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写作《品三国读后感400》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5 07:56

写作《品三国读后感400》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品三国》读后感的400字作文,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是对三国历史的看法、对人物性格的分析,还是对书中观点的认同与反思。
2. 突出重点:在400字的篇幅内,要突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避免泛泛而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a. 对三国历史的看法:可以谈谈自己对三国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认识,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b. 人物性格分析:选择书中的一位或几位重要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行事风格以及影响。
c. 书中观点的认同与反思:对书中作者的观点表示认同,并阐述自己的理由;或对书中观点提出质疑,进行反思。
3. 结构安排: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一般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a. 开篇:简要介绍《品三国》的作者、内容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
b. 主体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注意论述的深度和广度。
c.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并表达对《品三国》的喜爱之情。
4.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以下是一些建议:
a. 使用恰当的词汇:根据文章内容,选择合适的词汇,

品三国读后感

【第1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做为任何一本叙述三国的书来说,无疑是最好的诗,也是三国历史最好的写照。三国,短短的一百年的岁月,不知道为我们的童年留下多少美丽的记忆,赤胆忠心,一心为匡复汉室,最终遗恨于白帝城的刘备、雄心大志,耗尽一生精力,只为统一中国的曹操、鞠躬尽瘁,只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的诸葛亮,哪一个不是我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伟大人物,三国给我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只要是关于三国的一切东西,我都会想办法弄到手,游戏啦、书啦都是我每天的精神粮食,可说我的生活是在三国中酝酿出来的。

自从接触到易中天的《品三国》系列之后,我对三国的许多看法都悄然骤变,以前,我都以为自己已经把三国演义的历史背的滚瓜烂熟了,自认是三国通,可是在看到易中天解读三国这段历史的时候,愕然发现,自己以前的想法是多么的无知和幼稚,就像我们读书越读的越高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懂得其实很少,甚至完全曲解了。三国不仅仅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也是一段值得大家来慢慢品读的故事。

曹操,一个在我印象中是个大奸大恶之人,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完全不把当时的汉献帝放在眼里的奸臣,可是通过易中天的分析之后,确实不可否认的是,曹操的的确确称得上是三国时代的大英雄。曹操不仅把当时颠沛流离的汉献帝接到许昌,而且还帮助没落的东汉王朝建立起一定的威仪,尽管这对已经行将就木的大汉王朝来说已经是无所谓的了。此外,曹操也把战事频繁,导致百姓生灵涂炭的中国北方给平定了,这绝对是一项功绩,当然这背后确实千千万万的人所奠下的和平和安宁。曹操有功也有过,就拿他屠徐州的百姓为例,这就是不可取的例子,史书上的说法是“泗水为之不流”,可想而知死了多少的人。

当然,有人会为曹操辩护,三国是个战乱的年代,战争杀人是不可避免的,可是曹操却为了报复而屠城就是他的不对了。事后曹操也为此事深感愧疚,所以在之后的官渡之战的时候,也把白马的百姓迁走,以免遭到袁绍的报复而惨遭灭顶之灾,这也算是一种补偿了吧。曹操统一北方的同时,也鼓励大力生产,使到东汉连年战争所带来的破坏和生产力的下降,得以有个喘息的机会。曹操鼓励屯田,屯田的主要目的当然是用在军粮可是这也使到原本荒芜的土地得以发展,就像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说的,“当曹操在丰衣足食的事后,袁绍在北方吃桑葚,袁术在淮南吃河蚌,沒有桑椹和河蚌吃的,就吃人”,“所谓大灾人相食”,三国表面看起来非常的波澜壮阔,也孕育出许多的英雄,可是哪一个不也是踩在尸骨上慢慢走出来的?

