得者联手执笔 雄壮威严的中国皇帝之皇城——紫禁城,是由蒙古人始建,并经满族人之手才得以保存至今的。游牧帝国与农耕帝国的合二为一造就了庞大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哺育了汉文化与汉人的两河流域——“支那”是如何将满洲、蒙古、西藏、新疆等周边地区统一起来的?14世纪后半叶元朝的北徙与明朝的崛起,直至19世纪初清朝的盛极而衰,亚洲激荡的450年尽在本书之中。
164.《大清帝国》
清王朝乃四千多年的中华传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集大成者,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时代? 前期,一个小小的女真部族入主北京,建立帝国; 中期,清朝中央政府开始直接管理新疆、西藏地区,可谓鼎盛时期; 后期,大清帝国屈服于欧洲势力,走上崩溃之路。 增井经夫为我们详细描绘了最后的中华王朝在二百七十多年间的繁荣与没落,解析了近代中国的起点,其中对清代的社会经济、学术、文艺三个方面的论述尤为精彩。
165.《多元视野下的清代社会》
166.《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
本书分为“马戛尔尼勋爵私人日志”和“巴罗中国行纪”两部分。前者由勋爵的私人日志编辑整理,记录了勋爵在出使路上的所见所闻,以及他个人对中国的看法。“巴罗中国行纪”的作者约翰•巴罗是使团随行人员,更是一名知识渊博的博物学家。他不仅记录了使团的行程,更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民俗资料,从文学、哲学、宗教、医学、音乐等方面全面地展现出当时中国的社会面貌。
167.《清朝全史》
作者有深厚的学养,以时间为经,以清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为纬,完整清晰地展示了清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所记的史料十分丰富,尤其是对历史细节的描述,更为他书所罕见;所述文字,精细、形象、生动、绝无拖泥带水。
《清朝全史》问世近一个世纪,至今仍闪烁着学术光芒,但学界同人已很难看见此书;即使少数图书馆藏有此书,也是作为珍藏品保管,欲阅者应难见,如今应学界的热切要求,我社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所藏版本影印出版以飨读者。
168.《清史三百年》
这是一部内容清晰、逻辑严谨、极富启发性的极简清朝断代史。作者戴逸先生,是目前少有的能贯通清代前、盛、中、晚期的大学者。
本书将清史划分为八个阶段,从崛起到建立全国统治,从康雍乾盛世到清中期的衰落,进而到晚清大变局,作了概要而不失细节的讨论。既从宏观层面勾勒了清代三百年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的历史发展,又从细节方面对清史以及中国近代史中的关节点和重大课题逐一进行细致的研究、论证,提出了清通而合理的解读。本书还提点读者和研究者关于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其思想性、学术性与普及性难能可贵地协和统一。
本书还有一个闪光的特色:它贴紧时代发展脉络,古为今用,用殷鉴不远的历史智慧为中国现代化过程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169.《天朝的崩溃》
本书大量使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朝奏折,和英国所藏中英交涉文件、日本学者汇编资料集等等,详尽考订并重建了与战争相关的大量基本史实。作者抓住几个主要人物为线索展开叙述。从武器装备、防御工事、兵员训练到作战战术的运用;从后勤、兵力动员、兵员调动到军费的来源、筹集与分配,更涉及交战国可用于战争的经济实力、负责运筹帷幄人员的心态、他们的战争观(从文化层面言)、战术观(从军事角度言)等等。这些面相在过去的鸦片战争研究中或被忽视,或语焉不详,但在本书中却得到充分的展现。
170.《天国之秋》
精心琢磨的历史铺陈,是极出色的典范。从一八五〇年代初期打至一八六四年的这场中国内战,可能是人类史上死伤最惨烈的内战;裴士锋以生动翔实的手法,呈现中国的统治者及其数千万子民的命运如何受到英国外交与商业利益的摆布,如何受到太平天国本身的非正统宗教和政治理念影响。一个悲惨且撼动人心的故事。
171.《最后的皇朝》
故宫学者祝勇以辛亥年一年为横断面,从辛亥年的春节开始,一路写到这一年的除夕,讲述了这三百多个日夜里所纠集的转折、浮沉、悲喜、恩怨、可能和不可能。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转折性的一年,辛亥年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纪年,在它的内部,包含了晚清数十年的光阴,其线索庞杂,矛盾纷繁,有着超大的历史容量。 全书收录百余张珍贵历史照片,请跟随祝勇回到一百多年前那个风云变幻的辛亥,重新体会那个“需要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里个人、国家、民族关乎一生一世,存亡兴替的抉择。
172.《细读晚清七十年》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时间变得稀缺而紧张,但一味的碎片化阅读或浅度阅读也会令人厌倦。作者坚持用细读的态度探究历史,也为读者呈现有深度的文章。
晚清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没落期,中外、新旧势力交织存在,有许多精彩故事值得细读、细看,作者翻阅档案馆、回忆录、《清史稿》等,以通俗轻松的语言去讲解,保持旁观者的清醒来评论,从政治、军事、文化等不同方面讲述从1840年到1911年那段动乱的时期内涌现出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力求在枯燥的史料中挖掘出新鲜的有价值的东西,以启发读者思考和辨析。
173.《清朝开国史》
