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8 13: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上帝掷骰子》读后感的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了解作品背景": - 首先要了解《上帝掷骰子》这部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主题思想等,以便在写作时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方向。
2. "明确读后感写作目的": - 明确你写这篇读后感的目的是为了表达你对作品的个人感受、理解,还是为了评论作品的艺术价值、思想内涵等。
3. "梳理作品结构": - 在写作前,梳理作品的结构,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这有助于你在写作时有条理地展开论述。
4. "突出个人感受": - 读后感的核心在于个人的感受,因此在写作时要充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包括喜欢、不喜欢、感动、思考等。
5. "结合作品分析": - 在表达个人感受的同时,要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情节、人物、主题等进行分析,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6. "注意观点明确": - 在写作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对于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要有明确的评价。
7. "避免主观臆断": - 在分析作品时,要尽量客观,避免主观臆断,以事实为依据,理性分析。
8. "注重语言表达": - 读后感的语言要简洁、
总共1700余字,通篇看完大约花时15分钟,可以让你基本可以了解《上帝掷骰子吗》这本书及个人的心得!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量子论发展的科普史话,以极为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代代科学家如何突破桎梏,从无到有,创建量子物理学的过程,这段原本繁杂而略显枯燥的科学发展历程愣是被作者写出了一股悬念迭起、高潮丛生的武侠风,文笔让人赞叹,读起来欲罢不能。
本书最开始是讲一些简单的实验发现的物理现象,到慢慢引出“光的本质是波还是粒子?”这一问题,这也是贯穿全书的主题。在整个物理的发展史中,某一段时间,可能支持光是粒子的学派发现一个新的现象或理论,那个时代主流物理就会更偏向粒子学说,比如大名鼎鼎的牛顿就是粒子学派的主要贡献者之一。而在另一段时间。可能支持光是波的学派又发现了另一个新的现象或理论,那么这个时代里,主流物理就会更偏向波的学说,比如早期的爱因斯坦。
可以说量子物理就是基于这个问题而发展起来的,而这也基本贯穿了整个物理的发展史。
高中物理我们都学过,“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就从书本上接受这一结论,但是在那个年代,物理学家们要通过几百年的发现或者说总结才得出这一难以令人接受的结论。
爱因斯坦的观点可以用其名言“上帝不掷骰子”来概括,即世界的本质不是随机的,与经典力学的观点一致。那些看起来无法解释的随机现象,是因为有尚未发现的“隐变量”,一旦我们找出了这些隐藏着的变量,随机性就不复存在了。
然而,哥本哈根学派认为,微观世界的随机性是内在的、本质的,并没有什么隐藏得更深的隐变量,有的只是“波函数坍缩”到某个本征态的概率。
本书的书名就来自与波尔和爱因斯坦在1927年索维尔会议上那段耐人寻味的对话,爱因斯坦:“玻尔,亲爱的上帝不掷骰子!”,玻尔:“爱因斯坦,别去指挥上帝该怎么做!“。
而到了今天,量子理论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计算机、激光、核能等等领域。
掐指算来,量子概念的诞生已经超过整整100年,但不可思议的是,它的一些基本思想却至今不为普通大众所熟知。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它太过诡异。
本书还讲了一个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思想实验,就是大名鼎鼎的“薛定谔的猫”,其实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量子叠加,就是一个量子可以同时存在好几种状态。打个比方,在现实中我要么在家里打字,要么在电影院看电影,我不能同时又在家又在电影院,但量子却不同,只要没有观察者介入,量子可以同时处于不同的状态中,也就是说我可以同一时间,既在家写作又在电影院看电影还在咖啡馆喝咖啡。这就是薛定谔的猫。这个实验大多数的人都或多或少听说过,在这个实验中,这只猫处于一个叠加态,它既是死猫也是活猫。用通俗易懂的话来形容一下薛定谔的猫,好比你手里有一枚硬币,你将它抛出去,正面还是反面?如果你不去看它,那么硬币的状态就既是正面又是反面,如果你看了结果,那么这种不确定的状态就被打破了,只会出现一个固定的唯一的硬币状态,这就可以用薛定谔的猫来形容。但是,如果把人放进入这个箱子会怎么样呢?如果他最后活着,他肯定不会承认自己当时处在一种死或不死的叠加状态。这是为什么呢?按照量子理论来说,我们人类作为“有意识的观察者“,在进入容器的那一刻已经开始有意识的观察自己的状态,在我们观察自己的同时,波函数已经坍缩,就像当我们打开容器观察那只可怜的猫一样。我们作为有意识的生物,在思考世界的同时,也对世界产生影响。
这真的是一个颠覆我们的三观的理论。小时候老师会问我们:“大家长大后的梦想是什么?”,大部分小朋友的都说想做一个科学家,但是事与愿违,制约我们的不是周遭的环境,就是自身的狭隘。
回到我们身边的事物,诸多的事情发展过程是存在多种可能性的,这句话体现出了王阳明:“顺其自然,凡事要听从内心”的思想境界,也即是:一切顺其自然,老天自有。而在最后一刻没有发生的时候,是成功和失败并存的,在结果完成时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更广义的视角去看待,就算失败其实成功的另一面已经存在了,用我们老祖宗的话来讲,就是“有得必有失”。
通过阅读这本书,本着对探索未知的敬意和向往,我闲暇之余可以看一些物理世界的科普读物,看的越多,才越体会到世界之大,而我们了解的又是如此之少。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话“上帝是不会掷骰子的!”,
这句话源于与玻尔辩论的第五届的索尔维会议上,意思是世界万物都具有确定性。
那么世界万物是否真的具有确定性呢?这就要进入《上帝掷骰子吗?》
这本书中,和科学家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的,一定离不开量子力学的理论,而量子力学的诞生离不开传统物理学家研究的一个问题:
“光是什么东西?”
