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写作《静电的观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7 07:26

写作《静电的观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静电的观后感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主题: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静电的观后感,围绕静电的原理、现象、应用等方面展开。
2. 结构清晰:作文应具备完整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静电的概念和重要性;正文部分分析静电的原理、现象和应用;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感悟。
3. 内容充实:在正文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a. 静电的原理:解释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过程,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说明静电的来源。
b. 静电现象: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静电吸附、静电放电等,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c. 静电的应用:介绍静电在科技、工业、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如静电喷漆、静电植绒等。
d. 静电的危害:分析静电可能带来的危害,如静电火灾、静电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
4. 观点鲜明:在作文中,要表达自己对静电的看法和感悟,观点要明确、有深度。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或所见所闻,谈谈静电对生活的影响。
5. 语言表达:作文应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注意语法、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同时,注意以下几点:
a. 词汇丰富:运用多种

科学的精神,可直抵心灵

作者:黄庆桥 顾天丽

1988年10月24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成功,邓小平同志亲临视察,并发表了《中国必须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著名讲话。从此,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名扬天下,为世人称道。近些年来,有关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研究著作陆续出版,其中,叶梅老师的《粲然》格外引人注目。《粲然》是一部描绘对撞机工程建设始末的纪实报告文学作品,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部鲜活的口述史

1988年10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中国得以在国际高能物理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然而,我国高能加速器的建设历程可以说极其曲折。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世纪60年代,我国已经自力更生开始了低能加速器的建设和高能加速器的方案设计工作,只是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当时的几个方案在“出生”不久后纷纷“夭折”。

但是,正如对撞机工程经理方守贤院士所说:“虽然为设计这7台高能加速器浪费了我不少精力,但是,它们之中有直线的,有回旋的,有质子的,有电子的,很少有人能有这样的锻炼机会。它使我在磨难中成长,在实践中积累、扩展、丰富了加速器理论知识,为我国建造新的高能加速器蓄势待发。”

聂荣臻元帅曾将对撞机工程誉为“继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核潜艇等之后的又一巨大科技成就”。毫无疑问,作为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自主组织建设的第一个大科学工程,对撞机工程的历史是值得公众去进一步了解的。基于5年深入扎实的采访,尤其是对那些对撞机建设者的长期采访,《粲然》中大量的口述史材料,是我们了解对撞机工程建设始末的宝贵历史资料。因此,《粲然》作为国内第一部描绘对撞机工程建设始末的纪实文学作品,其存史意义不言而喻。

创造了一个个感人的传奇

说到对撞机工程的成功建设,不得不提及李政道先生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国家科学顾问的作用。正如作者叶梅在书中所说:“他带回了一个传奇,之后又创造了一个个感人的传奇。”李政道从初次回国开始就敏锐地觉察到了中国想要建造一台自己的高能加速器的愿望。在“八七工程”上马之后,李政道就开始联系美国相关实验室,为中国培养了一批高能物理实验的人才。李政道凭借自身在美国物理界的声誉,与美国能源部、各高能物理实验室多次沟通、周旋,以一己之力促成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这一合作作为中美科技交流的先行者,为后来中美其他领域的交流提供了经典范本。

正如前高能所所长陈和生所言:“应当说没有李政道先生对发展中国高能物理的远见卓识和孜孜不倦的努力,就不会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和成功。从它的物理目标选择到加速器方案的确定,从工程设计到关键设备,从人才培养到工程管理,从物理研究到国际合作,都凝聚着李政道先生的很多心血。”

对撞机的成功建设表明,在当时,“引进来”同样是科学技术领域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技术的发展,依旧离不开开放和合作。应当说,回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的建设历史,对如今科学技术发展路径的决策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科学家精神的生动读本

对撞机工程的成功建设,是几代中国科学家不懈奋斗的结果。我国加速器的研制历程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那一辈的老科学家们在极其艰苦的科研条件下,抱着“要吃馒头、先种麦子”的艰苦奋斗精神,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先有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的静电加速器小组利用赵忠尧从美国带回来的加速器部件,在1955年和1958年分别建成了我国第一台和第二台静电加速器V1和V2,后有谢家麟带领团队于1964年研制出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电子直线加速器。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很多当年20岁出头的研究人员已经步入中年,但是他们心中的高能加速器梦并未停止,在对撞机工程上马之后,毅然投入对撞机工程建设。他们怀着一颗为祖国科学事业献身的赤子之心,夜以继日地工作,不敢有丝毫怠慢。他们当时心心念念的是,国家还很穷,工程那么大,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创业,多作贡献。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应当说,对撞机成功建设的背后,正是几代中国科学家们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精神。叶梅老师通过走访口述与细致观察,在《粲然》这本书中巧妙采用群体素描的方式,重点选取几位典型人物,描绘出中国科学家及科学工作者们可贵可敬的精神品质。应当说,《粲然》这部报告文学作品,正是读者们深入领悟科学家精神的生动读本。

(作者黄庆桥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来源: 解放日报

传承红色基因丨陈能宽: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攻关 隐姓埋名25年

享誉国际的物理学家陈能宽,25年隐姓埋名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攻关——

自己“藏进”信箱“两弹”响彻东方

湖南慈利人陈能宽,1947年赴美国求学,旅居美国期间,借助奖学金只用了3年时间就在耶鲁大学获得了物理冶金系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参与发表了多篇重量级科技论文,成为享有国际声誉的金属物理学家。

正当他学有所成,准备报效祖国时,却受到美国当局的百般阻挠,多次遭到美国移民局官员的盘问和施压。直到1955年,陈能宽才带着妻儿辗转旧金山、檀香山、日本、菲律宾、香港,历经艰难回到中国。

很多人表示不解:“美国条件这么好,你非走不可吗?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呀!”陈能宽:“科学是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回国后,陈能宽在金属物理学领域独领风骚,引起国际学术界极大关注。然而,1960年他接受了一项神秘任务,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从此告别家人,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这一走,便是整整25年。

在与世隔绝的试验场,在风沙呼啸的戈壁滩,陈能宽率领一支年轻的队伍,向世界最尖端技术发起挑战。没有试验容器,就用锅碗瓢盆;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原子弹那数以亿万计的精密数据,竟是科学家们手工算出来的。为防止皮鞋沾沙引起静电,零下30摄氏度的夜晚,陈能宽只能赤着脚进炸药生产工房。

他何尝不知道自己随时面临生命危险,在给妻子写信时说:“如果我有什么不幸,你要想得开。当年我们抛弃洋房、轿车,带着儿女回国,正是为了让祖国富强。”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东方巨响,震撼了整个世界。紧接着,陈能宽又投身到氢弹等核武器的攻关中。他时常鼓励队友:“消失这些年是值得的,我们为祖国写篇大论文。”直到1986年,陈能宽同邓稼先一起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一最高荣誉时,人们才猛然发现,消失了25年的陈能宽回来了。

这25年,科技界以为他早已去世;这25年,对于妻儿,他只是个抽象的信箱号码;这25年,他无数次手捧父母的照片,遥望家乡的方向。

1989年,陈能宽终于回到了久别的家乡。然而,他日思夜想的父母已不在了,大哥二哥也去世了。年过花甲的妹妹抱着他泣不成声:“哥,这些年你都去哪了?妈妈生前那么疼你,临走时还在呼唤着你的名字啊。”陈能宽长跪在父母的坟头,热泪长流。

春蚕到死丝方尽,许身为国终不悔。这就是一位“两弹一星”元勋的家国情怀,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绝对忠诚。

(省委宣传部宣教处整理)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