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写作《读后感作文鲁》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2 10:26

写作《读后感作文鲁》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选题明确:选择一本对你有深刻影响的书籍,确保自己有足够的兴趣和热情去撰写读后感。
2. 确定主题:在写作前,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例如:书籍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
3.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的基本信息;正文部分重点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并表达自己的感悟。
4. 语言表达:运用生动、形象、流畅的语言,使文章更具感染力。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保持文章的学术性。
5. 观点鲜明:在文章中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书籍的优缺点进行客观评价。观点应具有独到见解,避免人云亦云。
6. 举例论证:在阐述观点时,运用具体事例进行论证,使观点更具说服力。举例应与主题紧密相关,避免无关紧要的细节。
7. 情感真挚:在写作过程中,要充分表达自己对书籍的喜爱、敬佩或批判等情感,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8. 适当引用:在文章中适当引用书籍中的经典语句或观点,以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引用时应注明出处,避免抄袭。
9. 避免

从战火中走来,唱响人民心声——鲁艺精神的时代礼赞

参观者在“鲁艺在东北”精品文献展展厅内驻足观看。(鲁迅美术学院提供)

八位女战士相互搀扶,眼神坚毅,稳步走向大浪滔滔的江水之中……这幅名为《八女投江》的革命历史画创作于1957年,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64年后,一幅高约4.5米、宽约2米的《八女投江》局部图,在由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鲁迅美术学院主办,沈阳音乐学院、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协办的“鲁艺在东北”精品文献展上再度亮相,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

《黄河大合唱》《白毛女》《南泥湾》……这些激荡了几代人青春的经典作品,它们的创作者几乎都来自鲁迅艺术学院。从延安到东北,这所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所高等艺术院校中,诞生了大批经典艺术杰作,培养了大量革命文艺工作者,更凝结出了宝贵的“鲁艺精神”。

“鲁艺精神”曾将无数中国人从精神奴役的伤痛中唤醒,歌唱过人民群众每一个奋斗和实践的瞬间,更在今天的教育和创作中不断挥洒,成为描绘新时代中国文艺的鲜亮底色。建党百年之际,鲁艺人仍在路上,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智慧力量。

生于烽火 为抗战怒吼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化和旅游部将推出包括《白毛女》在内的三百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重温党史故事,探寻百年风华。

“《白毛女》这样的经典作品已经公演了很多遍了,但每一次都能感受到观众强烈的热情,鲁艺的很多经典作品都是这样,凝聚着能穿越时空的力量。”沈阳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主任张策说。

时光倒流回1938年的延安,那是鲁迅艺术学院最初诞生的地方。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很多有志之士从全国各地如潮水般涌入延安。1938年正是抗战最艰难的时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明确了文化在民族复兴中的强大力量,提出要建立艺术学院。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正式创立。没有校舍、没有教材,却有最热情的学生。曾任延安鲁艺教员的蔡若虹曾这样回忆那段虽艰苦但激情燃烧的岁月:“吃的是粗糙的小米,穿的是旧衣草鞋,住的是潮湿的窑洞,可是伙伴们的精神状态却完全和艰苦的生活相反,非常乐观。”

“文艺为了谁?又怎么为?”1942年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的文艺,是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的。著名作曲家、同时也是老鲁艺人的傅庚辰说:“文学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这也是所有鲁艺人一直不变的情怀。”

战火硝烟年代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无数鲁艺人以笔为枪,将炽热的爱国情怀以艺术形式呈现。彼时的延安,也俨然一座“歌咏之城”,各种经典作品井喷式爆发出来,《黄河大合唱》《延安颂》……昂扬的歌声激荡在小城的每一个角落,一幅幅版画和一部部戏剧,无一不似利刃刺向敌人、如号角唤醒人民、像火炬照亮黑暗。

呼应时代召唤 唱响人民心声

轻触LED屏幕,戴上悬置上方的耳机,倾听来自“沈音”的经典歌声;近距离观看舞台剧的戏服,感受来自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光影;欣赏一幅幅版画、国画,触摸专属于“鲁美”的色彩……走进《鲁艺在东北》文献展,记忆便被拉回那个印记鲜明的年代。

战火淬炼,凤凰涅槃。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鲁艺又迈上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根据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鲁艺师生从延安出发,向东北挺进。后来几经辗转,最终扎根于辽东大地,并于新中国成立后在沈阳分立为鲁迅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等院校和院团。

“这一时期,老艺术家们在最简陋的条件下,艰苦创业、勤俭办学,创作了大量精品力作,反映了抗战历史、创业历史、改革历史等不同时期的生活面貌和人的精神风貌。”鲁迅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王慎十说。

