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1 14:20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撰写口腔简历的注意事项
正文:
在求职口腔医疗行业时,一份精心准备的简历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一些撰写口腔简历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以确保你的简历能够吸引雇主的注意,并提高你获得面试的机会。
1. "个人信息准确完整": - 确保姓名、联系方式(电话、邮箱)等个人信息准确无误。 - 提供有效的联系方式,以便雇主能够及时与你取得联系。
2. "格式规范": - 使用清晰的字体和格式,如宋体、微软雅黑等,字号保持在10-12号之间。 - 保持简历的整洁和一致性,使用项目符号或表格来组织信息。
3. "针对性": - 根据应聘的具体职位调整简历内容,突出与职位相关的技能和经验。 - 避免使用过于通用的简历,针对不同职位定制简历内容。
4. "内容精炼": - 简历长度控制在1-2页以内,避免冗长。 - 突出重点,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的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
5. "教育背景": - 按照时间倒序列出教育经历,包括学校名称、学位、专业和毕业时间。 - 如果有与口腔医学相关的课程或项目,可以特别列出。
6. "工作经验": - 详细描述你的工作经验,包括工作单位、职位
图集
新华网北京11月20日电(刘映)“儿童龋齿,十之七八!”在11月20日世界儿童日来临之际,新华网专访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葛立宏教授,详解我国儿童口腔健康高发问题及防护之道。葛立宏表示,“病从口入”,关注儿童健康,口腔健康是重中之重。目前我国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超过70%,部分偏远地区超过90%。但牙病可防可治,保护牙齿要从娃娃做起。
儿童口腔问题普遍,龋齿首当其冲
新华网:目前我国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如何,临床上哪些问题比较高发?
葛立宏:儿童口腔问题很多,如龋齿、错颌畸形、双排牙等,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如吃手、咬嘴唇、吐舌、咬指甲、咬铅笔都容易造成错颌畸形,或者用奶瓶时间过长等。不过最突出的是龋齿,也就是俗称的“虫牙”,不论乳牙或恒牙都会出现龋齿。龋齿初期一般没多少感觉,就是看上去发灰或发黑。等形成龋洞后,就会经常嵌塞食物,出现难闻的“口气”。当龋洞发展到牙本质时,遇到冷热酸甜的食物刺激时就会感到酸痛,牙齿也会逐渐烂掉。从1983年开始,我国每十年左右都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最近的调查显示, 我国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为71.9%。地区之间也有一些差异,如偏远地区超过90%,北京的海淀区相对低一些,约为60%。
新华网:龋齿高发的原因有哪些,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哪些影响?
葛立宏:原因很多,包括父母对孩子口腔健康的认知与关注程度,孩子的饮食习惯,刷牙的时间、位置、角度以及选用的牙膏等密切相关。关注孩子的口腔卫生,正确刷牙很重要。首先,刷牙每次要刷3分钟左右,一天早晨晚上至少要刷2次。很多孩子刷牙时间不够,有的孩子晚上刷一次,早上就不刷了。最好选用含氟牙膏,可以预防龋齿,这一点非常重要。孩子萌出第一颗牙开始,就要刷牙。还有一点我想强调一下,学龄前儿童一定要家长帮助刷牙。有的家长让孩子自己刷牙,孩子随便比划几下,根本起不到作用。因为除了时间外,刷牙的力度和角度也很重要,刷不到位,还是会出现口腔问题。还要注意饮食,少吃甜食,少吃糖,少喝甜饮料。龋齿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也有影响。除引发疼痛及影响恒牙的发育外,儿童为避开龋齿侧,会经常用健康侧咀嚼食物,导致面部两侧发育不对称。龋齿导致的口腔不卫生,还会引发其他全身性疾病。
孩子看牙挂号难,关键是“供需差距大”
新华网:大家都知道看牙挂号难,儿童口腔的号是难上加难,为什么?
葛立宏:有几个原因,首先是需求大,每个人都需要看牙,牙齿问题多,特别是孩子,还都很调皮,外伤多,很容易磕到牙,马上就得处理;二是家长重视,关注孩子的口腔健康,所以挂号需求大;三是口腔专科医院相对较少,儿童口腔医生更少,和发达国家相比,咱们还有一定的差距。
新华网:为什么儿童口腔大夫少,儿童口腔大夫要求更高吗?
葛立宏:因为小孩看牙比较麻烦,孩子不善于表达,也不能好好配合,出事故的风险也比成人的高。比如看牙时你和成人说张着嘴,你不让他闭,他绝对不会闭,但孩子不行,当你拿着高速钻针在治疗时,他可能突然就闭嘴了。除技术水平外,医生还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及时缓解孩子的恐惧情绪。大家都认为牙医收入高,其实儿牙医生的收入并不高,成人种植一颗牙,动辄一两万元,做个正畸好几万元,儿童口腔收费较低,收入相对较少,从收入上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较低。值得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青年医生选择儿童口腔专业。
牙病可防可治,不想让孩子“一口烂牙”影响一生健康
新华网:您为儿童口腔事业奋斗了几十年,您的原动力是什么?
