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4-30 16: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桌面工程师工作总结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桌面工程师的工作总结。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确保文章内容与主题相关。
2. 结构清晰: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桌面工程师的工作内容和重要性;正文部分详细阐述工作总结,包括工作成果、经验教训、不足之处等;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并提出未来展望。
3. 突出重点:在作文中,要突出桌面工程师工作的重点,如项目完成情况、技术难题解决、团队协作等。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项目完成情况:列出参与的项目,介绍项目背景、目标、实施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b. 技术难题解决:描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c. 团队协作:阐述与团队成员的沟通、协作情况,以及如何共同推进项目进度。
d. 个人成长:总结在桌面工程师岗位上获得的经验和技能,以及如何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4. 客观评价:在总结中,要客观评价自己的工作,既要展示成绩,也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这样有助于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基础。
5. 数据支撑:尽量用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如项目完成率、工作效率提升等。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具
桌面是自己每天工作呆的地方,对于这个地方,前前后后折腾过很多次,从一块屏幕到两块屏幕然后三块屏幕,最后回到双屏的搭配,这次和之前不一样的是桌面上最关键的东西——桌板进行了更换,还有桌面上的一些东西也进行了更换,今天介绍一下这个定型之后的桌面,以及在一些细节上的处理。
之前使用的是两米四乘一米二的桌板,虽然看起来很大气,但是每次涉及到插拔内存卡的时候都要起身够一下,并且使用时间长了之后因为是复合板出现了裂纹,所以就更换成了实木的桌板,桌板是找木小北定做的樱桃木,在前期沟通的时候,关于桌子的尺寸最后定下长度两米二,宽度八十五厘米,材质上面考虑到我在西北最后选择了樱桃木的材质,桌架还是延用之前的,在桌子的边缘有做斜坡,手臂放在桌面上的时候会更舒服。
电脑在Mac Studio出来之后就一直在用了,因为之前的电脑使用的是笔记本当作主机使用,在使用到后期之后出现了电池提示维修以及喇叭劈了的问题,并且笔记本绕不开的就是接口数量上不足,换成Mac Studio之后就没有这个问题,接口上面应该算是目前苹果电脑里面最多最全的,因为没有电池也不用担心电池的问题,之前使用的贝尔金雷电三扩展坞依旧还在使用,Mac Studio的SD读卡器比较挑姿势,所以就还是直接用扩展坞上面的读卡器了,M芯片之后扩展坞的DP接口没办法使用,但是还有一个雷电下行口。
显示器上面还是延用之前的搭配,明基PD2700U搭配明基SW270C。主屏幕是右边的SW270C,在M芯片之后用雷电转DP的视频线连接被识别成4K显示器,就不用再去设置里面调节缩放。左边的屏幕平常主要是用来多任务使用,也就是因为双屏的搭配,新系统上面的台前调度功能一次没用,反正两个显示器,日常使用足够了。
Mac Studio很好,性能还有IO接口,但是不好的就是所有需要的外设都需要自己搭配,就比如摄像头,在MacBook和iMac上面都有,但是Mac Studio的话如果不买studio display的话如果需要摄像头就需要自己搭配了,我在PD2700U上面挂了一个罗技的1080摄像头,使用率很低,也就是偶尔的和朋友视频通话用一下。
不管桌面怎么变,有个配件是一直都在,那就是明基的屏幕挂灯,从ScreenBar Plus 到ScreenBar Halo。从2019年到现在四年多的时间不知道陪伴自己度过多少个熬夜加班。主要是可以在开灯的时候不会影响显示器的显示,并且挂在显示器上面节省地方,在灯光、细节的体验上都是十分舒适的。一直选择ScreenBar是因为我比较看重原创性这一件事,作为摄影师深知原创不易,ScreenBar作为屏幕挂灯这个品系的开创者,一直选择它也算是对原创的一种支持。Halo相比Plus多了背面的灯光平衡,在晚上的时候眼睛不会很累,控制器目前也是做了改良,做到了可以和Plus一样的按下开关就开灯,不用唤醒,整体用下来使用感受就更好了。
