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6-12 02: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乡村教师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你对乡村教师这一群体的看法和感受。可以从他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生活状态等方面入手。
2. 突出重点:在作文中,要抓住乡村教师的特点和亮点,如敬业精神、无私奉献、关爱学生等。同时,也可以适当提及一些乡村教师的困难和挑战,以展现他们的真实生活状态。
3. 举例说明:为了使作文更具说服力,可以列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支持你的观点。这些例子可以是乡村教师的事迹、学生的成长故事,或者是你对乡村教师的真实感受。
4. 表达情感:在作文中,要充分表达你对乡村教师的敬佩、感激之情,以及对他们所面临的困境的关注。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5. 结构合理:一篇优秀的读后感作文,结构要清晰、合理。一般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展开:
a. 引言:简要介绍乡村教师这一群体,以及你阅读的相关文章或书籍。
b. 主体:围绕主题,详细阐述你对乡村教师的看法和感受,并举例说明。
c.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对乡村教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并提出自己的期望和建议。
6. 语言表达:在作文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于书面化的词汇
作者:徐健(文艺报新闻部主任)
她是学生们心中的“最美乡村女教师”,是孩子们称赞的“最美的妈妈”,也是宣讲者眼中“创造出一个个生命的奇迹”的“美丽的女人”,然而,她似乎更倾向于大家把她视为一个“疼了会喊疼,急了会骂人”的普通人。云南省话剧院的话剧《桂梅老师》(编剧王宝社,导演王宝社、常浩)通过对场景的再还原,追寻“时代楷模”“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的“初心”与“来路”,揭示其丰富的精神世界。
英模题材戏剧首先面对的是如何协调“先进事迹”与“形象塑造”的关系,也就是如何解决“英模人生”向“戏剧人生”的转变,进而在舞台上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现实中,编剧王宝社与张桂梅有多年交往,不仅了解桂梅老师,而且积攒了很多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串联起来就是很好的情节骨架。但王宝社没有选择一条以现有材料的堆砌讲述英模业绩的捷径,而是带着与普通人一样的疑问走进桂梅老师,把人们对桂梅老师的困惑、不解带进剧作,从英模与普通人共通的一面写起,展现桂梅老师一步步实现梦想的过程。这种从普通人的视角观察英模、从生活的细节中发现英模的方式,构成了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一。
为了实现这样的创作诉求,剧作选择了桂梅老师人生中三个重要的时段,以回望“来时的路”的方式,构建起桂梅老师的人生之路、精神之路。第一个时段是华坪女子中学时期,贫困学生们求学改变命运的梦想促使桂梅老师作出了创办一所不收费的女子高中的决定;第二个时段是为创办免费女高而进行种种努力期间,她经历了“募捐”、被人冷遇、误解等一系列的坎坷与曲折,愈加体悟到要改变山区女孩们的命运,唯有教育和知识;第三个时段是华坪女子高中建成后,桂梅老师面临“守业”难题,“激流险滩”中是进还是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她坚定了勇往直前的决心。三个时段,关联着“寻路”这一贯穿全剧的戏剧动作,延展出桂梅老师从童年、青年再到当下的生命历程。它们伴随着桂梅老师与宣讲队的一次次“追问”“穿越”与“释疑”,完成了对桂梅老师的心理动机和信仰动力最朴素的“揭秘”。由“来时的路”回眸一个普通人非凡精彩的人生,让个人与时代发生深层次的关联,这是创作者为塑造桂梅老师的舞台形象而找到的一种独特的结构形式。
剧中,王宝社不避讳人物身份的复杂性,展现了桂梅老师多重的社会角色和身份:她是一名基层普通的中学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其立身之本;她是儿童福利院168名孩子的“母亲”,把无私的爱播撒到了他们的成长上;她是华坪女子高中的校长,为了改变女孩子们的人生付出全部心血;她是党代表,参加党代会不忘家乡的孩子,时刻惦记着他们的冷暖;她也是一个享受过幸福、快乐、浪漫的妻子,一个与家人间有遗憾的妹妹;她更是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这让她无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总能秉持初心,“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
复杂而多重的社会身份以及背后的感人故事,足以让桂梅老师的精神闪耀而炫目。然而,在每一个身份背后,创作者却在努力去掉英模光环对真实人生的遮蔽,竭力写出人物性格、情感的脆弱与复杂。作为普通的女性,她想念自己的爱人、对自己的亲人有愧疚;作为“一校之长”,她脾气够大,不近人情,眼里揉不得沙子,以严苛的标准要求每一位师生,成了师生眼中的“大魔头”;但更多时候,她是以坚韧不屈的心态对待挫折与困难,用她的爱与智慧为学生和孩子们架起一座通往未来的桥。在立体多面的性格开掘中书写英模的精神生成,成为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二。
