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5 07: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了解作品背景": - 首先要了解《德伯家的苔丝》的作者托马斯·哈代及其文学背景。 - 了解19世纪英国乡村社会的历史背景,特别是哈代笔下的韦塞克斯郡。
2. "深入阅读作品": - 详细阅读小说内容,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 注意作品中的象征、隐喻等文学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对人物性格和故事发展的影响。
3. "分析人物形象": - 分析苔丝这一核心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和悲剧命运。 - 分析其他重要人物如亚历克·德伯、安吉尔·克莱等对苔丝命运的影响。
4. "探讨主题思想": - 思考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如资本主义社会对农村的冲击、女性的地位与命运等。 - 探讨哈代对人性、道德、命运等主题的探讨。
5. "结构布局": - 开篇简要介绍作品的基本情况,如作者、时代背景、主要人物等。 - 中间部分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结合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升华主题,提出自己的感悟或思考。
6. "写作技巧": -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
吾希/文
读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是一种享受。如走在夏天若有若无的小雨中,低沉的乌云忽聚忽散,原野中畅快的风越过树林越过山峦吹到面前,在那远远山坡上踽踽独行的不正是满怀心事进退两难的苔丝吗?
典雅、素朴、自然,亲切,令人不忍释卷。不紧不慢地叙述,字字句句都充满着张力。如画笔一笔一笔涂抹在广大的时空中,色彩明暗瞬间变幻,每一个人物都仿佛自己在说话,在烦恼,在生活,连同每一个景物都有情有意,让人身临其境,身心振荡。
苔丝,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她是自然界长出来的淳朴美丽的花朵。没有虚饰,一切发自内心,象地里长出来的好东西一样。为爱情牺牲,为亲人为朋友付出。尊重自己的感情,不愿用情感和尊严换取物质利益。被污辱了回到家中,默默忍受,生下孩子,孩子死了,出去劳动,卖力地干活。既便这样,在奶牛场挤奶时也很快乐,在苦寒的地方拔冻萝卜也存着希望,精神始终是坚强的。追求爱情,勇敢而绝望,千百次的挣扎,千百次的希望,以天然的纯洁本色,以天性中对世俗的质问和反抗,以一无所有唯有吃苦受苦的孑然一身,终究敌不过环境的压制和包括她最爱的人的冷酷对待。
她的人生,那样一个含苞待放的人生,毁于一个花花公子一次偶然的寻欢,毁于她对爱情不可救药的执着,毁于那些虚伪假正经的世俗评价。越是纯真的人越令人心痛。苔丝啊!终于不堪忍受,用全身心的力和愤怒伸出了那把刺向仇人的刀,了结了她在人世间的命运,她在人世间的悲苦,她在人世间的希望。这个命运是无法改变的吗? 似乎有很多个时间窗口可以逆转,像现在电视剧常拍的一样,人生逆袭,人定胜天,柳暗花明,好人得了好报,从此过上幸福生活,这不是人人都想见乐见的结果吗?