外设上面是三个。键盘是Keychron Q1,虽然是一把有线键盘,但是我比较喜欢的功能是通过VIA改键之后,可以实现一键输入密码和回车,不用每次都一个字符一个字符输入密码。还有就是Keychron一直主打的macOS友好键盘,切换到Mac模式之后就和MacBook的键盘一样使用,鼠标上面是用的是罗技MX Master3。鼠标体积较大,对我来说是握着鼠标而不是捏着鼠标。还有一个tourbox的Elite。放在键盘的左边,主要是在剪视频和修图的时候当作快捷键盘使用,驱动做的比较好,在不同软件内可以自己切换预设。桌垫上面是用的是墨罗的碳纤维鼠标垫,键盘本身比较重,因为是真的碳纤维材质,键盘放在桌垫上面不会被压出坑。
外设前面是iPad和手机,iPad Pro2021使用PITAKA的磁吸充电平板壳和磁吸充电支架,除了可以给iPad Pro磁吸无线充电之外,还有就是本身支架可以方便调节横竖屏,iPad上面的软件有些还是会强制要求竖屏使用,有了这个支架就可以轻松调节,底座还可以进行无线充电。手机充电则是用PITAKA的slider三合一无线充,利用magesafe磁吸在上面,倾斜角度合适,在来消息的时候可以直接看到,还有侧边的手表充电。
桌子右边放了一个Skippertech的木质托盘,将平常用到的工具、笔、耳机、遥控器、钥匙放在里面,出门的时候直接拿走就好。和桌面整体的纹路差不多。有一个归置小件东西的地方,可以让桌面显得不那么凌乱。
自己比较喜欢工程车模型,就在桌面上摆了几个,挖掘机的大小还好,但是吊车的模型就有点大了,所以就放在显示器支架还有饮水器旁边,吊车模型展开的时候比较好看,放在桌面上摆着就只能当作模型摆着了。等后面有单独的柜子之后可以让吊车模型展开。
因为Mac Studio的音箱,也就是用来放个开机的“duang”的声音,平常还是用BOSE的C50音箱,低音炮放在桌面上肯定是有问题,但是一直没想到更好的方式,就还是先放在桌面上吧,低音炮旁边是奥睿科的硬盘柜。用来存储照片视频的素材,还有HomePod mini,主要是用来控制工作室的灯光,算是智能家居中枢。
在桌子侧边有一个当时看翼王视频学到的方案,利用微波炉架子,将路由器、打印机、NAS、软路由、光猫这些东西放在一个架子上面,架子的稳定性可以,在放置了这么多设备之后也没有出现晃动,就是这个方案有点丑,后面装修的话会考虑单独做一个柜子将这些东西都放在柜子里面不露在外面。
过来就是用电方案了,因为NAS、路由器、软路由这些东西都是需要一直通电开机使用的,墙面插座只有一个,使用了一个公牛的一转三插座,将设备柜和桌面的供电分开,桌面的供电上面是用的是德木的PDU,因为桌面上需用电的设备多并且很多插头大小不一,使用传统插排的话会出现插头之间互相打架的情况,所以就根据自己需求定做了一个25孔位的PDU,但是后面HEXCAL STUDIO还自带八个国标插座,所以就PDU上面空余出来的孔位有点多。桌面的理线就是用宜家的西格纳还有理线带简单的理一下。如果经常涉及到桌面东西的增减,还是建议使用理线带,这样就会方便拆装。
为了方便给私有协议的手机充电,在桌架上面吸了一根充电线,使用的时候拉出来,充电结束之后吸在桌架上面就好了。
总结,这次桌面是自己在折腾很多次之后,最后确定下来的后面使用的方案,如果还要改变的话,可能就是显示器会更换一下,还有就是手机更换,别的设备暂时应该不会更换。这是我自己的桌面介绍以及搭建过程中使用到的产品还有想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在 2018 年的 7 月,我购置了一台 155cm×78cm 的升降桌。2 年过去了,我惊讶地发现在这块 1.2m² 的方寸之间,我的桌面已经经历了 6 次重大的变迁。在此期间,我陆续增添了多件电子设备、办公文具和收纳器材。既走了不少弯路,也积累了不少 「折腾」 心得。借此「无限桌面」征文活动,回顾一下这两年间桌面上的沧海桑田,总结一下其中的经验教训。
在这个时期其实想法很简单,刚刚入职也没有什么闲钱。一个可以升降的书桌加上一台足够大的显示器,再摆上耳机、音响和台灯,便是我在家学习娱乐的角落。偌大的桌子放上 27 寸的显示器一点也不显得局促,左右两侧都还剩有大量的空地。但是很快这些空间就被乱七八糟的杂物所占领。终于有一天决定要整理一些书桌,同时打算增加一点新的设备给书桌升个级。
与上一个阶段相比,我弄来了一个显示器支架来架高显示器。并购置了一个 Benq ScreenBar 作为书桌的主光源。ScreenBar 使得光线均匀分布在视野范围内,且可以手动调节亮度和冷暖程度,算是我最为满意的书桌单品之一。
作为程序员经常需要同时运行多个软件并浏览多个网页,很快单块 27 寸的显示器再不能满足我的需求。我开始物色第二块显示器来扩大可视范围。一开始我买了一台三星的 27 寸 4K 显示器,但是装上发现其屏幕素质和已有的这个 DELL 显示器相差甚远。几番尝试也没有办法使他们的色调及对比度达到接近的程度。出于保护视力的考量,最终选择退货并再次购买了同型号的 Dell 显示器。