《清朝开国史》是清史专家阎崇年先生的最新力作。分上、下两卷,上卷讲太祖朝,下卷讲太宗朝,为《清朝通史·太祖朝》、《清朝通史·太宗朝》两书的修订合编本。该书上下卷各分15个专题,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经,贯穿讲述自努尔哈赤起兵反明,至清迁都北京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大势。全书近120万字,在同类题材著作中,是规模最大的一部。
174.《慈禧全传》
全书以主要人物慈禧的活动为主线,从咸丰皇帝驾崩热河,慈禧联合恭王,自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手中夺取大权,垂帘听政,写到慈禧去世,溥仪继位,前后跨越四十多年。高阳熟知清朝历史掌故,凡笔记、野史、杂著、诗文及民间传说都烂熟于心,信手拈来,很自然地融入到小说的情境当中。
175.《饥饿的盛世》
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然而,乾隆身后却是盛世的崩塌和一个逐渐衰败的大清王朝。
乾隆晚年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爆发;他死后不到半个世纪,鸦片战争爆发。乾隆是成功的,其成就足以让他跻身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列;乾隆也是失败的,18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让他的统治显得没有任何新意。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可以看到,乾隆时期中西历史发展正经历另一种“大分流”。
176.《清史讲义》
全书分两编:第一编总论,看似极短,泛泛而谈,却是全篇总领;第二编分为开国、巩固国基、全盛、嘉道守文、咸同之转危为安五部分,对清朝二百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评述。 作者以《清实录》和《清史稿》为基础,兼采清廷档册及《朝鲜李朝实录》等鲜为人用的史料加以考订,揭示八旗制度原貌,剖析了清朝各个时期的诸多核心问题。全书内容充实、轮廓清晰、考证翔实,具有极高的学术深度,在清史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为现代清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
177.《宫女谈往录》
本书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一位随侍慈禧前后达八年之久的宫女何荣儿对往事的回忆。 书中每章之始,作者都写这位老宫女,或边做针线边谈,或闲下来品茶卿天,优美的文笔、典型的京片子,造成一种氛围,引出一个话题,讲述一段清宫往事。
由于是亲历者所述,条理清晰,可信性强。所写的人物,上到太后皇帝,下到刚进宫的宫女、小太监,有血有肉,极为生动,有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从史料角度,都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178.《清代内务府》
内府机构是不同朝代宫廷事务的服务机构,它最能体现当朝统治集团的统治意识和个性特征,因而,通过对一个朝代内府机构的系统研究,可以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个朝代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特性,了解这个朝代兴衰存亡的内在原因。清朝内府机构更具有典型性。
179.《乾隆帝及其时代》
着眼于世界史的视野,以乾隆帝八十多年的生命之旅为切入点,广泛搜罗中外各种文献与档案,给人们展示了古代中国最鼎盛时期政活、经济、军事、文化与外交诸层面的生动历史场景。严密的考据与优美的叙事相结合,并且引入世界历史的变幻节奏,在中外互动中给人以历史感悟,让人认识到乾隆帝当时的天朝心态及其致命伤,进而在反思中华帝国晚期封闭格局的同时,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
180.《腐朽与神奇:清代城市生活长卷》
本书为“中国古代城市生活长卷丛书”的其中一册,以清朝的首都和一些大城市为中心,描述城市中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情、风俗等等各方面的情况。这是一部城市生活史,一部由各种表面上看起来微不足道、琐细至极的生活层面组织起来的历史,由皇宫和狭巷陋舍、达官贵人和乞丐妓女、富商大贾和小贩货郎、面容迥异的海外来客和荷锄肩担的农业流民的生活交织起来的历史。
181.《简明清史》
是我国较早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南,全面、系统阐释鸦片战争以前清代历史的专著。本书资料翔实、观点明确、叙事清晰、语言质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文科清史教材和清史学习入门书中的权威之作,影响深远。
182.《清朝通史》
183.《晚清七十年》
本书由于作者观照历史的角度非同一般的历史学家,也因其极富个性和魅力的语言而在海外有极大影响;也正是因作者的历史观点与一般的历史学家晚清观点大不相同,《晚清七十年》在中国大陆迟迟未得出版。本版为国内首版,全书由“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太平天国”、“甲午与戊戌变法”、“义和团与八国联军”、“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五部分构成,并附有数十幅相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原始照片,极富历史震撼和可读性。
184.《清史列传》
记录了自清开国功臣费英东、额亦都起,直至清末李鸿章等为止的二千八百九十四篇传记。其根据大体出自清国史馆《大臣列传稿本》、《满汉名臣传》和《国朝耆献类征初编》。清代的传记书,就目前而言,当以《清史稿》和《清史列传》收录最为齐全。
将此书单献给想要阅读与中国史方面有关书籍的小伙伴们,预祝大家在书海的旅途中愉快畅游!