比如,她可以要挟着德伯结婚、过上不幸福但不缺吃不缺穿名声也不错的富足生活;比如,她可以不把爱情当真、看破爱情的飘忽狭隘、远走异乡大胆改变命运的轨道;比如,她可以别那么要强要面子,咬咬牙去向她的公婆哀求,度过难关终于迎来破镜重圆的欢欣;比如,她可以不要为着流落街头的母亲和弟妹们的可怜境遇而在苦苦坚持了那么久之后终于向最厌恶的人低下高贵的头,奉献出美丽的身体,比如,她可以在自投罗网退无可退时索性得过且过,在即便不高尚但也毕竟不得已的生活中过完很多人也都这样那样凑合着过的世俗生活,比如...或许有一百种可能性,一千种可能性,但她没有!她每一步都必得这样做,她每一步都被生活和自己逼着这样做,走向那个不可替代的唯一命运。
但试想,命运果然能改变吗?便是她真能盼得丈夫回心转意,两情相睦,就能得到幸福,得到她所追求的坦坦荡荡踏踏实实的爱情吗?她的所谓污点和过去果真能够从此全然抹掉吗?她保守的夫家果然能够从此宽容她接受她爱护她吗?我们只能说,恐怕不能。她终其一生恐怕要背负这个沉重的烙印,忍气吞声,继续受苦。也许从这个角度,她自己解脱了自己,她用生命保全了她所爱的人、她的妹妹、她的家人。时代对每个人打下的烙印无法抹去,但内在的性格更无法摒弃,苔丝,以勇毅的性格,和一颗纯洁的心,在残酷的世界中,决然走向了毁灭,这是她的命运,更是她的选择。
这本书的作者是托马斯.哈代,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也是个传奇人物,1840年出生,早年在建筑行业小有成就,还在设计竞赛中胜出,论文得过大奖,1873年决定放弃建筑业,专心写作,写出了《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名著,后期写诗。哈代出版这本书时是1891年,是维多利亚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巅峰,英国的社会史学家哈罗德.珀金曾经这样描述这个时代:英格兰人不再是世界是最咄咄逼人、凶残、粗暴、口无遮拦、喧闹、残酷和嗜血的民族之一,而是变成了最拘谨、礼貌、守秩序、温和、假正经和虚伪的民族之一。
从十九世纪后半叶到现在,才不过一百多年,人类社会已好像换了天地,那些曾经的过去竟遥远的好像未曾发生。但当我合上这张本,想起暮色中一望无际、悠远深沉的乡村田野,想起独自走在山坡上头巾被风吹起的美丽而痛苦的苔丝的脸,心中仍然掠过真实的震颤。
《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一颗明珠,奠定了哈代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地位。在美丽的苔丝身上,人们至始至终看到的是她纯洁的本性,和对逼迫她的恶势力的苦苦挣扎。---克洛德·西蒙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作品,主人公苔丝出生贫寒,却不愿随波逐流,一直苦苦挣扎,试图摆脱困境。为了家人的生计,苔丝一次次做出了牺牲;为了平等和自由,苔丝也一次次进行了反抗。
然而,苔丝的一生是悲剧的。因为她的付出和抗争,并没有为她换来一份美好的未来;但是苔丝却也是令人尊敬的,因为她为了家人甘于奉献、为了冲破束缚,敢于反抗。
苔丝出身贫寒,上有父母、下有弟妹,全家过得很清贫。父亲被人告知,他们的姓氏与贵族相关后,母亲便生了攀龙附凤之心。苔丝并不是爱慕虚荣的人,但是她拗不过母亲,也不得不为全家的生计考量。所以,她只能硬着头皮,出发去富婆家“认亲”,以求得一些物质上的资助。
花一般的少女苔丝,一来到富婆家,就被富婆的儿子亚雷盯上了。在亚雷的诱骗下,苔丝在烟雾缭绕的朦胧之夜,从女孩变成了女人,从此苔丝便开启了她悲剧的一生。事实上,这段经历,终于还是成了苔丝幸福的绊脚石。苔丝和克莱,终于还是失去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相伴机会。
如果当时苔丝没有为了家中生计,孤身一人去富婆家“认亲”,就不会失贞,也不会被克莱抛弃。所以,说到底还是她的奉献和牺牲,犯了“错”。陋室偏逢连夜雨,苔丝的父亲病逝后,苔丝一家人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这时,亚雷又出现了,而苔丝则再次为了母亲和弟妹,奉献了自己,成为了亚雷的情人。而这一次的奉献,却又成了她与克莱相守相伴的障碍。