葛立宏:人一生要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我觉得动力首先是爱孩子,我眼中来就真的就孩子是天使,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一口烂牙”的孩子多令人痛心,牙病是可防可治的,帮助孩子们治好牙齿,养成健康的口腔卫生习惯,这对他们一生的健康都很重要。现在国家正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儿童健康是重点,口腔健康更是重中之重。有一天把我们国家孩子的牙病降下来,成人的掉牙率就会降下来了。另外,做儿童牙医的成就感也很大,能帮这些孩子治好牙,他会开心地给你唱个歌、背个诗、鞠个躬,那种发自内心的信任也给了我更多动力。对于医生来说,给孩子看牙也很有挑战性,人生总得有一些挑战,对自己也是一种激励。
提升儿牙诊疗水平,还需吸引“后浪”加入
新华网:在提升全国儿童口腔诊疗水平方面,北大口腔做了哪些推动?葛立宏:牙科是个良心活,比如洗牙,可不是小问题,消毒不严密,犄角旮旯处洗不干净,患者也看不出来。我们这些年来一直在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全国口腔诊疗水平的提升,加大培养专业口腔大夫的力度。比如常年开设口腔医生进修班,手把手地“传帮带”年轻医生,学成后鼓励他们到全国各地的医院去工作。我们的专家也经常到全国各地讲课培训、平台会诊,进行学术交流。我们还编了多部教科书和视频课程,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不过口腔跟别的领域不同,医生治疗是个独立单元,个体操作较多。加强各地口腔诊疗的规范性比较难,但非常重要。总之,关注儿童口腔,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嘉宾简介
葛立宏,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理事长、亚洲牙齿外伤学会副会长;全球零蛀牙联盟中国区联合主席;北京大学干细胞与生物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四届主任委员; 北京市健康教育协会副会长;科协儿童口腔医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国际儿童牙科杂志等7本中英文杂志编委;国际牙医学院院士;香港牙科学院荣誉院士。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儿童口腔医学》学科带头人;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儿童口腔医学);全国统编教材《儿童口腔医学》第四版、第五版和数字化教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慕课口腔规划课程《儿童口腔医学》主讲教师;北京大学长学制教材《儿童口腔医学》第二版主编;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名师;近年来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6篇;主编主译著作16部,参编著作15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7项;指导培养已毕业博士32名,硕士17名。
责任编辑: 王蹊
如今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不同类型的口腔治疗机构随处可见。这么多的口腔诊所对于消费者而言,是意味着能享受更多优质医疗服务还是陷入了良莠不齐的选择困境?日前,央视新闻报道,前不久辽宁省大连市的王女士去看牙,走了七八家诊所,得到了四个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案,报价从300元到5000元不等。而进一步调查发现,不少口腔诊所的医生资质、执业信息,均与对外宣称的事实不符。
关于口腔治疗机构乱象,此前就有过不少曝光。如就在前几个月,一则“坏了1颗牙,竟被拔全口29颗牙”的新闻就上了热搜。并且,随着一些乱象的公开,很多人对于口腔治疗市场“水很深”也并非完全没有心理准备。但这次媒体报道所揭露的一些真相,还是让人大跌眼镜。
比如,针对同一颗牙根条件较好稍有疼痛的牙齿,竟然七八家诊所给出了报价从300到5000的治疗方案。这些五花八门、价格相差极大的治疗方案,简直就是把患者当成了“韭菜”,经营者信奉的是“能割一个是一个”,缺乏基本的医疗伦理和市场伦理。它不仅意味着患者可能要多花冤枉钱,更意味着要承受不小的安全风险。毕竟,牙齿治疗涉及复杂的神经系统,一旦出错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而治疗方案和收费标准天差地别背后,更有各种看起来“高大上”的诊疗机构“挂羊头卖狗肉”。如调查发现,一些口腔治疗机构,挂着“牙齿修复中心”“口腔专科联盟”等牌子,极力宣传医生团队实力雄厚,有知名医生坐诊。但实际上,它们所展示的医生资质、执业信息,不少经不起细究。如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以及各类专业委员会的会员,是如今不少口腔医生履历中常见的一种标签,但记者在没有提供任何有效资质证明,连名字都为虚构的情况下,仅仅通过缴费,就获得了和很多口腔医生一样的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资格。更令人震惊的是,一些口腔医院关键的科室和岗位,竟然没有一个固定的医师坐诊。
可见,如今的口腔诊疗市场,从上游各类资质的“背书”,到下游的诊疗、收费,都显示出极度失序的风险。而与此相伴的是,近年来口腔诊疗市场快速扩张。如有数据显示,仅2019年到2022年三年之间,我国的口腔治疗机构就增长了60%;截止到2024年1月,全国市场监管部门登记在册的口腔医疗机构已达12.6万家。显然,这一市场的发展质量与其规模,严重不匹配。任由这一态势蔓延,将形成更大的消费者权益黑洞,甚至带来巨大的安全风险。
客观说,口腔诊疗市场,天然有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空间,市场在发育初期容易出现一些“浑水摸鱼”“良莠不齐”的现象,其实很难完全杜绝。但是,当前口腔诊疗市场发展到如此规模,整个行业依然呈现出这种较普遍的乱象,行业发展质量并没有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提升,表明单靠市场的自发竞争已很难形成良性的发展格局,这就需要引入更规范、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像行业的准入门槛,医师专业资质的审核和专业人员配备标准,都应该有更明确的“硬约束”。此外,针对消费者投诉,也应有明确的受理和调查机构,同时加强对相关投诉信息的公开,给予消费者更多的信息参考。
应该明确的一点是,市场化的口腔诊疗机构,虽然兼具医疗属性和消费属性,但不能因为市场扩大了,消费属性增加了,就忽视了对医疗属性的坚守。而这种坚守,必须要通过专业化的外部监管来托底。像遏制过度治疗、保障专业人员的资质问题,就必须像对待医疗机构那样有着严格的标准规范。即便是作为消费市场,有效打击虚假宣传、以次充好等,也是维护市场健康发展、保障消费者权益的最基本要求。总之,不能让这个行业一直在“割韭菜”的游戏中前行。
来源:光明网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