大家如果对我推荐的书单还满意,
记得点赞收藏加关注~♥
随笔|一财·北大·青春梦
点击上方“蓑翁论书”蓝字,即可关注本公号。
今天是《第一财经日报》创刊十一周年,我在前几天刚刚写过纪念《新京报》创刊十二周年的文章,时隔四天之后,自然又想再敲打一些文字,记录自己在《第一财经日报》度过的两年青春岁月。如今年过而立,回顾自己大学刚毕业的那几年,虽然颇有几分岁月的沧桑之感,但庆幸的是:自己的理想、坚守和底线,似乎从来都没有变过。
《第一财经日报》(下简称“一财”)是上海文广新闻传媒、《北京青年报》和《广州日报》三家联合主办的大型财经类日报,三家所占的股份分别是50%、30%和20%。这份汇集了上海、北京、广州三座一线城市主流媒体力量的报纸,虽然没有打出类似《新京报》那样“一出生就风华正茂”的口号,但在2004年7月份开始启动之时,也可谓是声势浩大。当我看到一财招兵买马的广告之时,我正身处国家外文局和国务院新闻办合办的一家体制内的互联网杂志——《网络传播》,虽然没有所谓的编制和户口,但仍然工作轻松、收入稳定。然而,内心当中的不安分因素,使得自己无法满足于这样安逸的生活,毅然给一财投了简历。
在经过笔试和面试之后,我在2004年9月份正式加入一财北京分社,成为一财北京的第十四位员工;而恰恰就是在这一时间前后,我以数学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国内经济学排名第一的研究机构——林毅夫先生执掌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下简称“CCER”),攻读经济学双学位。因此,从04年9月加入一财,到06年9月离开一财,我在北京,过的一直是一种半工半学的生活。我每天的日程表大致是这样:早上7点起床,8点之前出门,在外采访或参加新闻发布会,下午2、3点钟回到位于西直门首钢国际大厦的报社,开始查看上交所、深交所公告,以及《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彭博社、BBC等英文财经类网站,寻找最新的新闻线索,下午6点之前完成常规的消息稿件;而如果当天写的是头版甚至稿件,那么稿件完成的时间往往要到晚上9、10点钟,重点稿件完成之后,还不能离开报社,防止编辑和签版主编询问稿件细节;等到报纸正式签版,往往已经到了十一二点,再打车回到家,已经是第二天凌晨;这个时候,我还会保持自己雷打不动的睡前读半小时到一小时书的习惯,凌晨2、3点钟才睡觉。如果当天没有选题,或者只需要写篇小的消息,我下午6点交稿之后,就会打车到北大,开始晚上7点到9点的课程。CCER经济学双学位的课程相当繁重,很多课的难度,都相当于其他高校的硕士课程水平,而部分课程还要全英文授课,同时安排大量的小论文、习题等作业。就是在这样的节奏中,我很庆幸自己在北大的每一门课都是顺利通过,类似计量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经济学思想史、宏观经济学等核心课程,还考出了8、90分的高分。那两年的白天,我奔走于各大跨国公司总部、五星级酒店、国家部委和各国驻华大使馆;晚上,我在北大的朗润园和理教等处潜心学习经济管理知识;凌晨,我回到自己租住的4、5平米的小客厅里,赶写着3000字以上的重头稿件;而凌晨,我则开着夜灯,阅读《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国富国穷》《黄河边上的中国》等人文社科类经典严肃书籍。记得有一天晚上,到家已经接近凌晨1点,简单洗漱之后,拿起最近在万圣书园购买的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阅读,越读越觉得过瘾,越读越觉得放不下,便一口气把岳麓书社版的这本书读完。等合上书的时候,时钟已经指向了早上6点。于是闭目养神半个小时,再赶紧出门,赶赴下一场新闻发布会。来南京之后,金陵读书的诸位同仁,和其他一些朋友,都夸我写东西很快,同时能保持较高质量;而只有我自己心里最清楚,这种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写作能力,是在一种什么样的强度和时间长度之下训练出来的。
十一年前的今天,一财正式创刊。非常荣幸的是,创刊号的头版上,有我的一篇采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宾塞的访谈类文章。当时,距离自己大学本科毕业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在北航读书时经常去英语角勤练口语的经历,使得自己对英文的听说没有太大的畏难情绪。在采访斯宾塞之前,我拿着一本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本牛津英文双解词典,一字一句地把采访提纲翻译成英文,同时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突击背熟了几百个经济学相关的英文单词。