很多老鲁艺人把延安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风格带到了新学校。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鲁艺在沈阳恢复办学,继承离开延安时的校名“鲁迅文艺学院”。当时在鲁迅文艺学院美术部任教的王曼硕带领师生把又脏又臭的马棚改造成素描课教室,在校舍后面垦荒种地、养猪种菜,度过了一段艰苦时期。

从延安到东北,鲁艺人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他们创作了大批经典艺术作品,培养了大量革命文艺工作者。

20世纪60年代雕塑系集体创作的哈尔滨防洪纪念塔、70年代的沈阳中山广场群雕及90年代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残历碑和外墙组雕等,都成了鲁艺在东北发展期间不可磨灭的记忆。

今年已年近九旬的鲁迅美术学院教授王绪阳,16岁就进入东北鲁艺美术部学习,他绘制的连环画作品《童工》和《我要读书》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真实再现了旧时代东北农村的面貌,生动塑造了高玉宝等感人的艺术形象,以一种独特的平易近人的风格吸引读者,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艺术创作要与时代同步。”王绪阳说,“要知道人民需要什么,时代需要什么,这是我们鲁艺人必须担负的道义,更是鲁艺人心中不灭的精神。”

回声悠扬 精神不朽

红旗猎猎宛若燃烧的火焰,红旗下,全国56个民族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新社会阶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共同围绕在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鲜红旗帜下,每个人的表情都坚毅而充满希望……“鲁艺在东北”精品文献展的展厅中,一件小型雕塑样品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这是鲁迅美术学院为中央党校旗帜广场创作的大型组雕《旗帜》,其实物高13.7米,长20.8米,人物平均高度4米,作品内涵丰富、气势恢宏。

多年来,鲁迅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等在辽鲁艺后代始终秉承鲁艺精神,坚持打造红色艺术教育基地。自觉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为东北乃至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旗帜》的领衔主创、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说:“鲁美传承着延安鲁艺的血脉,在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鲁美要有所担当和作为。”

一方舞台,百年风华。鲁艺人脚步未停、初心不变,于文艺舞台同声共振,唱响庆祝建党百年主旋律。

沈阳音乐学院从2020年上半年开始着手准备大型艺术实践系列活动《百年卓越》,通过经典寻访、音乐专题片、舞台演出、系列展览等多种形式,认真做好“音乐中的党史”这篇文章。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也积极筹备大型原创话剧《北上》,用艺术精品为建党百年献礼。

“文化自信,是我们党一路走来一直秉持着的精神动力。鲁艺精神既是一种鲜明的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也是一种进步的学术态度与教育信仰。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更要传承和弘扬鲁艺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不忘初心,永不止步,让文化迸发出更大的力量。”王慎十说。(记者王莹、于也童、李恒)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都说父爱如山,我说父爱似水——读女儿姜莉武汉抗疫日记有感

今天是女儿姜莉奔赴武汉抗疫前线的第13天,昨天晚上看到青岛一台“今日”栏目播放了姜莉抗疫的日记,夜不能寐,这几天发生的事和姜莉的成长的点点滴滴,象电影一样历历在目。

正月十六日中午12点我接到了女儿的微信:“爸爸,我这次去武汉估计要很长时间,你照顾好我妈,这次去的人挺多,安全没问题。”当时我正在即墨老家,看到微信后我愣住了,马上回信:“什么时间走”,女儿回信说:“已经在飞机上了"。当时,我的心好像被揪了一下,失魂落魄,眼泪再也控制不了,一边哭着一边收拾东西,立刻返回了青岛。

也就从那一刻起我的心一起跟着飞机去了武汉,多么想跟女儿一起去武汉,能看着他每天平安无事。心隐隐作疼:心疼这个:下有两个孩子的妈妈,大的才三岁,小的一岁半;心疼这个:上有爸妈、公婆四个老人的,小夫妻为双双独生的女儿;心疼她还时刻牵挂正在病中的妈妈。

也就从那一天开始,我们一天从早上七点到晚十点,中央电视台、山东台、青岛台报道武汉抗疫前线的内容轮换看,就想看到:女儿的画面,哪怕一秒;就想看到:武汉抗疫的实况;就想看到:确诊病人和疑似病人能一天天减少,抗疫的医务人员早日凯旋。

女儿去武汉的第一天,微信说:工作不累,一班就四个小时,但我从第二篇日记上我才看到:“理发,搬运物资,练习穿防护衣,24小时没合眼”我才明白,这善意的谎言是怕我们牵挂,此刻我也明白,哪个在一线抗疫的医务工作者不是报喜不报忧呢?我更明白,这个在父母翅膀下护着的雏鹰已经长大了。

她知道了:在国家有难时挺身而出,象日记所说到:"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她知道了:“舍小家,顾大家”是为了千万个小家。