曹操的一生疑点重重,曹操的杀荀彧和崔琰更是令人所不齿。荀彧作为曹操幕后的功臣,一直受到曹操包括同僚的尊敬和爱戴,三国志中许多问题之后,总少不了荀彧的看法和建议,曹操基本上都采纳了,所以曹操和荀彧的关系可说是挺不错的,不过就像易中天所说的一样,他们俩还是在政治路线上发生了碰撞,而碰撞的结果是荀彧被杀,史书上的说法是“以忧薨”,就是犹豫而死的意思。荀彧作为曹操集团的“诸葛亮”确实和诸葛亮极为相似,荀彧和诸葛亮我认为都是“理想主义者”,就是硬要把不可能的任务给做完,硬是要把死马当活马医,就是要恢复大汉王朝。荀彧正是因为看上了曹操有恢复汉室的能力和心意,所以才弃袁绍奔曹操,希望曹操能重整东汉王朝。

曹操早期可能是有匡复汉室的心意,可是渐渐的就没有了,可是荀彧的心还在,所以尽管曹操已经变卦了,可是荀彧始终还是要维护汉室的,所以在曹操封魏公的问题上持反对意见。曹操随着功劳越来越大,野心也慢慢的大了起来,曹操完全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东汉王朝给废了,可是曹操却不想背负这个篡国的罪名,所以一直到进魏王之后,再也没有窥视帝位了。我觉得曹操最终没有称帝,也许是念在荀彧的请份上,曹操不可能看不出荀彧投奔他的原因,更不会不知道荀彧绝对不会赞成他称帝,因此曹操封了魏王之后,也就罢手了。

曹操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和军事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中流露出他对人才和人生的感慨和追求,《短歌行》更是其中的代表作。曹操的诗和苏东坡的诗可说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他们的诗总是那么大气磅礴,气吞山河,让人宛如置身在诗中描绘的意境当中,深深感动。

【第2篇】

刚刚翻开《品三国》,就被它开场白——大江东去的第一段话吸引住了: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三国,究竟应该是怎样的面目呢?如此神秘的话语,不禁想让我揭开《三国》的面纱。

易老师用通俗幽默的词语,认真的历史态度,公正的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虽然曾经我并没有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只是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也没有看全,只能说对三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一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以及事件,具体到人物和事件的本身就更加的模糊了,但是我很喜欢易老师《品三国》这本书的讲解风格。当然三国里面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这几位重要的人物,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关羽,张飞,吕布,赵子龙,周瑜,鲁肃,当然这几个人物当中我最欣赏的有曹操,孙权,周瑜,诸葛亮,最让我感兴趣的事件是赤壁之战,首先是曹操,在看之前曹操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冷酷奸诈的历史形象,当然也是受了小说的原因,看了之后使我对真正历史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当然曹操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放眼当今社会的大小企业,在用人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一关,这就是为什么人力资源是那么的重要,如果一个单位不会用人的话,那么这个单位将会是一个失败走向灭亡的。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才如何去发掘人才,保证人才能够为我所用,能够死心塌地的为企业着想,曹操的前期为什么会那么快的迅速壮大,就是因为曹操能够发现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够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能够采纳好的建议为自己所用,而且赏罚分明,这些成就了曹操身边不缺少有才干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一个企业是一样的,靠什么壮大,靠的人,说白了企业是办事的不是办人的,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够做到人才为我所用,不能够吸引人才,留不住人才那么这个企业将是一个失败的企业,刘备为了诸葛亮这样小他十岁的人才,能够屈身三顾茅庐,可见无论是在什么时代人才是多么的重要,一个真正的人才可以使企业迅速的发展并壮大起来,一个企业如果想做到这几点那么就要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现出整体的形象,首先重点就是要让员工信服,靠什么让员工信服,不只是单靠的工资,最重要的是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的发展潜力,有没有自己真正的一套企业文化,有没有好的管理制度,要做到人为我所用,就首先要管好人,要让员工信服,要让员工真正的看到企业的发展潜力,而不是意味的说意味的唱高调子,这样只能是一时的效果,但带来的后果是十分的严重的,因为直接影响了企业在员工心目的形象,企业靠什么传播,靠什么吸引人才,靠的是实力以及信誉,如果你在员工的心中就把这两样给毁了,还谈什么企业文化,还谈什么发展,一切都是空的,通过读《品三国》一书,使我明白了什么是“用人之道”!也使我明白曹操为什么能够一步步的走向强大!

