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2 04:15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撰写讲师简历的注意事项
正文:
在撰写讲师简历时,细节决定成败。一份优秀的讲师简历能够突出您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经验,从而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以下是一些撰写讲师简历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基本信息
1. 姓名:清晰、简洁地写出您的姓名。 2. 联系方式:包括电话、邮箱等,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3. 地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填写。
二、个人简介
1. 简洁明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您的教学背景、专业特长和求职意向。 2. 突出重点:强调您的教学成果、获奖情况等亮点。
三、教育背景
1. 学历:按时间顺序列出您的学历,包括学校名称、专业、毕业时间等。 2. 学术成果:如有论文发表、课题研究等,可简要列举。
四、工作经历
1. 教学经验:详细描述您在各个学校或机构的教学经历,包括授课科目、班级、教学成果等。 2. 教学成果:突出您的教学成果,如学生成绩提升、获奖情况等。 3. 教学方法:简要介绍您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
五、专业技能
1. 教学技能:列举您所掌握的教学方法、教学工具等。 2. 信息技术:如有相关技能,如PPT制作、视频剪辑等,可在此列举。
六、荣誉
横断山脉褶皱间的黎明总裹着雾。五点一刻,狮山南巷的教学楼前,佝偻身影破开晨霭。背上布袋渗着露水,左层压着语文课本,右层码着十三种药片,贴满膏药的脊柱在灰蒙天光里折出倔强的弧度。墙面上"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红漆与她褪色的运动服并置,像两簇燃烧在冷雾里的火苗——这是张桂梅第二十个在滇西北深山里的清晨,二十载光阴把两千多个女孩的命运,从山坳里移栽到了更辽阔的天地。
1974年早春的中甸林业局伐木场,十七岁的东北姑娘对着结冰的湖面呵气。睫毛凝着霜,日记本里"教山里孩子读书"的字迹却洇着热气。工棚木板当黑板,教伐木工写自己的名字;喜洲一中的课堂上,三分之二工资换成学生们的作业本。见过傈僳族孩子用树枝在冻土上画算术,见过彝族少女把课本藏进火塘边的草堆,那时她还不知,命运会在二十二年后,让她在华坪民族中学的教室后墙,看见同样歪扭的刻痕:"我要读书"。旁边蹲着个用暖水瓶焖米饭的女孩,蒸汽掀开时,飘出半生不熟的米香。
创办免费女子高中的念头,像一颗铁钉楔进张桂梅的生命。1997年的华坪,"女孩子读书无用"仍是根深蒂固的观念,全县初中女生辍学率高达30%。她开始了长达五年的募捐之路,这个曾在讲台上神采飞扬的教师,如今捧着"全国优秀教师"的证书站在昆明街头。有人说她是骗子,有人放恶犬追逐,甚至有次被保安按在地上,荣誉证书摔进积水里。最艰难的那个冬天,她在火车站蹲守三天募得二十元,转身把身上毛衣给了乞讨的老人。
2007年春天,作为十七大代表的张桂梅,穿着洗得发白的运动服走进人民大会堂,胸前的党徽在西装革履中格外醒目。记者拍下她袖口磨毛的衬衣,这个来自深山的教育者第一次让全国看见:在物质主义盛行的年代,有人依然保持着精神的纯粹。次年8月,全国首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在狮山南巷落成。开学那天,94个怯生生的山里姑娘站成队列,她指着墙上的党旗,声带因常年服药沙哑:"我是党员,只要还有口气,就送你们出大山。"
女高的清晨从五点一刻开始。第一声哨响划破夜空时,张桂梅已拖着贴满膏药的身体巡视校园。铁皮柜里锁着23份诊断书:卵巢囊肿、肺气肿、脊柱侧弯……每天需服用十几种药物,却坚持每天三次查课。2018年病危住院,她攥着县长的手要预支丧葬费:"得看着钱花在孩子们身上。"这种近乎自毁的坚持,催生出"女高速度":5分钟洗漱,10分钟午饭,学生们用跑操的速度奔向教室,把时间掰成碎片。
11万公里家访路上,故事比里程更沉重。13年间,她背着装满药品的布包翻山越岭,足迹遍布丽江一区四县。傈僳族村寨,她背着绝食的女孩翻越三座山头,用体温焐热孩子冻僵的脚;彝族火塘边,她握着早婚少女布满茧子的手流泪:"学费我来担";独龙江畔,为说服重男轻女的家长,她顶着烈日在玉米地劳作一整天,直到对方递过一碗井水。2018年家访摔断肋骨,医生要求卧床三个月,她第三天就绑着护腰站回讲台,粉笔灰落进绷带缝隙。
当"躺平"思潮在都市蔓延,女高的晨跑队伍成了最鲜明的反讽。每天五点半,1500名女孩在操场上奔跑,张桂梅佝偻的身影跟在队尾,校服拉链永远拉到顶端。有人质疑军事化管理压抑个性,却看不见首届4.26%到如今40.67%的一本上线率。那个曾用暖水瓶焖饭的女孩,现在中科院研究高原植物;被迫辍学的彝族姑娘成了家乡首位女法官。
在物质与精神的天平上,张桂梅始终把砝码压在后者。丈夫留下的毛呢大衣送给生病学生,自己常年穿运动服;"七一勋章"奖金全投进儿童福利院;企业家送的新衣服,转身给了进京求学的傈僳族姑娘。她的卧室里,唯一的奢侈品是满墙的奖状,以及窗台上十三盆红梅——首届学生毕业时所赠,如今年年开花,花瓣落满窗台的奖状。
六十八度春秋在滇西北的山路上碾成辙痕。如今她仍五点起床,用布满老茧的手推开教学楼的灯。两千多张毕业照在走廊排列,从青涩山妹到科研工作者、法官、教师,每个眼神都盛着滇西北的阳光。有人问她此生价值,她指向操场:"看那些孩子,飞出大山时,羽毛都闪着光。"
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张桂梅的存在是种隐喻。当教育被异化为升学工具,她用生命证明:真正的教育是点燃火种,是让贫瘠土地长出精神的庄稼。狮山南巷的教学楼里,"我要读书"的刻痕早被新漆覆盖,取而代之的是"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烫金大字。那个背着布袋的身影继续在晨光里行走,像一株扎根岩缝的红梅,用近乎执拗的姿态,把教育的火种种进深山褶皱,种进两千多个家庭的命运里。这束光,照亮了大山,也终将成为民族复兴星河中,永不熄灭的星。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