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3招搞定《茶叶合同书》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3 02:48

3招搞定《茶叶合同书》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撰写茶叶合同书时应注意的事项
正文:
茶叶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饮品,在国内外市场上都享有极高的声誉。茶叶合同的签订是茶叶交易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关系到买卖双方的权益,还直接影响到茶叶市场的健康发展。以下是在撰写茶叶合同书时应注意的几个事项:
一、合同主体
1. 明确合同双方:合同中应详细列出买卖双方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确保双方身份真实可靠。
2. 主体资格:确认合同双方具备合法经营资格,如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
二、合同内容
1. 茶叶品种:明确茶叶的品种、产地、等级等,避免因品种不符而产生纠纷。
2. 数量与质量:约定茶叶的具体数量,并规定质量标准,如茶叶的含水率、外形、香气、滋味等。
3. 价格与支付方式:明确茶叶的价格,以及支付方式、时间、地点等。
4. 交货期限与地点:约定交货的具体时间、地点,确保双方按时完成交货。
5. 违约责任:明确违约情形及相应的违约责任,如延迟交货、质量问题、价格争议等。
6. 争议解决方式:约定解决合同纠纷的方式,如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
三、合同格式
1. 合同标题:明确合同名称,如“茶叶买卖合同”。
2

普法时刻 | 销售茶叶时不签购销合同的法律后果

茶叶“中间商”卖茶叶时不签订《茶叶购销合同》还出具了欠条这事该怎么办?

案情简介

紫阳蒿坪的李某在外地工作时认识许多喜欢喝茶的茶友,加上紫阳富硒茶深得各地茶友的喜爱,于是李某灵机一动,利用自己的人脉牵线搭桥,做起了茶叶中间商的工作。他按照茶友的需求,收取定金后,从茶商手中购买紫阳茶叶,再运输到外地卖给外地的茶友,既可以推广紫阳茶,又可以赚取一点差价。

经过多次交易,李某与茶友之间也都互相信任起来,有时会有先交付茶叶后支付钱的情况,李某也觉得没有什么大问题。

有一次,一家公司需要大量茶叶,便联系上了李某。李某便从紫阳茶商手中先购买了一部分茶叶送到了茶友所在的公司。公司认可后,由李某向紫阳的茶企订购,公司派人来取茶叶。购茶后该公司一直未向李某支付货款,紫阳经销商也未收到货款。于是,向李某供茶的茶叶经销商找到李某,要求李某支付购茶款。李某认为确实是自己向茶叶经销商购买的茶叶,于是向茶叶经销商出具了欠条,约定6个月之后支付。李某逾期未支付,紫阳茶商便到紫阳法院起诉要求李某支付货款90782元。

法院审理

紫阳法院审理认为:李某与经销商以及茶友之间都没有签订书面的协议,但李某向茶商出具了欠条,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知晓出具欠条的法律后果。欠条中李某承诺支付购买茶叶款,李某未按照约定履行给付义务,应承担继续履行支付货款义务。最终依法判决:李某支付货款90782元。

法官说法

本案中,如果李某与购买茶叶的公司之间签订有书面茶叶购销合同,可以就该合同要求支付货款。但是,李某与公司之间没有签订购销合同的话,无疑是把自己的风险增加了。所以说,茶商在销售茶叶的时候必须要签订书面的购销合同,树立风险意识,避免让自己处于被动的局面。

风险提示

在茶叶交易中,有些交易仅仅通过电话、微信联系,然后就交付茶叶,这会给后期权利救济带来诸多风险。在诉讼中,可能会面临由于证据不足而败诉的不利后果。因此,紫阳法院建议广大茶企、茶商提高风险意识,扩大书面合同订立的比例,就价格、质量标准、交付细节、违约责任等方面来进行约定,增强保存证据意识。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零九条 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
第五百七十七条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作者:张勇

编辑:赵佳欣

责编:志寿

审核:姚启明

栏目协办:法制信息咨询服务中心

安吉上万采茶工签下标准化劳务合同(附模板)

3月25日清晨,安吉县溪龙乡茶山云雾缭绕,采茶工指尖翻飞,采摘今春第一捧嫩芽。“往年总担心发生工钱扯皮。现在,合同里把工钱、保险都写得清清楚楚,我们干活踏实多了。”安徽籍采茶工蔡阿姨滑动手机屏幕,向记者展示新签订的标准化劳务电子合同。

劳务合同标准化,源于2022年的一场典型纠纷。当时,茶商程某与中间人蒋某因1.3万元采茶工工资发生争议,诉至法院。法官审理发现,双方仅凭“时价”等模糊字眼达成口头约定,关键条款散落在30余条零碎微信记录中,其中7条关键信息还遭到人为删除。

“每起案件都是观察产业风险的窗口。”安吉县人民法院梅溪法庭庭长潘司乐说,该案暴露出传统口头缔约模式下用工风险的冰山一角。2024年案件一审结,法院就组建专项调研组,历时几个月走访茶农、茶商及采茶工群体,发现近三年的涉茶劳务纠纷中,90%与约定不明有关。其中,用工主体不明确、用工时间有争议、薪酬计付标准模糊、责任保险缺位、证据留存困难、纠纷解决时间长等是共性问题。

专项调研组针对“茶商直聘”与“中介代招”两类用工模式,创新设计了甲乙丙三方标准化合同模板,既涵盖用工期限、计酬方式、报酬支付等核心条款,又增设争议优先协商调解机制,同步要求茶企为采茶工投保人身意外险。今年白茶开采前夕,安吉法院向核心产区溪龙乡、梅溪镇发出《关于规范采茶用工助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的司法建议》,配套发布了合同范本及流动调解机制。

很快,司法建议落地。“合同权责条款像尺子一样清晰,还嵌入了保险保障和纠纷调解程序。”溪龙乡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收到司法建议后,当地立即建立用工备案制度,要求茶企通过线上平台登记用工信息,并设立流动调解点。

这份标准化劳务合同,也在安吉法院、县白茶专班、安吉白茶协会的联合推动下,在全县推广。这项由司法系统“诊疗式”治理催生的创新举措,正重塑当地价值数十亿元的白茶产业链基础规则。到现在,已有上万名采茶工完成了签约。


合同模板↓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