还有一个人使我很欣赏的,那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但我欣赏诸葛亮的外交才能,策划才能,就拿赤壁之战来说,曹操大军就要灭刘备,刘备无处可去,只能联合孙权共同抗曹,但是刘备刚被曹操打败,首先气质上就低人一等,诸葛亮作为刘备最器重的人才,自荐去东吴联合孙权共同抗曹,也使诸葛亮初出茅庐为刘备作的第一件大事,可以说是做的相当漂亮,充分的展示了诸葛亮外交才能以及策划能力,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中鲁肃,周瑜,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然也有曹操本身的失误,但诸葛亮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漂亮,干脆利落,这是我十分欣赏也是十分值得我去学习的。通过读易老师的《品三国》一书,不但使我明白了三国这段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让我学到了如何做人,在现代社会中我应该如何给自己策划,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如何使自己成为真正有用的人,使自己在当今社会中,在自己的事业中,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做一名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心晴计划##历史杂谈##历史故事#

“易中天品三国”是什么水平?《品三国》能算是合格的历史书籍吗

我的三国入门书籍是从《三国演义》连环画开始的。那时的信息渠道少,后来是小学4年级读完的罗版原文。央视版电视剧是小升初时看的,和现在被各类媒体轰炸的00后相比,算是启蒙时间比较晚了。

《品三国》开始播出的时候,约是工作5年后。记得直属领导和我都是该节目的铁杆粉丝,易老师的出书也是买了的。记得当时工作场地在野外,看的是原版,还有他讲空城计时“快来听我弹琴”的桥段。

这些内容在线版或重播里已被删减。这么说是为了表明自己也算个老听众,应该有直观的感受来评价这个“三国系列”吧?

易中天的专业不是历史,而是中文系的讲师。但毕业于古中文系,有足够的时间接触史书、史记。明白了这一点,对我们全面了解此人及其《品三国》是很重要的。

还记得后来有一期谈话节目,易中天怒怼一位博士生说他上电视是“不务正业”吗?易老师说:这叫“不务专业”,从来没人说电视讲课就是“不务正业”。直接把人怼无语。从这里来看,他其实是对文字特敏感的那种。

《品三国》里也有诸多例子。例如分析“白帝城托孤”时:他说刘备的“君可自取”应该是“自行其是”。还有,易中天本身也有翻译过外国宪法。涉猎了不少历史题材,以上都不是他的专业。

易中天自己承认:录制节目前,对三国历史是不熟悉的。是百家栏目组看到他的《汉末人物点评》大爆之后,才他讲三国,毕竟这算是华人圈里最大的一个话题IP。

他也说过:为了赶制节目,自己是在飞机上补《三国志》课。一边看原文,一边修讲稿。这样的备课过程,其专业度也就不难判断了吧?因此,单就《品三国》系列来讲:其实就是一个爱好者对《三国志》的读后感的感觉。

《品三国》主要分2大块。立意主旨完全不同。第一部分就是爱好者级别。输出的很多与史实相去甚远。这跟易中天本人没有读完《三国志》是有直接联系的。还没能融会贯通。

例如:你要把《武帝纪》和《裴注》的内容翻译成白话文,然后跟《大江东去》这一期作一个对应,就会发现大部分是照抄照搬的结果,实在是令人汗颜。

最重要的是,和绝大多数刚刚接触《三国志》的人相同,都要显摆似地怒怼一番《三国演义》才罢休。易老师也没能免俗。在首次接触《三国志》时,发现和自己的《演义》形象大为不同的时候,有这样的感受很正常。

例如:他说孙策托孤给张昭和周瑜、曹操赤壁逃亡时被张辽营救等桥段,在史书里是没有的。因此,在脑海里的“演义形象”还很深的初期,说出“可爱的英雄”“第一谋士”“最聪明的人”等让史家笑话的评语,尚可理解。

譬如:《三国志》会提到贾诩从段煨处巧妙地逃走,但绝不会提到他不带家眷。记录过郭嘉的战前分析很准,但绝不可能说“十胜十败”其实就是个彩虹屁,对战场胜负没有半点作用。

不过这些,都不能否认易中天对史料的分析态度和方式方法。对于历史入门者而言,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也就是:从初期接触时的三观颠覆——脑洞联想颇多,到逐渐沉淀后的回归——“看山还是山”。最重要的是:你得先把它看完。