这也算是一个经验教训,如果要配置多台显示器,一定要调查清楚不同品牌型号的显示器,它们的显示效果是否接近。
这是两台 27 寸显示器搭配之后的效果。注意显示器支架被竖着的那块显示器给遮挡了起来,从正面是看不到任何走线的。两台显示器的好处在于我可以将软件窗口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拖放到不同的显示器区域内。
桌面的形态在这个阶段维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直到疫情在美国蔓延起来,我的生活作息开始转入 WFH(Work From Home 居家办公)模式。
其实在公司的工位,我就是使用两台 27 寸的显示器,布置的如上图一样一横一竖。横着的显示器用来写代码或写文档,是主力工作区;竖着的显示器用来看文档和代码,或者干脆开着网页放在那里作为方便随时查阅。
在进入居家办公模式的初期,我也尝试复刻在公司的行为,然而却发现效果没有预想中那么好。原因有二: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决定尽量减少笔记本中的虚拟桌面切换,并使用 SideCar 功能将 iPad 作为一块扩展屏用来装载常用的驻留窗口(如 Terminal)。然后翻出了搁置已久的 Chromebook 作为开会用的工具:当要开会时就打开 Chromebook 自带的摄像头接入会议,开会结束就放到一边。Chromebook 电池耐用,基本一两个礼拜充一次电,非常省事。于是就有了下面这张布置图。
从左到右依次:Chromebook,显示器一,显示器二,iPad pro
图中的键盘换成了 Logitech G915 青轴机械键盘。一直出现在之前图片里的 Microsoft Sculpt Ergonomic Keyboard 在 WFH 政策下达之前被我带到了办公室。后来公司关闭再没有办法去办公室拿回来了。
不知不觉间,居家办公已经执行了 6 个多月。这个过程中,公司颁布了一项政策,允许每位员工根据自己情况和喜好购置一些能够提升居家办公生产力的工具、设备、家具,上限是 1000USD。于是某日在 Instagram 上看到其他大佬 「美轮美奂」 的桌面布置之后,我也开始蠢蠢欲动想要再次升级一下我的桌面。
虽然公司政策明确说了,这 1000USD 是不能用来报销显示器的。奈何心中的野马已奔涌而出,即便要自费,换显示器的想法仍是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将 2 台 Dell 2715Q 显示器卖出,换置了一台 Dell U4320Q 显示器。
其实一开始的打算是换入一台曲面屏或者非曲面的带鱼屏。但是调研一番之后觉得要么是分辨率不够,要么觉得显示器宽度太窄纵向视野有限,要么价格实在超出预算。最后看到这款 43 寸 16:9 的 4K 显示器,看了下各方面参数都符合需求,几乎没有做太多纠结就决定剁手了。
这台 43 寸的显示器几乎和一台电视一样大小,带来的视觉冲击是惊人的。下文会详细分析其利与弊。
配合着这台巨大的显示器,陆续购置了一些周边的收纳工具和文具。最终的效果如下:
增添的设备有:
Samsung Buds+
出于工作性质需要,我每天都会有超过 10 小时的时间待在这块桌子前。对于人体工程学的考量于我而言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需要严肃思考和不断研究的课题。
提到升降桌面大家就会联想到站立办公,以及站立办公所带来的的种种好处。其实除了站立办公之外,升降桌面还带来了很多的灵活性和对不同使用场景的兼容性。后者通常较少被人提及,但是在我经过若干次的桌面 「升级」 之后,它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上述这么多的桌面变迁之中,它使我能够很轻松地利用适当的升降来弥补特定显示器摆放姿势产生的高度上的不足。在当我想调高调低座椅让腿部又更多舒展空间的时候,升降桌面也能够游刃有余地适应这些高度调整。
我的这款升降桌面可以记忆 4 个高度,我分别设置成了四种不同的使用场景:
换成 43 寸显示器之后,因为屏幕亮度范围太大,必须要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保护视力。因此继续将键盘放在桌面上变得不再合适。我的解决方案是加装一块桌下键盘托,既可以保证眼与屏幕的距离,又将桌面空间空了出来。即便摊开一个笔记本,也不会显得局促。
由于键盘托的长度有限,全尺寸的 G915 键盘放上去后让这块键盘托显得捉襟见肘。于是购入了一块 87 键位的机械键盘。这个键盘托的底端自带一条掌托,刚好搭配机械键盘的高度。
双屏的优点在于,两块屏是物理分隔开的。在一个屏幕里切换虚拟桌面或窗口移动不会影响到另外一块屏。并且在直觉上,也会将各个软件窗口分类到不同的屏幕中。
例如上文提到的,编辑代码的软件和页面都放置在横着的显示器里,那么当我进行代码编辑的工作时,我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横着的显示器上,并忽略掉竖着的那块显示器里的页面。