作者:曹天元
远古时期,人们的脑子还没有开化,所以他们不把光当做实在的事物,人们认为,世界上有三种不同的光,眼睛、被看到的物体和光源,
到了罗马时期,人们认为光源是直接到达到人的眼睛的,而到了公元1000年,人们才把光源和眼睛分离开来,
但他们还是没有解决本质上的问题:
“光本质上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古希腊时期,有物理学家站出来称光是非常细小的粒子流,同时,又有其他的物理学家称,既然声音是一种波,为什么光不能是一种波呢?
物理学家们为了搞清楚这个原理而争论不休。于是物理学家们形成了两个派别,粒子派和波派,
粒子派的代表人物是伟大的力学发现者牛顿,而波派的代表人物是发现量子的普朗克和推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
当然,“第一次微波之争”并不是这两派位于不同时代的代表人物,和牛顿对立着是当时荷兰的一位物理学家惠更斯。
他们通过光的折射进行争斗,比如说,把一根筷子放在水中,水中的筷子就会像被折断了一样,这就是折射。
在牛顿看来,折射的原因在于光在水中受到了力,所以光在水中的速度要比在水外的速度快,于是就发生了折射,
但惠更斯认为光波进入水中后,速度就变慢了,筷子才发生了折射,他们两个人的观点恰恰相反,
但在那个年代,技术还有所欠缺,物理学家们并没有办法去测量光速,
而面对两个完全不一样的观点,专家们也都因为牛顿的名望加上牛顿已经得出很多经过证实的理论,就认为牛顿的光学理论也一定是正确的。
第一次微波战争,粒子派占到了上风。
1773年,在半尔沃顿诞生了一个男孩,名叫托马斯杨,第二次微波之争就是从他开始的,
1807年,他在无意间做双缝干涉实验的时候发现,实验结果无法用光是粒子进行解释,而光的波动可以解释这个实验结果,
所以他认为牛顿的光学理念是错的,但这并不能让波派成功被各大物理学家所接受,
直到1819年,一个不知名的工程师菲涅耳的出现才改变了微波之争的格局,
菲涅耳认为,光是一种横波,他当众做实验证明自己是对的,虽然大家伙都是抱着看戏的心态,
但令人没想到的是,菲涅耳的实验在众目睽睽之下竟然成功了,波派也借此抬起了头。
这就要说到波派的代表人物普朗克了。
1858年,普朗克出生了,普朗克家里的人想要培养小普朗克成为伟大的钢琴家,
但青年时期的普朗克慢慢关注到了自然,然后爱上了物理学,于是踏上了物理研究的道路,
他的思想观念很是传统,但令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研究反而开启了物理学界的另一扇门,
1879年,他在研究维恩关于黑体辐射的论文时,发现维恩的公式只解释了短波的问题,并没有解释长波,
于是,他苦心研究,做出了一个新的公式,但新的公式,它究竟是建立在粒子的角度上,还是建立在波的角度上呢?
普朗克研究后发现,这个公式需要假定才能得知它建立在哪个角度上,
于是,他假定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份进行的,这样的一份能量叫做“能量子”,
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对外宣称了这个能量——“量子”,自此量子诞生了,也说明了这个新的公式是建立在波的角度上的。
量子在诞生之后,爱因斯坦便联系光与量子之间的关系,1905年,爱因斯坦凭着一种深刻的直觉,他感到,对于光来说,量子化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假设“光量子”来证明光是波动的,但是“光量子”的诞生是传统的物理学领域无法接受的,
一时之间,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问题“光是什么?”
此时此刻,两派之间都无法去下决定,但量子的诞生,使得物理学家们纷纷转向了对量子的研究。
而量子也引发了几代物理学家们之间的争斗。
而最为闻名的,就是1927著名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上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争斗,
玻尔想让爱因斯坦承认他的量子力学理论是正确的,但爱因斯坦认为玻尔的理论是错误的,奈何又拿不出实验依据,无法反驳,
只说下了那句“上帝是不会掷骰子的”。玻尔听到后就回怼爱因斯坦:
“请你不要擅自决定上帝要做什么!”