初期的《品三国》给社会认知带来的影响,可以被称为是前所未有的。我还记得当时一个科室4、5个人围坐在17寸电脑前专注的状态。如此如此,一方面是易老师本人的中文专业造诣以及独特的评说风格。

另一方面就是:在合适的时机碰上了公众认知水平。尽管“三国题材”的流传度很高。但实际上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说自己读完《三国演义》原文的还是少数。而《三国志》则更是“曲高和寡”。

当然了,如果一个电视栏目直接照搬史料全文,那一定会“曲高和寡”。 因此,同为三国历史初涉者,易中天的水平固然比普通人高,但也不会高到哪里去。再加上把历史人物联系到普通人的生活认知以及人情世故方面,节目不爆才怪呢。

所以,“品三国”从问世开始,就一直纠缠着质疑与肯定的2种声音。其实就是历史爱好者与普通大众认知矛盾的具体体现。

当年的网络互动性不像如今,但易中天本人非常注重与听众的互动。例如在点评汉末人物时,有爱好者反应他的泡面头实属不雅,就把头梳齐了。在“品三国”里也有:当受到观众的质疑,他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史料基础水平。

例如:在说完第36期永安托孤之后,节目停播了数月之久。利用这段间歇期,易老师又专门对三国史料进行了补课,才完成了后面16期的内容。

最后的16期才是这档节目的出彩部分。例如讲:孔明的内政治理、东吴末期的权力之争、引入士族这个概念等等。尽管总体而言没有达到专业水平:比如错带蜀国末期的“人有菜色”和30年前诸葛亮的“治蜀”功绩。但的确是有飞跃了。

不得不说一下“士族”这个内容。尽管如今的历史爱好者对此琅琅上口,但在10年前,实属冷僻词汇。还记得10年前的三国论坛上,尽是扯什么武艺高低、武器排名等等话题。

易老师把士族这个词带出来,从当时的观众反应来看是有点懵逼的。或者叫:哇,虽然不了解,但听起来很厉害。可无论怎么说,正是这一概念的出现,让大众从打打杀杀的三国世界中脱离出来,提升到去思考汉末历史背后原因的结果。

还有,和前36期的嬉笑打骂不同,后面的16期易中天多次运用“吕思勉”等历史专业人士的评语,尽管这些专家的观点在如今网文作者眼里被批得一文不值,但在10年前,应该是大多数听众没有接触到的层次。

最后4期是画龙点睛的。易中天对三国史作了一个回顾。并引用了马哲里关于“路易王朝”的总结:“平庸之人成为历史英雄”,说明三国人物并非可笑而普通,或为整个节目定了调,又回归到唯物史观的范畴。

前后2个部分的确是大相径庭的。从一味吹嘘谁是最聪明的谋士,谁是真正的好人,到思考曹操与汉朝的关系、东吴庙堂的成分结构等等。还有前期易中天有说过:要弄个三国人物排行榜什么的,到了最后也是不再提及。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他告别了演义里的英雄史观。伴随着对三国史的不断熟悉,回归到一个逐渐成熟的节奏上来。

总体而言,一直到节目结束,易中天也不算是个严谨的历史学者。其史料基础明显不够。就算跟如今的许多网文作者来比,要他讲明白三国诸多的官宦、吏制、经济、学说等等,也会有差距。尽管如此,依然不可否认其推广三国正史去往民间的功绩。

从专业爱好者而言,过分批驳“品三国”里的不足之处是吹毛求疵的。历史总是在不断辨析中不断发展。记得张艺谋年轻时不断批驳谢晋一样,等他到了谢晋这个年龄,他又成为了新的“谢晋”。

而比起同期借他的风,或者比他更早期的三国喷子的居心叵测,其“最强谋士”“可爱奸雄”等内容,也只是副产品而已。一个普通大学教授,把阳春白雪拉到人间,这样的成绩无可厚非。

最后,《品三国》不算合格的历史书籍,甚至不建议拿来当作启蒙作品,但对于易老师本人,我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