双屏的缺点在于:
大尺寸单屏的优点与缺点刚好与双屏相反。此外如果全都设置为 4K 分辨率(4096*2160)的话,两块显示器的总像素个数要比单台显示器多一倍,意味着电脑要计算输出的像素数量也要多一倍。
另外要多提一点,新款的尺寸较大一点的显示器基本都配备了 PBP(Picture By Picture)功能。通过这个功能,可以一台笔记本连两条数据线到同一台显示器。
在开启了 PBP 之后,显示器会将显示区域划分成不同子区域。每一个子区域对应一条数据输入线。因此,可以通过 PBP「曲线救国」,达到前面所说的双显示器的优点。
双屏与大尺寸单屏其实也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优劣。选择更适合自己使用习惯的那种配置就好。
带鱼屏的特点在于横向视野广阔,曲面屏在此基础上将屏幕适度弯曲,使得屏幕两侧不会离眼睛太远。这样形状的屏幕对于游戏或者视频编辑类的使用场景特别合适。但是耐不住视线要不断左右横扫。
对于我而言,没有电脑游戏或视频编辑的需求。作为程序员,很多时候需要上下滚动屏幕查阅代码,因此曲面屏的助力不大。所以最后没有选择 34、38 英寸的带鱼屏曲面屏,而是购置了一块 43 寸的 16:9 显示器。
现在稍微高端一点的显示器都提供了 USB Type-C 接口,既提供高功率可以给笔记本电脑供电,同时又可以传输视频数据。这样一来笔记本电脑只需要通过 USB Type-C 传输线与显示器相连即可,省下了一条笔记本电源线。
对于 43 寸这么大的显示器,如果光源不能均匀的分布,会是一件很伤 (不) 脑 (美) 筋 (观) 的事情。而且因为显示器具备一定的高度,寻找一款足够高的台灯也很令人头疼。最后还是继续使用 Benq 的 screen bar,虽然身材上略显 「较小」,但亮度观感依然给力。
新整理好的桌面总是整洁美观,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就会多出很多 「乱七八糟」 的小物件。洞洞板的好处在于利用了纵向的空间,将这些使用频率较低的小物件简洁的收纳起来。既不会堆叠在一起显得臃肿,又在视觉上弥补了侧边墙壁的单调乏味。
这套洞洞板的配件是可以选购的,不同小配件可以搭配适配不同的使用场景。最左侧离得最远,放置了不常用到的各式数据线和转接头。中间区域主要用来陈列和留白。右侧区域离得最近,放置了每天都会用的 Chromebook 以及纸质笔记本。洞洞板的摆放心得大概在于让其显得充实,但又不会过于臃肿。
这块白板用来记录下工作中紧急又重要的事情,并且放置在视野范围内,督促自己优先解决这上面的任务。这块白板是玻璃材质,需要一定粗度的马克笔才能写出清晰的文字。因此整个版面即便写满也不会容下过多的文字内容,毕竟本来的意图就不是要它作为一块完整的笔记。
不使用白板的时候,可以很方便将其塞入显示器增高架的内部
想要桌面美观,物品摆放整齐当然是重中之重,但是总体的色彩风格也不容忽视:
我的桌面是竹子的材质,所以在选择显示器增高架的时候也选了颜色相近的木头材质。绝大多数的数据线和电子设备(如显示器、息屏的手机和 iPad)通常都是黑色,所以我桌面的主色调就是木质的黄色加上设备边框的黑色。
又因为桌面背后的墙壁是白色,因此桌子左右两边我放置白色的洞洞板和抽屉柜,算是环境色的延伸和过渡。此外在桌子角落里还有绿色的假植被和其他的杂色当做是零星点缀,最终构成了我的桌面色彩。
其实我桌面上的东西并不少,但是在摆放时我尽量将它们贴着桌面的边缘,从而留出桌面正中间的区域。这是因为工作学习时,注意力集中在中间前方的显示器上,然而余光无可避免的会扫到桌面正中间的区域。这块区域里的东西一多,容易令我分神。
这个桌面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 「无线」,在某些角落里还是能够找到一些走线。但是可以隐藏的走线我都已经将其遮挡起来。
Macbook Pro 和 Mac mini 被我竖着立起来放在了显示器的后方。另一侧还有一个移动硬盘也被挡在了显示器后方。我只需要通过显示器和键鼠与其交互,但并不必要将它们放置在视野范围内。
43 寸大显示器的后部隐藏了不少 「丑陋」 的走线
其实桌面的升级好似人的成长,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侧重,当然免不了添加和移除特定的物品来适应这个时期的需求。很多时候自己也不清楚到底什么样的桌面是一个完美的状态,唯有不断地尝试和改变,通过试错来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人的想法和创意是无限的,桌面的布置和摆设当然也是无限的。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大家带来一点点灵感和启发,找到自己桌面那无限的可能。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