为了能让家人活下去,苔丝甘愿奉献和牺牲自己,所以才一次次与真爱擦肩而过。如果不是为了家人,她就不会失贞,克莱也不会离她而去,父亲去世后,也不必委身于亚雷,甚至更不用为了与克莱私奔,而杀死亚雷。最后,苔丝虽然“自由”了,但是她也必须要接受法律的制裁。如果当初,她没有为了家人,而做出牺牲和奉献,那么她或许也不会以悲剧收场。
苔丝失贞后,并没有接受亚雷的“帮助”,而是勇敢地做了单亲妈妈,独自生下了孩子。按照基督教的习俗,私生子是不配接受洗礼的。而苔丝却敢于与封建礼教说“不”,自己给孩子做了洗礼。她还不顾别人的歧视,找了一份挤奶工的工作,独自抚养孩子。
后来,孩子死了,苔丝也没有一蹶不振,因为她始终相信,人生永远可以重头再来。所以,她独自去了外乡做了挤奶工,并在那里,认识了真爱克莱。在男权社会,男人犯错可以被原谅,女人受辱,却不一定能得到谅解。苔丝深知这个道理,却依然勇敢与世俗反抗,盼望能得到一份平等。新婚之夜,克莱对苔丝坦白了之前做过的错事,而苔丝也将自己的过去坦白。
苔丝相信男女应该是平等的,所以她说:“因为我原谅了你的错误,宽恕了你的过失,我希望你也能够宽恕我。”。但是,她却并没有被谅解,而是惨遭抛弃。苔丝的一生无疑是悲剧的,为了家人,奉献和牺牲了自己,却没能有个圆满的结局。尽管贫穷的家庭,已经把她放在了被动的地位;尽管封建的男权社会,也没有给她男女平等的地位。但是,苔丝却依然愿意做一个异类,凭一己之力,去反抗一切的封建世俗,和约定俗成。
亚里士多德曾说:“女人之所以为女人,是因为她们的身体缺少某些性质,也因为这些天然的缺陷而遭受痛苦。”
诚然,在封建男权社会中,大部分的女人,都是出嫁前听命于父母,出嫁后受丈夫摆布,完全处于顺从的状态。但苔丝却是一股清流,因为她是一个敢于突破世俗束缚的反抗者。贫穷、失贞、抛弃、金钱,都没有将苔丝打败,因为她相信一切都有复原的力量,所以她会努力让自己不活成一具行尸走肉。
人的意识支配着人的行为,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则会产生某种特定的行为。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就是为了了解人的内在需求,从而通过某种行为,来从低级到高级的满足人自身的需求。
从需求层次论的角度上说,苔丝最初被迫到德伯家攀亲戚,是为了养活家里老小,这是生理需求,也是最低级的需求;苔丝不顾别人的歧视,独自生下孩子,逃离亚雷,寻求真爱,也是为了满足尊重和爱的需求;最后,苔丝跟随内心,不顾家人生活、世俗反对,与克莱“私奔”,过了短短五天幸福的时光,则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苔丝的结局虽然是悲剧的,但是她将“反抗”进行到底的精神,却被传承了下来,也从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角度上,给了我们鼓励。
在《德伯家的苔丝》小说中,哈代通过大量的色彩描写,给了读者视觉上冲击的同时,也呼应了苔丝反抗的性格。
·苔丝在绝望之余,用手去捂那个伤口,结果她从头到脚都叫鲜红的血点洒了个遍。道路一片灰白,苔丝的面目比路更灰白,她面前那一摊血,已经凝结了起来,显出五光十色,太阳一出,更把它映得千变万化,异彩缤纷。
这一段是苔丝家的老马被撞后,苔丝想要摆脱残酷现实的挣扎。老马是苔丝一家的经济来源,尽管她“用手去捂那个伤口”,尝试去反抗,去挽回,但是“鲜红的血洒了个遍”,仍然让人感到绝望。
尽管苔丝用尽全力拼命“反抗”,却还是改变不了任何现状,因为现实依然是“灰白”色的,老马也终将会死去,她也终将会陷入绝望里,与不幸的命运相遇。
·她穿着白色的长睡衣站在那儿,个子显得特别高大,神情显得特别威严,头上一条粗大的黑色辫子,从脑后一直垂到了腰下。蜡烛微弱而温和的亮光,掩盖了她身上和脸上的小毛病。
苔丝虽然是乡下女人,但是她却有自己的骨气和尊严。这一段是她给孩子做洗礼时的场景。她大胆蔑视宗教,以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的名义,独自给私生子洗礼。
“白色的长睡衣、黑色的辫子”,彰显了苔丝圣洁的形象。在生活的磨难面前,苔丝体会到了上帝的虚幻,所以她便奋起反抗,用最圣洁的形象,斩断与教会的关系。这种反抗不仅挑战了当时盛行的虚伪道德之风,也体现了苔丝的坚毅勇敢。