她知道了: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病魔当前,生死关头,总得有人站出来。

孩子越是等事,当爸的越是觉得亏欠,姜莉成长的许多往事又在脑海中翻腾。我和她妈都是高中老师,高考的压力象山一样压在学生身上,同样也压在老师身上,我们每天晚上都要到学校办公、备课到九点多,学校不让带小孩办公,只有两岁半的她独自在家,用一根大棍子顶着门,往往是我们下班时她已经就睡着了,有几次我们拆掉门上的玻璃,才敞开门回家。可能是因为忙吧,无暇顾及孩子,就养成了她懂事和独立的生活能力,小学时在农村学校上学,学校离家有三里多,她上学从来没有让爸妈送过一次,没有缺过一节课,学习很自觉,常常考得全镇第一名,九二年我调到即墨一中教学,她跟着我进了县城的学校上学,初中阶段,几次把学校奖励给班级第一名的她的奖学金,让给了家庭困难的同学,高中时一直是即墨一中班级的尖子生,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山东大学,只可惜第一志愿没录取,被调剂到了:山东大学护理学院五年制英护班,大学期间担任学院宣传部部长,是入党积极分子和考察对象,大五毕业那年,又考取山东大学临床专业的研究生,同时,在青岛市立医院的护理专业本科生招聘中,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用。是上研究生将来当大夫?还是就业当护士?我们做了一个让我都后悔多年的选择———放弃了研究生,当了一名护士。知情的人都说,这么优秀的孩子,太可惜了。我也觉得我们的选择错了,特别亏欠孩子,直到姜莉得到了美满的婚姻——大气善良的公婆,暖男的老公,我才有了安慰。

不管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既然干上了这项工作就得干好,这是我的做事原则,可喜的是,她继承了老爸的正直敬业的传统。09年,她妈在即墨区医院做了一个妇科的大手术,为了不影响刚刚参加工作的她,善良的妈妈愣是没有告诉姜莉。姜莉从小也受到了妈妈善良、低调的影响,工作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养成了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风格。

正月16日晚上11点,她接到了医院派往武汉抗疫前线的通知,她好不犹豫,义无反顾,收拾好行李与陪送的老公一起,想偷偷出发,就像在第一篇日记里写到:“不善于告别公婆,不忍心告别两个孩子,怕孩子妈妈、妈妈的叫着心碎”。把孩子交给把自己象女儿一样痛爱的公婆,她放心。没有告诉领导:妈妈正在治疗时期,因为妈妈有爸爸照顾。

这次参加武汉抗疫的医务人员,看似一个人在战斗,其实每个人的背后都是一个或几个家庭在托起他们,所有,我要为他们的家人点赞,是家人的付出,才有前方“抗疫战士”的安心工作。

这几天姜莉的妈妈在医院进行第六期治疗,崔主任,和护士长给于特别的关照,每个医生和护士都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医院的护理部孙主任,迟主任多次慰问,内科党委书记、神经一科、二科护士长,代表医院领导多次到病房看望,问寒问暖,无微不至,我们感到心里暖呼呼的。不但这样,医院公会还每周给家里送蔬菜、送水果,给孩子买玩具,两个孩子高兴的拿着玩具撒欢儿地跑。医院把能想到的都办到了,大大地解决了家庭的后顾之忧。我看到姜莉在第一篇日记写到:“院长在他们奔赴一线的讲话时几度哽咽”——这体现出了一位有责任,有担当,有大爱的好院长,孩子在这样的单位工作,我们放心。从这一点上看,当初的选择在市立医院工作是对的。所以我要说:前方的抗疫勇士,你们的背后有象亲人一样的院领导、有强大的单位做坚强的后盾,你们无往而不胜。

姜莉在日记里写到,“看到满载货物的鲁B牌子的汽车开进武汉,感到特别的亲切,勤劳善良的山东人民把能捐的全捐了”,是啊,你们背后还有朴实的山东的父老乡亲、有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和世界华人的支持,一定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这次国家动员一切力量,不惜一切代价,投入到抗疫的战斗中,特别是军队的医务工作者的参入,大大增了抗疫的力量,多架大型运输飞机亮相,彰显了中国的气魄:举全国之力,集国家精英,投入到抗疫的一线,更提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相信有党和政府正确的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打赢这场抗疫战争会更快,更彻底。

但是,应该看到你们面临的是,看不到,摸不着的狡猾的病毒,毛泽东说过:“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前线医务工作者,一定要提高警惕,相互提醒,时刻注意保护好自己,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救治更多的病人。对,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平安!平安!!平安!!!每一个家庭都等待着你们的凯旋,爸爸不求别的,只求你平安回家!

---青岛市立医院第二批援鄂队员姜莉的父亲—姜正汉 2020.2.21

电话18753287768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