话剧《桂梅老师》没有在舞台上孤立地塑造英模,也没有将英模的成长与时代割裂开来,而是让“这一个”形象不断地与更多的人、更多的角色发生关系,赋予桂梅老师精神的成长、发展以坚实的社会土壤。舞台上无时无刻不在的宣讲队,既承担着讲述者、提问者、评述者的角色,也成为剧中不同社会角色、社会功能的化身。他们与贯穿全场的桂梅老师一起,既形象诠释了生命与爱相遇后所产生的无穷力量,也将一个人的“初心”与一群人的“爱心”,一个人的“舍我”与一群人的“成才”结合了起来。
“我叫张桂梅,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这是“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桂梅老师代表受表彰的同志发言时的开场白。作为千千万万人民教师中的一员,穿着一身深色素衣、两只手上贴满了膏药、没有一点校长架子的桂梅老师的确很普通,但她扎根山区教育40余年,创办面向贫困山区女孩的免费女子高中,帮助近2000名贫困山区女孩圆了大学梦的事迹,又让她显得那么伟岸。
舞台上,李红梅塑造的桂梅老师形神兼备,既演出了这个“普通人”的执拗、倔强与脆弱,也以丰富的细节再现了精彩人生之下的真诚、善良、美丽,让以往舞台上较难塑造的英模形象变得真实可信。此外,全剧采用极简的艺术风格和象征性的造型布景,主体造型的阶梯与桂梅老师和她的学生不断攀登的人生之路相互对应,办公桌上堆积的药瓶与她超负荷的工作状态紧密相连。透过这一方舞台,我们似乎理解了桂梅老师的纯粹与通透,也伴随着“让梦想飞越大山”的誓言,看到了一个“大写的人”不断寻求精神超越的理想主义情怀。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7日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新师说——最美乡村教师访谈录》由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文/郑运福(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塔峪镇中心小学)
《新师说——最美乡村教师访谈录》,一首赞颂执着于乡村教育、无悔于奉献的诗歌;绘就了一群致力于坚守讲台,承载育人情怀的教师深耕乡村教育土壤,点燃孩子追梦之灯的画卷。这是一部值得你沉下心来,独处一隅,细细品鉴、静静思考的故事。
乡村教育,是发展的基石,人才振兴的基础。正是那些心怀乡愁、守护教育的人,他们自问:我能为乡村孩子们做些什么?得到内心深处真实的答案后,他们赓续、扎根、成长,用行动在播种,用心血在培养,用坚守在照亮乡村留守儿童的未来。
“我”应该去
单亲、留守、基础设施缺乏、优秀师资少……这些教育沉疴,再加上新出现的矛盾点困扰着乡村发展。面对现实,他们选择的不是逃避,而是坚定去改变的信念——“我”应该去。这一坚持就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没有利益光环的驱使,没有作秀般的“蜻蜓点水”,也没有隆重委派下的“镀金”承诺。他们放弃舒适,说服家人,奔赴乡村。或许是因触动而感怀,或许是为实现自我梦想。
“做孩子生命中的贵人。”人生有幸为良师,很欣赏河南省濮阳县文留镇实验中学王爱红校长的这句话。细想,如遇良师,何止有幸?
“我”不能走
《新师说》中呈现的更多是从乡村走出又服务于乡村的教师们。他们深知奋斗的不易、走出大山的艰辛,难舍孩子们那求知的眼神,更执着改变乡村教育面貌的信念。他们以村野乡音为底蕴,培养孩子们的艺术素养;他们用自我特长发展、成就孩子们的愿望。路途的遥远、环境的不适没有成为他们离开的理由,他们在困境中彰显教育者的毅力与智慧:一次次与家长促膝长谈,为的是幸福的旅途上一个都不能少;和风细雨的心理辅导,为的是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像城里的孩子一样获得知识、得到温暖和希望。
“山的那边真的有大海。”为了让每一个孩子们知道山的那边不仅有山,还有“大海”,可敬的乡村教师们始终坚持在路上。
“我”的价值
其实,为人在世,静静想来,都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的职业价值是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更是知识的传播者、心智的启迪者、人生的引领者。《新师说》中的教师们以身作则,给孩子们树立了价值典范:对工作,他们真诚朴实、乐教爱生,一心教育好国家未来的希望;对学生,他们甘于奉献,为孩子们点亮了希望的灯塔。
“当老师是个良心活。”如果把教育比作一种修行的话,教师在培养孩子们成才的同时,自身又何尝不是在经历这一次次的修行呢?
合上书本,为这些有教育情怀的教师们感到欣慰,也不禁陷入沉思。不能否认城乡差别的存在,我国的乡村教育还是面临诸多问题。访谈中,教师们提及最多的是优秀人才在乡村留不住的问题,这里有教师个体价值取向的因素,更需要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予以扶持。与此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随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持续推进,乡村人文素养的提升,乡村教育正在蓬勃发展,提高偏远乡村教师待遇,职称评定优先向乡村学校倾斜……一个个利好消息激励着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奔赴乡村,奉献教育。
《新师说》是一部关于乡村教师的访谈录,读之让人沉下心来,与40位优秀的乡村教育工作者来一次思绪的交汇,荡涤心灵。不由得敬佩他们,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散发微光,无数的微光汇聚,成为火炬,指引乡村留守儿童们跨越山河湖海,奔向更广阔的未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