·白色的天花板出现了小点儿,后变手掌那么大,颜色是红色的。这个长方形的白色天花板中间,添上了这样一个红点儿,看来好像一张硕大无朋的幺点红桃牌。
这一段是苔丝杀死亚雷后,亚雷的血渍印透天花板的色彩冲击。对苔丝而言,亚雷是断送自己幸福的恶人。“白色的天花板被鲜血染红”,既象征了纯洁的苔丝被侮辱,也象征了她奋起反抗的结局。
苔丝是痛苦的,也受尽了折磨,为了能和克莱双宿双飞,她必须斩断与亚雷的情人关系,所以她杀了亚雷,用鲜血染红了灰白的人生。
哈代在小说中,通过大量丰富的色彩,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既给读者在视觉上有强烈的冲击性,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主人公苔丝,反抗命运的迫切愿望。
苔丝的一生虽然是悲剧的,但是她为了家人,而牺牲自我,勇于反抗世俗束缚的精神,却值得别人的尊敬。因为无论是为了小家,还是国家,为别人牺牲都是大义,反抗束缚都是挑战。事实上,当我们的生活面临困境时,有些人会选择自保和顺从;而有些人,则会选择奉献和反抗。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说的就是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脊梁,以及他们各自拥有的高贵精神。而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就是像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这样的人。一个在灾难面前,义无反顾的奉献者;一个在虚假面前,敢于说真话的“反抗”家。
钟南山是一个凡事走在人前,甘愿为人民奉献的人。从20世纪80年代初,钟南山就决意要为人民服务,所以他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坚持“小医院做大事业”,带领大家一道,将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发展成了国内一流的研究机构。多年来,他一直战斗在最前线,不论是2003年的非典,还是这次的新冠状肺炎,他都在为大家的生命安全而坚守着。
钟南山还是一个敢于说真话,敢于向虚假反抗的人。17年前的非典,一开始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钟南山却积极地奔走,努力防止疫情的蔓延。面对统一的宣传口径,钟南山并没有跟着粉饰太平,而是掷地有声地反驳道,“什么已经控制,根本没有控制!”正是他敢于向虚假反抗,正是他和团队们的不懈努力,才成功攻克了17年前的非典。
生活中,需要有奉献精神,且敢于反抗的人,因为他们的努力,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然而,成为这样的人,也许会遇到许多的阻力;甚至可能会像苔丝一样,以悲剧收场。但是无论如何,像苔丝这样为了小家,像钟南山这样为了国家而奉献自己,成全别人;不畏艰难,勇于反抗的人,都值得别人的尊敬。
泰戈尔说,我们必须奉献于生命,才能获得生命。
流沙河也曾说,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这世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虽生犹死。反抗需要勇气、奉献需要坚定,许多人还没有向前,就怯生生地向后退了好几步。所以他们时常会在纠结和遗憾中徘徊,直到活成一潭死水后,变得毫无生机。
而愿意奉献,敢于反抗的人,却值得被人尊敬。因为他们不仅成全了别人,还成就了自己。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奉献的坚定,和反抗的勇气。所以,如果这世上能多一些甘于奉献,敢于反抗的人,或是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人,那我们的生活,或许也可以变得越来越美好。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