这次专访虽然只有一千多字、短短的四个问题,但这篇千字报道对我的锤炼和成长,却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在一财的前半年,由于自己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给我分的条线是IT、互联网。然而随着我在北大CCER学业的推进,我对于中国宏观层面的经济改革进程,越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跟报社领导所作的双向沟通之后,我慢慢把报道领域从IT互联网转向了能源重化工业。于是,中国北部的各大城市,很快就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在大连调查大连实德资金链危机,在吉林采访吉林石化爆炸事故,在内蒙探究风电产业发展进程,在秦皇岛深挖油港四十年的变迁历史。通过这些实地采访,我的问题意识和家国情怀在内心越发清晰和坚定,而那些早已印成白纸黑字广泛传播的调查类报道,也永远是我人生最重要的精神财富的一部分。
在一财的两年里,我做过的最重要的报道,莫过于对中海油竞购优尼科事件的报道,该系列的报道也创造了报社的一个记录,即一周连续五天,头版的报道我都有所参与。我也正是凭借这个系列的报道,荣获了有秦朔主编颁发的2005年“总编辑特别奖”二等奖。而我在北大CCER的双学位毕业论文,写的也正是《从中海油竞购优尼科事件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这一事件距离现在刚刚整整十年的时间。十年前,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是爆炸性的新闻;十年后,任何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都会对中国企业收购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司空见惯。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都是中国崛起的历史见证者、参与者和观察者。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对一财,仍然充满了感恩之情,尤其对于北京分社的记者部主任韦三水和分社社长陈玉明先生,更是感佩不已。三水来一财之前,已经是《21世纪经济报道》的资深记者,但他跟我们之间,从来都是兄弟相称,从不以权压人,对于我年少轻狂的种种小篓子,也尽可能地包容和理解;陈玉明社长对于我,也是爱护有加,出于对我党性和人品的肯定,让我出任北京分社党支部的党小组组长。正是在他的支持下,我通过党小组,向分社全体党员发出了公司新闻记者编辑不得炒股的倡议,虽然得罪了不少人,但按照事后国家对于新闻记者伦理和党员廉洁从政条例等的修订完善,足以可见,我们当时倡议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这么好的平台,这么可敬可爱的领导和同事,这么让人不舍得创业环境,按理说我应该在一财一直工作下去。然而事与愿违,我还是在加入一财的两年之后,提出了辞职,随后开始创业、创业失败,以至于迎来人生里最低谷的一年。然而,今天再来回顾自己当年的辞职,我或许会在方式方法上有所改进,但对于辞职本身,我仍然无怨无悔。我的辞职,80%以上的原因源自报社因富士康劳工状况报道,而跟富士康发生的一次重大纠纷。这篇报道,我根本没有参与;然而最后选择离开选择的,却是我。个中是非,无需重复。我特意在今天这样一个创刊纪念日,附上自己九年前在富士康事件前后,撰写的两篇博客文章,以及自己最终的辞职报告。还是那样一句话:人生历程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失去,然而我们不要因为这些失去,而放慢自己前进的脚步。We'll never walk alone!
祝愿《第一财经日报》早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专业、敬业的国际性财经类大报,就此搁笔。
2015年11月15日下午作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如果对本文感兴趣,欢迎朋友圈,谢谢!
这里是:蓑翁论书,微信号:wengonbooks
@江海一蓑翁 的个人原创作品发布平台,从书出发,畅谈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与艺术,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转载、合作或其他事宜可邮件24627449@qq.com或者加我私人微信号:batongyang(注明“蓑翁论书”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