爱因斯坦在会议上吃了瘪,为了找回场子,在1930年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当众做出了一个光箱实验,打的玻尔措手不及,
一时之间并不能有理有据的反驳爱因斯坦,瞬间面如死灰,认为自己被爱因斯坦压制了,
会议结束后,就带着他的团队秉烛夜谈的研究如何反驳爱因斯坦的光箱实验,到了第二天会议开始的时候,玻尔便雄赳赳气昂昂的进入了会场,
在会议上,他不仅有理有据的反驳了爱因斯坦的观点,而且他的论据用的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成功的反击了爱因斯坦。
虽然爱因斯坦在两次会议上都失败了,但他依旧不同意玻尔的量子理论,
反驳着玻尔的观点,但没有用论据反驳,而是以玻尔的量子力学理论的概念不完善进行反驳,他们之间的争论在他们死后依旧在持续着。
德布罗意在爱因斯坦还在世的时候提出对于量子的看法,间接证明了:“光是波动的。”
这使得波派的物理学家开始趾高气昂起来,但德布罗意本意是在研究量子,如果说他对“光是什么?”的看法,
他轻飘飘的说道:“光既是波又是粒子。”
就是这么轻飘飘的一句话,震惊了所有的物理学家,试想一下,从小和你一起玩耍的男孩子在你们认识30年后,突然变的可男可女了,你震不震惊。
于是,所有的物理学家直摇头,不承认德布罗意的观点。
玻尔的学生海森堡接连着玻尔的研究认为世界万物就是随机的,而光具有二象形,
“他觉得光在出现的时候,你并不知道它以什么样的速度出现的,这是个概率问题。”
所以光具有不确定性,量子力学也具有不确定性。
这两个人对于“量子力学”的解释并不到位,但在物理学史上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思想,
于是就有更多不同的观点扑面而来,比如退相干、隐变量、波函数等等,都认为世界万物都是不确定的,
而爱因斯坦那句“上帝是不会掷骰子的”也变成了问句,因为上帝到底会不会掷骰子,没有人能够明确出来。
量子理论的概念是不完善的,为什么呢?简单说一下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的区别,
爱因斯坦就属于经典力学范围,经典力学的特点是确定性,但量子力学的特点是具有不确定性,那么如何让不确定变为确定呢?
这个就需要测量,测量后,就会从不确定的转成确定的状态,物理学家把不确定性称作纠缠态,而确定性称作本征态。
但事实上把量子力学理论放在现实中看是非常荒谬的,
比如说,你眼前有一瓶水,你看到这瓶水的时候,它在一个确定的位置上,但当你蒙上眼睛去看,刚刚在原地的那瓶水可能就会转移到其他地方,
当然这个水杯是在没有触碰的情况下,自己转移的,这就是量子力学中所说的不确定性,放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很荒谬。
所以薛定谔就对量子力学表示怀疑,就用“薛定谔的猫”来讲述量子力学的不完善,
“薛定谔的猫”的实验是在讲,把一只猫放进一个封闭的盒子里,这个盒子里什么都有,氧气、食物等等,
但这个盒子除了猫和安全的物品外,还有一个毒气开关,
如果开关开了,毒气释放出来,猫就会死,如果开关没开,毒气没有释放,那么猫就不会死,
而开关打开或关闭的状态就称作“纠缠态”,猫是死是活的结果也是一个“纠缠态”,这只猫就被称作“既活又死”的猫。
这时候就一定会有人问,为什么不去打开盒子看看猫到底死没死呢?
但其实我们一旦打开盒子进行观测,猫既死是活的状态就会变成要么死要么活的状态;
所以薛定谔就认为,猫既死又活是很荒谬的事情,所以量子力学是有问题的。
但这个理论就能够说明量子理论并不存在吗?当然不是,除去薛定谔的观点,当时也有另外一种理论,叫做“多宇宙理论”,
这个理论和“薛定谔的猫”的结论有所不同,平行宇宙理论认为的是,猫并不是既死又活,因为这个世界有两个宇宙,第一个宇宙猫的状态是活的,而第二个宇宙猫的状态是死的,
除了猫的状态不同,其他的宇宙形态是相同的,如果不打开盒子,那么两个宇宙就并行发展着,
如果打开了,这两个宇宙就会呈现分裂的状态,一个宇宙里是活猫,一个宇宙里是死猫,
人们选择的只是其中一个宇宙,另外一个宇宙也在平行发展着,
如果接着在自己选择的宇宙里继续做这个实验,那么宇宙就会分裂成为更多个宇宙,当然这个宇宙依旧是同时并行着的。
简单的说,这个理论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平行时空”,可能存在着另外一个世界,
那个世界里有另外的我们,也有可能没有我们,因为历史的潮流可能因为一件事情的不同结果而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比如说另外一个世界里,也许刘邦和项羽的战斗中,项羽战胜了刘邦;也许,清朝并没有闭关锁国,而是开阔疆土;
一切的一切,都很玄乎且奇妙,但的确是科学理论,只是没有被证实的科学理论。
从旧时代中对光所做的简单的实验到量子理论的诞生,沿着量子理论又产生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玄妙之处,
也许,我们可以见证到更令人震惊的由量子理论所产生的事实,
而“光是什么?” 估计物理学上也有了定论。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